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世界海拔最高的现代化物流中心——西藏那曲物流中心投入使用。近4个月来,来自“世界屋脊”的物资从这里走下高原,来自东部的生产生活必需品通过这里进入西藏。据铁路运营部门预测,2015年那曲物流中心货物到达和发送量将达223万吨。
作为青藏铁路的关键配套工程,那曲物流中心工程于2007年9月28日开工。中国中铁建工集团数千名参建员工发扬“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精神,在“世界屋脊”铸就一座新的丰碑。
志在一流
冒严寒、顶风雪,战缺氧、斗冻土,攻克高寒缺氧、高原冻土等多项难题
那曲物流中心占地面积约8000亩,以青藏铁路为依托,联系拉萨,辐射西藏昌都、阿里、日喀则北部等地区,内部分为综合物流区、生产加工区、散堆装物流区,具备产品加工、储存、贸易、配送等现代化物流功能。
早在开工之初,中铁建工集团董事长刘荣耀就要求大家“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严、紧、细、实的工作作风,把那曲物流中心建成世界一流的精品工程”。工程建设指挥部加大投入、分区管理、确定节点及狠抓安全质量控制等,冒严寒、顶风雪,战缺氧、斗冻土,攻克高寒缺氧、高原冻土、生态脆弱等多项技术难题。
针对物流中心面积较大、环境复杂、工期较紧、土方工作量统计复杂的特点,指挥部全面采用GPS卫星定位仪和全站仪等仪器进行测量,确保了项目测量的科学性和精确度。
那曲物流中心最大土壤冻结深度2.81米,中铁建工集团制订了包括清淤换填、抛石挤淤、桩基、水泥土等措施在内的综合性的基础处理方案。
那曲地区路基全是河沙和黏土,为保证质量,指挥部提出了“高原泥结碎石地面施工工艺方案”。项目总工程师严晗带领工人经过3天3夜的反复试验,终于取得了基础填筑的最佳填铺厚度、最科学的压实遍数、合理的机械匹配等技术参数。
绿色工程
成为国内太阳能集热面积最大的单体工程,初步以太阳能供暖为主
那曲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在这里开展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高原、高寒地表植被和高原冻土环境保护,物流中心周边自然景观保护,这些难题都必须得到有效解决。
“环境保护不是包袱,而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中铁建工集团工会主席、那曲物流中心工程指挥部指挥长卢卫平说,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体现在工程建设全过程。
“施工区内的每一块草皮都得到了精心呵护。”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杨艳广介绍,施工前,先将草皮连同土壤一起搬到草皮移植区。在物流中心房建及道路完成后,再把草皮移植恢复到山坡上。据统计,仅施工区回铺草皮的面积就达46万平方米。
为减少对生态的影响,建设者们对一块湿地“整体搬迁”。他们在植被稀疏处挖掘出与这块湿地等深的洼地,引进湿地原水,移植施工用地上的草皮,形成了2万平方米的人造湿地。
物流中心设计太阳能集热面积7616平方米,成为目前国内太阳能集热面积最大的单体工程,供暖系统初步实现以太阳能热水供暖为主、热水锅炉供暖为辅。
和谐如家
全面推行“不同民族的员工同学习、同劳动、同管理、同生活、同报酬”的“五同”管理
在那曲物流中心建设工地,一支由指挥部卫生所所长冯晓迎带领的6人医疗队,被称为“生命极限的守护神”。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医疗队免费医疗2万余人次,成功抢救两名呼吸系统衰竭病人,救治了130多名脑、肺水肿病人,实现了高原病零死亡、鼠疫零发生的卫生保障目标。冯晓迎告诉记者,对于工地上的所有参建人员,诊断医治全部实行免费。
那曲指挥部共使用当地劳务人员约9万个工日,其中长期在项目上工作的就300多人。中铁建工集团党委书记崔宝华说:“我们全面推行‘不同民族的员工同学习、同劳动、同管理、同生活、同报酬’的‘五同’管理,营造了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
参与工程建设的藏族小伙琼达说自己从没遇到工资被拖欠,在外务工的他比在家从事农业的哥哥收入要高出不少。
指挥部先后举办了“高原施工安全知识”、“高原工程施工质量知识”等10余期培训,累计培训劳务工1.1万人次,其中藏族劳务工3000人次。
建设过程中,指挥部还租用了西藏自治区的机械、机具161台套,购买当地石料约35万立方米、沙子约10万立方米、片石约3.8万立方米、混凝土砖55万块、水泥40万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