为了帮助考生系统的复习2012年国际商务师考试课程,全面的了解国际商务师考试教材的相关重点,小编特编辑汇总了2012年国际商务师考试辅导资料,希望对您参加本次考试有所帮助!
国际商务师考试《理论与实务》练习题
问答题
1.试比较“绝对成本学说”与“比较成本学说”。
亚当。斯密在其“绝对成本学说”中认为:国际分工应按地域、自然条件及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出“比较成本学说”,认为一个不具有绝对生产优势的国家也可以参与国际分工和进行国际贸易。只要这个国家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商品,然后进行贸易,在各国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均有利。两种理论都主张进行国际分工,实现自由贸易。
2.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反论)?
战后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巨大变化,使传统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在解释分工与贸易的现实时遇到困难。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为了验证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即证明各个国家都应生产并输出在生产中较多使用本国充裕资源的商品,而输入本国生产中需要较多使用国内比较稀缺资源的商品。他用投入一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了具体的计算,结果出乎预料,即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低于进口替代商品,正好与俄林的理论相反。里昂惕夫指出:“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该验证结果使西方经济学界大为震惊,因而将这不解之谜称为里昂惕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或里昂惕夫反论)。
3.简述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Theory of Demand Preference Similarity)又称收入贸易说(Income Trade Theory),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他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的相似性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发展。考试论坛
林德认为,工业品生产的初期是满足国内的需求,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才会想到扩大销售范围,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由于该产品是为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偏好和收入水平而生产的,故该产品较多的是出口到那些偏好相似的国家。这些国家间的需求结构和偏好越相似,其贸易量就愈大。如果这些国家的需求结构和偏好完全一样,一国可能进出口的商品,也就是另一国可能进出口的商品。
而国与国之间需求偏好的相似与否,则主要是由各国人均收入水平决定的。人均收入水平越相似的国家,其消费结构与需求偏好就越是接近。产品的相互适应性就越强,贸易机会也就越多,而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则是贸易的潜在障碍。
林德进一步认为,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品、资本品的需求类型有着紧密的联系。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其选择的消费品质量也较低,因为他要让有限的收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发展生产,也只能选择通用的、技术简单的资本设备,这又进一步导致了这些国家消费品的低级化。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其选择的消费品质量与档次较高,而资本设备也更先进、更高级。因此林德认为,即使一个国家拥有比较优势产品,但由于其他国家的收入水平与它不同,而对其产品没有需求,这种比较优势的产品也就不能成为贸易产品。
4.什么是产业内贸易说?
产业内贸易说(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是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在研究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贸易量增长时,发现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并不是按照赫—俄原理进行,即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而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因而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了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增长特点和原因的理论。
他们认为,当代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大致可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大类。一般来说,产业内贸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它与产业间贸易内容上有所不同。它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而不是产业间非同类产品的交换。②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即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可以在两国之间相互进出口。③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这些产品中既有资本密集型产品,也有劳动密集型产品,既有高技术产品,也有标准技术产品。④产业内贸易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二是在生产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
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和主要制约因素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②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原因;③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5.什么是劳动熟练说?
劳动熟练说(Skilled Labor Theory)又称人类技能说(Human Skill Theory),最先是由里昂惕夫自己提出的,后来又经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加以发展。这一理论利用劳动效率和劳动熟练或技能的差异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认为,“谜”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比其他国家工人高造成的。他认为,美国的工人劳动生产率大约是其他国家的3倍。因此,如果劳动以效率单位衡量,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因而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低于进口产品就容易理解了。但该解释并不为大多数人所信服。后来,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他将美国企业职工区分为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两大类,并根据此项划分对美国及其他14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资本较丰富的国家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较缺乏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结论。并认为熟练劳动程度不同是国际贸易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6.什么是人力资本说?
人力资本说(Human Capital Theory)是美国经济学家凯南等人提出的,他们运用人力投资这一概念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他们认为,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是不同质的,这种不同质表现在劳动效率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劳动熟练程度决定的,而劳动熟练程度的高低,又取决于对劳动者进行培训、教育和其他有关的开支水平,即对智力开发的投资。所以,高劳动效率归根结底是对人力投资的结果。由此可以认为,国际贸易商品生产所需的资本投入应包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即用于教育、技术培训等方面投入的人力资本)两部分。照此说来,美国由于投入了较多的人力资本,故其出口商品中含有较多的熟练劳动,如果把熟练劳动收入高出非熟练劳动的部分资本化,并同有形资本相加,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就会高于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人力资本说对熟练劳动说起到了一定的补充解释的作用。
7.什么是技术差距说?
技术差距说(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也称技术间隔说,是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的。后经格鲁伯和弗农等人的进一步论证,关于技术领先的国家(技术之所以领先,则是过去对技术投资开发的结果,它可以作为一种资本或独立的生产要素),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形成或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距,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较优势。
由于各国技术投资和技术革新的进展不一致,因而在世界范围内始终保持着技术差距。这样就使得技术资源相对丰富的或者在技术发展中处于领先的国家,有可能享有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
技术差距理论补充了要素禀赋理论,并根据创新活动的连续性使要素禀赋理论动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