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通知,决定自7月6日起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药品、医疗器械监督检查工作开展全面督查,督查内容中特别提到 “疫苗是否严格执行储存、运输的冷链管理制度”。
甲型H1N1流感 (简称 “甲流”)来势汹汹,确诊病例数字每天都被刷新,普通大众和疾病防控部门不敢有丝毫松懈。与此同时, “疫苗投产”、“首批疫苗下线”等相关报道不断涌现,使公众对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供应充满期待。这也让医药物流迎来一次大考。
防御 “甲流”考验物流
7月10日,一份份来自医药生产、经营企业以及医疗机构的调查表,被摆到了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分局领导的案头。调查表上的信息,包括药品、医疗器械等产品品种、购销渠道、产品数量及有效期等基本情况。据记者了解,这只是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药品、医疗器械监督检查的第一步,接下来还将从药品、医疗器械的生产、经营、使用、储备等环节进行督查。
这样的督查工作,并非仅仅发生在云南。7月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 《关于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药品医疗器械监督检查工作开展全面督查的通知》后,各地的督查工作都已启动,并将重点集中于督查低温冷藏药品的储存及运输情况,特别对人血白蛋白及各类疫苗、血液制品、生物制品、生化药品等重点品种,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和频率。
“疫苗产品一般对温度的要求很高,基本上是需要全程温度控制的。”王双是丹麦一家疫苗公司的产品经理,她对疫苗的 “脾气”很了解。无论是甲型H1N1流感疫苗,还是普通的疫苗,作为生物制品,其对温度都非常敏感。据她介绍,这家公司在中国的华南、华东、华北等地都设有合作医院。不过,在这些医院里,除平时备有少量的疫苗产品外,大多时候要到需要的时候再临时配送。 “虽然医院里也有相应的冷藏设备,但有时难免也会出些问题,或达不到要求。”
为了让疫苗在流转过程能正常“生活”,入库、出库、运输途中的全程冷链保障不可缺少。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重大人身事故、经济损失的事件。这也是疾病防控部门对此十分重视的原因。
药品运输 问题很多
要想让包括甲型H1N1流感疫苗在内的医药用品,真正发挥对抗疾病的作用,首先需要 “甲级”的物流服务,包括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专业。但目前,我国的医药物流水平仍需提高。
“前些天,我经常到市区的几家货运站托运货物,发现竟然有好几家货运站把我们公司的货物和药品堆放在一起运输。”李岩是福州市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由于平时很少去货站提货,所以当他看到那样的情况时,显得十分惊讶。而他的同事则告诉王岩:“这样的事儿很常见。”
“我朋友在一家医药公司工作,他们公司每年都要过一种叫GSP的认证,好像非常严格,平时药品存放的温度、湿度都有很苛刻的要求。”在李岩的印象里,药品的保存和运输都应该是很严格的。 “可是我在货运站看到的满地堆放的药品风吹日晒,到了车上和农药、化工品等随意一起堆放,这样恶劣的条件怎么保证我们平时的用药安全?平时在医药公司那么严格的保管条件不都成了无用功了?”
李岩所看的虽属个别现象,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目前医药物流中所存在的问题。由于设备和人力的不足,更是为了节省费用,将药物与普通货物一起运输已成为 “潜规则”。这也是国内药品运输仍主要依靠生产或流通企业自建配送系统的原因。例如,定位于广东省内及周边省份发展的广东大参林药业连锁公司,其配送主要依靠自身,只有一小部分委托给专业的物流公司。
不过,有些企业因为完备的网络和专业的配送能力,成为业界的领导者,比如2004年12月成立于北京的国药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国药物流与其他医药物流公司不太一样,它的投资方有7个之多。投资方们想做一家既不同于医药商业公司,也不同于药厂自办的物流公司。现在的国药物流,服务项目已扩充至储存、订单处理、分拣、包装、配送、加工、咨询、凭证管理、货主发票管理、退货处理、冷链管理、特殊药品管理等十几项,涵盖了药品供应链管理的大部分环节。
“我们在国内并没有自己的仓库,所有的药品的储存和配送都是交给国药物流完成的。”王双介绍说。许多外资医药企业在国内的运输配送,基本都会选择第三方物流,只是像国药物流这种水平的第三方物流并不多,这让他们也很无奈。
第三方的希望与挑战
尽管医药领域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并没有成为业界一致的宠儿,但其前景依然被看好。江苏澳洋医药物流有限公司物流副总张凌辉就认为,不管是商业企业还是终端连锁,物流成本的增长速度都很快,物流托管应该是将来的一个趋势——因为整体来看,第三方配送的成本要低于自己配送。事实上,包括南京医药等众多企业都选择了这种方式。专业的物流公司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扩大自己的配送网络。
那么,第三方医药物流在今后的发展中都要练就哪些功夫,面对哪些挑战,理顺哪些关系呢?在专家们看来,加强医药物流,尤其是冷链物流的软硬件建设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在药品的研究生产环节上,已达到较高水平,但在低温运输上温度得不到保证,常常断链。这就要求物流更新冰柜、冷藏车等保温设备,提升药品冷链物流的管理方法和监测技术手段,做到实时监控、预警,降低损失率等。
同时,来自外资企业的竞争压力也不可忽视。在药企方面,跨国公司在运输包装材料的优化和对冷链运输全程监控系统方面的投入,往往不遗余力。赛诺菲—巴斯德宣称自己的包装能够在室外保温长达一个月之久,并且在运输过程中,其设在广州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可以随时监控到疫苗在运输过程中的温度。葛兰素史克同样对自己的包装材料品质充满自信,产品从冻库、冷藏库到冷藏车、低温码头之间的周转过程,都有先进设备对全程温度实施监控,其标准远远高于国内水平。
在物流企业方面,国际物流巨头DHL设于上海的生命科学与医疗保健物流中心已开始营运,并宣称拥有国内较大的温控仓库以及专业队伍,今后将着眼于为医药公司、医院、实验室在冷链状态下运送药品、疫苗、血浆等物品。 “可以以一站式过程涵盖从原料进口物流、生产制造到分拨物流和包括临床试验、医院直送、销售物流等特殊服务在内的生命科学与医疗保健行业的整条供应链。”DHL可谓目光长远。
国内第三方物流发展,同样离不开相关政策的引导与支持。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卫生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的 《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规定: “由生产企业或委托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药品经营企业向医疗机构直接配送,原则上只允许委托一次。”并提出没有进行全省招标的地区10月1日前要实施和执行的最后期限。
但在目前各地公布的采购方案中,除江苏省的方案中提到了 “配送商业须具备现代物流能力”外,其余各省的方案中不是去掉了 “现代物流”4个字,就是根本没有提及。这也许并非是各地刻意不执行集采新规的有关要求,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 “现代物流”概念的不理解。医药物流向第三方、现代化发展,单靠任何一方都是难以有效推进的,需要的是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之间的多方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