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构农村物流

来源:来源于网络发布时间:2010-04-01

 中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占全国人口的70%,1995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连续三年超过城镇收入,但目前农村消费仅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40%左右。一直以来,农村市场缺乏现代的、大型的、有组织的流通企业和流通体系。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的特点
  农产品
  季节性强、物流服务个体规模小数量大。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用生产资料的需求和农产品的供给也呈现出季节性,因而其相关的物流活动在时间上就很不均衡,如春耕和夏种期间农用生产资料需求旺盛,秋季水果大量上市时期物流需求显著增加。这些需求时间不均衡的特点,决定了农业与农村物流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与此同时,农村物流服务对象涉及农村广大农户和城镇居民。虽然规模小,但是就总体规模而言,又几乎是最大的,这对物流企业的经营者有着更为独特的要求。
  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物流成本持续过高。农产品一般是集货后发往城市或其他消费地,物流方向呈现出由农村单向输出的特点。虽然农用生产资料和农村日用消费品的物流方向是由城市到农村,但其运输条件与农产品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难以利用同样的物流设施实现物流运作,运输车辆返空现象十分严重。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更为薄弱,有些边远山区还未实现村村通公路。落后的通讯、交通条件,也让欲开拓农村市场的大型商企犹豫不决,使城市的售后服务将农村地区长期拒之门外。
  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物流运作组织难度大。我国农村的生产运作方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分散化、人口密度低,而且缺乏物流龙头企业。目前农村的中介组织多是小打小闹的个体经营者,难以组织起较为完整的流通体系,也就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成本下不去,质量上不来。而物流运作需要组织化、规模化,这种现实矛盾直接导致农业与农村物流比城市物流具有更大的组织难度。
  农村物流技术水平不高,人才缺乏。农产品物流并不是简单储运,与工业品相比较,很多农产品都需要控制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否则就会造成大量腐烂变质 (或死亡)。除农产品外,作为农用生产资料的种子、苗木等属于有生命的物资,农药属于有毒的特种商品,这些商品对包括运输和保管在内的物流过程有较高的要求。农产品的特性要求具有更高水平的物流人才。据统计,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有10万人左右,而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高达600万,与城镇相比,农村物流环节上的人才缺口更为严重。构建农村物流体系的基本原则
  系统性原则。农村物流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为了某一目标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在设计时必须从全局和整体出发,系统的分目标必须服从于整体的目标。由于我国地区和行业之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农村物流必然存在不同形式、不同水平的差距,关键在于要在整体性原则的基础上,统一规划,分地域、分步骤、分行业实施。通过市场纽带,将各种农村物流以及相关产业组合成有效的运作整体。同时,农村物流体系的最终目标:以speed(速度)、safety(安全)、surely(可靠)和low(低费用)的3S1L为原则,以最少的费用提供最好的物流服务。
  适应性原则。由于农业产业具有自身的普遍规律和特殊性,在构建我国农村物流体系时必须结合我国农村、农业的特定情况,以期能切实符合农业生产的需求。同时,我国农村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经营规模小、消费水平低、市场组织与市场发育不完善的特点,所以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的构建必须要重点考虑上述原则,否则脱离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运行特点而建立物流体系将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资源整合与互补原则。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物流以及相关行业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物流资源,但是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这些物流资源都处于相对分割的状态。在建立农村物流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机制,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方式将各种物流资源组合成一个有效的整体;同时要将计划经济条件下已经形成规模的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加工行业的所有制资源进行互补,从而达到系统目标整体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