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应链管理环境下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特点
经济全球化,本土生产、全球采购、全球销售的经济格局逐步形成。21世纪的市场竞争将是供应链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意识到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的重要性,谋求企业发展,应“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核心企、止为盟主,以提高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协同商务、协同竞争和双赢原则为基本的运作模式”,与客户、销售商、供应诺氛制造商等结成伙伴,形成战略联盟。物流管理是世界级SCM的重要内容,关注物流对供应链上价值的影响具有战略意义。
1.现代物流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加强物流的技术开发利用,推进物流信息化。在政府引导下,在几大经济区内规划和建设了不同类型物流园区,深圳、上海等省市将现代物流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物流活动范围发展到跨地域、跨国界的全球生产、采购、消费,物流企业(LogiStics Enterprise)向集约化与协同化方向发展。
2.服务标准化促进现代物流服务优质化
伴随消费多样化、流通高效化,物流成本不再是客户选择服务的唯一标准,人们更多地关注服务质量,对综合物流服务(Integrated Logistics Service)的要求越来越高。物流服务标准化(Logistics Service Standardization)促使现代物流服务向优质化方向发展,实现JIT,把好的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地点以适当的数量、价格送达客户。
3.现代物流服务将更多地依靠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
发达国家的物流业已形成以系统技术为核心,以信息、运输、配送、装卸搬运、仓储、库存控制、包装等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装备技术格局。我国要在全球采购与供应链中扮演盟主角色,必须建立完善的物流标准化平台,集成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
4.电子物流的兴起。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之一
电子商务的发展促使电子物流兴起。企业通过互联网加强企业内部、企业与供应商、消费者、政府部门的沟通,迅速、准确地了解需求信息,实现基于顾客订货的生产模式和专业性服务,在线规划运输路线、追踪在途货物、进行物流调度和货运检查。
二、我国物流标准化管理现状
1.物流标准缺乏统一规范,来源多而重复
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滞后于物流业的发展。不同行业、不同运输方式中,均有各自的标准,运输装备和集装箱标准不统一,影响海铁联运,仓库、站台、货架、储罐的标准不一致,阻碍运输、储存等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物流作业的规范化程度低,非标的物流装备设施、信息交流相当普遍;各分系统标准往往由不同行业、组织制定,难以形成系统化管理。
2.我国物流标准化体系已具雏形
(1)健全的物流标准化机构为物流标准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标准化是经过优选之后的共同规则,标准化组织能完成物流系统及内部设施、装备、专用工具等分系统技术标准,以及运输、包装、装卸、仓储等分领域工作标准的制定。世界上有近300个国际和区域性组织,为推进标准化,多数国家均成立了标准化组织,其中较有影响的物流标准化机构,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和日本物流管理协会。2005年,我国设立了物流标准化技术委会员、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企业综合评估委员会。
(2)物流技术国家标准发布为物流企业界定、分系统标准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6年出台的《物流术语》(Logistics Terms GB/T 18354-2006),确定了已基本成熟的145条物流术语及定义;2005年颁布的《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GB/T 19680-2005),明确了物流企业的定义、分类原则与方法、企业类型及综合能力的评估指标,可作为对物流企业进行规范与管理的依据。物流技术国标的发布为制定分系统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如GB/T 2934-2007《联运通用平托盘主要尺寸及公差》标准规定:平托盘外部尺寸优选800min×1200mm和1000mm×1200mm、可选800min×1000mm,高度为100mm或7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