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浙江频频推出“大物流”发展举措:与黑龙江等十一省(市)签约,明确物流信息平台共建共享;派物流专家咨询组全程把脉一线“大物流”建设;浙闽赣皖14市携手拓展物流业;物流业首次向外省扩张,成都传化物流基地已正式开业运营……这一系列创新之举,引领浙江“大物流”发展迅速转型升级。
破茧
今年4月13日,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出台今年大物流建设工作要点,明确全省以物流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物流信息化建设和城乡配送网络建设为主要抓手,发展“大物流”。5月和6月,浙江省交通运输厅连续印发《关于推进全省交通物流基地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物流龙头企业培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推进交通物流公共信息系统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大物流”建设的思路、要点、内容、方法和保障机制。浙江现代交通“三大建设”之一的“大物流”建设战略构想破茧而出。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郭剑彪说,浙江去年谋划并制定了“大物流”建设的方案、政策,开端良好;今年,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对“大物流”战略推进的思路更加清晰,决定重点抓好物流基地建设,抓好龙头企业培育,抓好信息化建设,着力点在于城乡配送体系建设。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郑黎明提出了四点思考。一是把握发展“大物流”在整个交通运输业中的定位。现代物流业是传统物流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抓手,也是现代服务业的根本抓手。二是把握怎样科学发展现代物流业。主要措施包括政策倡导推动以及规划、政策、管理、资金、宣传等方面的引导。三是把握基本公共均等化。推进物流业城乡配送体系建设。四是加强现代物流业基础工作。加大培育培训人才力度,进一步加快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城乡配送网络建设,制定和完善“大物流”建设政策保障体系,建立“大物流”建设工作保障机制。
加速
近两年,浙江交通“大物流”建设正在进入发展提速期。2008年,浙江省物流业总额达5.45万亿元,物流业增加值达205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3%和15.9%;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9.4%,占服务业比重为23.3%,占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为47.5%。物流业已成为浙江省支柱产业。
据了解,浙江除了布局省内物流,还在积极推进与长三角和全国其他地区的物流合作,具体措施包括加快推进确立长三角共同的物流行业技术标准、推动甩挂运输、加快与其他十一省(市)联合发展物流等。目前,浙江已和黑龙江签订了联合发展物流协议。“大物流”建设加速实现由传统运输业向现代运输业转型。
延伸
浙江“大物流”建设已初尝甜头。
在浙江传化物流平台上运行的物流企业有420多家,每天进出传化物流基地的车辆达3000多辆,日承运货物量达3万吨至5万吨。通过信息化运作,传化的数据库里有2万多家工矿企业,开通至100多个城市的货运班车,其中定期零担货运班线有40多条,形成了拥有40多万辆车源的运输网络,全年货物承载量达1300万吨,为周边2万多家一定规模的制造企业、商贸企业降低物流成本40%左右。
此外,物流基地还与其他码头、港口和铁路干线挂上了钩。义乌已与萧山国际机场和宁波港共同成为浙江省政府确定的三个“大通关”建设重点,义乌国际物流中心事实上也已成为上海港、宁波港延伸的“陆路口岸”。目前,义乌有30余家国际货代企业集中办公并承办整箱、拼箱出口货物的订舱、配载、报关等业务。达飞、联邦、联合、敦豪等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纷纷落户义乌。“大通关”建设使小商品物流走出去的步伐迈得更快,一张从义乌始发、遍布全球的物流网正在延伸。
转型
据介绍,浙江省着重构建“三大网络”,提升“一个平台”。“三大网络”即国际物流网、区域物流网和城市配送网;“一个平台”即提升物流信息大平台。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灵魂,现代物流就是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流”主导“物品流”,实现“物流”的准确配置,让货物在准确的时间到达准确的地点,从而将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库存降到最低,使全程物流成本最小化。
浙江建设“大物流”,目标是实现“大转型”,重点是构建“三个体系”。一是完善以物流园区为核心、物流中心为骨干、配送中心为基础、农村物流站点为补充的物流节点网络体系;二是形成服务国际物流、区域物流、配送物流的龙头企业体系;三是建成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局局长张平平说,先机意识是浙江“大物流”建设的思想灵魂,“大物流”平台的先机是灵魂,要抓住多式联运的先机,抓住企业这个市场主体的先机,抓住物流节点的先机,抓住人才培养的先机。
张平平一再强调,抓好“大物流”建设,首要的是政府要转型,转变服务理念。物流是全程服务的整合、管理的整合,信息化是灵魂。下一步,浙江即将检验评估“大物流”建设的信息化成果,规范提升物流园区水平,确定运行与十一省(市)巩固合作联动,组织关键技术攻关,整合资源,理顺服务体制,适应物流管理。最终,通过强化物流管理,实现货物的高效流动,降低流通费用,提升浙江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