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是由若干节点企业组成的网络系统。在网络系统中,不同节点的关系是不同的,有的节点输出是另一些节点的输入。而有些过程则是并行共存,在投入产出关系上没有直接关系。伴随着供应链的运作过程,有几种流动存在于供应链系统之中,包括物流、信息流、时间流等,而其中最关键的则是物流,其他几种流动都是伴随着物流的产生而产生的。供应链物流运作状态的好坏实际上反映了供应链是否畅通有效、过程能否增值。系统内的物流均衡、平衡对企业过程效率影响很大。由约束理论可知,供应链可以看作是一个由具有内在联系的一系列流程活动组成的网络系统,其物流整体绩效优化取决于供应链的最薄弱环节,这就是供应链物流上的“瓶颈”,优化供应链物流的绩效必须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才能得到显著的改善。因此要改善整个供应链的物流绩效,必须找出存在于供应链物流上的瓶颈、分析成因、评价瓶颈、消除瓶颈,并形成一种不断循环的持续改进状态。
关于物流的瓶颈问题,较多的学者有所阐述,但这些研究大多是简单地指出物流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障碍和问题,不是从系统的角度分析瓶颈问题。而严格意义上的“瓶颈”,应该是多环节所组成的系统中所存在的最薄弱的环节,不论物流还是供应链,都应该从这个角度去分析其瓶颈问题。对于供应链物流的瓶颈问题,目前直接的研究比较少,相关研究主要有供应链的瓶颈问题、供应链的风险问题以及供应链的协调等,这些研究都或多或少地提及到供应链物流瓶颈产生的原因,但要么不太全面,要么分析不透彻,而且有些原因从根源上看是重复的。鉴于此,本文将从供应链内外两个方面分析供应链物流瓶颈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策略。
一、供应链物流瓶颈形成的原因分析
由于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供应链物流瓶颈是客观存在的。供应链产生物流瓶颈的原因很多,按照影响因素是否存在于供应链内部,可以分为两大方面的原因,即内生原因和外生原因。
(一)内生原因
所谓内生原因,即供应链内部的不确定性因素,存在于供应链内部,主要包括:
1.企业利益博弈。在供应链运行中,由于成员企业是相互独立的经济实体,企业无时无刻不在觊觎更多超额利润,因此它们之间的目标常常相互冲突。每个成员企业总是在资源约束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在没有相关协议约束情况下,成员企业会尽量使自己的收益而不是供应链的总体收益最大化。
由于利益的冲突决定了供应链协作双方间必然存在博弈行为,从而使得供应链中物流流动的不一致,进而导致瓶颈的产生。这种物流目标的不一致,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1)产销数量目标的冲突。对于供应商而言,效率是其优先考虑的目标,为了降低成本,保证生产的平滑性,它倾向于选择较大的生产批量;对于购买商而言,服务是优先指标,倾向于批量小而且频繁变化,期望快速的市场反应速度。供应商和购买商按照各自的利益最大化进行决策,导致产销数量目标的冲突,从而造成供应链前后物流数量的不一致。(2)库存数量的目标冲突。在实践中,制造商往往把它的原材料库存(或完工产品库存)转嫁给供应商(采购商)以最小化它的库存成本。当协作双方在制定库存水平的谈判中,一方面,供应商希望库存越小越好,这样可以降低自己在必须维持的库存上的花费;另一方面,购买商希望维持较高的库存水平,从而减少缺货的可能性。那么,究竟要维持一个什么样的库存水平对整个供应链(或者分别对协作双方)来说是最佳水平呢?这就需要双方制定一种协作机制,一般都是通过合同参数的设置来实现机制的目标。然而,由于私有信息的存在,往往导致双方目标的不一致或在运行中破坏目标的行为产生。
2.信息的不对称。供应链源于企业只抓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不擅长的业务外包出去,交给更专业的企业代理生产。外包关系本质上是委托代理关系,委托方和代理方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有自己的利益目标。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会隐藏一些商业信息,将相关信息当作商业秘密加以封闭,不愿与上下游企业共享,以至于各企业内部信息系统虽然很先进,但只是一个个信息“孤岛”,这种情况下必然存在信息不对称,这在一定意义上容易产生一种非协作、非效率,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道德风险(事后非对称信息)和逆向选择(事前非对称信息)。
在供应链中,信息的不对称表现在3个方面:(1)信息细化程度的不对称。在典型的供应链模型结构中,供应商负责原材料供应环节,制造商负责生产环节,分销商负责销售环节,在这些各自负责的环节中,对信息的细化程度是不同的。(2)信息实时性的不对称。由于信息加工造成信息提前期,显然,处于信息流前端的企业能够掌握实时的信息,而处于后端的企业则出现时间延迟,从而导致掌握信息的实时性不对称。(3)信息准确度的不对称。由于分销商和制造商之间是比较松散的、纯粹的利益关系,导致分销商不会主动提供更为准确、全面的需求信息;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分销商往往会人为地提供不准确的需求信息。导致掌握信息的准确度不对称。由于供应链成员掌握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制造商对市场信息的曲解,并将扭曲的信息进一步向供应商传递,造成信息的逐级失真,这种情况对于离市场需求最远的供应链成员影响最大。供应链成员在进行物流决策时都在利用来自下游成员的信息进行预测和向上游订货,因此最终导致供应链物流不一致,出现瓶颈。
3.时间延迟性。在供应链中,信息延迟和物流延迟导致供应链物流瓶颈的产生。由于顾客的订货信息不能立即送到制造商,而需要经过零售商、批发商处理才能传递到制造商,这就造成了信息延迟。同样,由于制造商生产的产品需要经过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中间环节才能交付到顾客手中,势必引起物流延迟。信息延迟有三种:订单业务处理延迟,如零售商收到订单后,进行处理所需的时间;订货延迟,如零售商根据订货量制作新订单并发送给批发商所需的时间;邮寄延迟,即订单在邮寄途中花费的时间。物流延迟是由于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延误造成的。存在两种物流延迟:交货延迟,即某个成员收到订单后到货物交付所需的时间;运输延迟,货物在运输途中花费的时间。时间延迟问题和供应链中的信息波动放大效应一起产生了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以及多级库存现象,而这两种现象,导致供应链前后环境物流的不平衡,从而使整个供应链出现物流瓶颈环节。
4.减员企业运营动荡。在供应链物流运行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影响,成员企业的生产运作会产生动荡,从而造成物流不顺畅,产生瓶颈。其原因主要包括:(1)生产能力动荡。在运行过程中,企业的生产能力并不是恒定不变的。企业由于不同机器设备存在设备生产能力的矛盾或工作要求的矛盾而产生的排程问题、发货的推迟以及质量控制等,都对有效生产能力具有影响。此外,生产设备等技术的复杂程度、技能和经验对潜在和实际产出都有影响,雇员的动机、缺勤和跳槽与生产能力也有直接联系。(2)原材料供应不足。供应商由于自身生产的确定性、运输途中的延误和事故以及质量原因等,都可能是原材料供应不足,致使下游企业无法顺利生产。(3)质量问题。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低于预期值或市场可接受水平,导致物流无法正常流动。其他如资金、人员、设备等所有这些运营中的不确定因素都可能使成员企业物流加工量达不到要求,产生堵塞,造成整个供应链物流的瓶颈。
(二)外生原因
所谓外生原因,即外界的不确定性因素,存在于供应链外部。这些因素常常具有不可预测性和抗拒性,通常会导致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物流的不平衡,产生瓶颈。主要包括:
1.外界的突发事件。当各种人为或非人为的突发事件造成供应链某个节点的重大损失时,该节点自然成为供应链物流的瓶颈环节。这些突发事件主要包括:(1)自然环境灾害。自然所发生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往往给成员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打击,如地震、海啸、旱灾、涝灾、火山爆发、河流改道等等。这些灾害,往往导致供应链成员企业因缺乏原料而无法正常运行,或者使交通系统瘫痪,致使物资难以调运,不能及时送达,或者破坏生产。是企业生产线无法正常运转,制造不出供应链所需要的商品。(2)社会冲突、恐怖事件和社会动荡。主要指由于社会冲突、恐怖事件和社会动荡的存在,给货物和商品的流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有时甚至导致供应链物流的中断。
2.市场的不确定性。市场最大的特征就是千变万化,企业难以准确预测将来的市场变化方向。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供应链成员企业可能因为得不到可靠的信息而无法正确安排生产,另一方面,市场可能出现逆转。导致企业商品积压,物流不畅。市场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消费者的需求是变化的,实际的需求受季节、消费者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由于受产品提前期长和不了解最终顾客的真实需求,供应链对产品需求的预测信息是以订单的形式一级一级地向供应链上游流动,造成多级需求预测,使得供应链中产品的需求预测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需求,而是对市场需求根据自身情况整理和修改的预测,在此基础上安排生产调度。协调生产能力,控制库存和生产资源,使得供应与实际脱节,造成物流在数量上的前后供需不平衡。
3.社会信用机制的缺失。现代物流乃至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相互之的密切配合与协作,而密切配合与协作的重要基础就是信用和诚信。信用机制缺失包括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双重机制的缺失。其主要表现为:守信者的经济利益激励缺失,声誉、信誉、债权等得不到保护,失信者也得不到道德谴责、经济惩罚和法律制裁。对供应链成员企业来说,物流活动中信用机制的缺失使双方有戒备和提防心理,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和了解,才能确定贸易关系。从而导致物流不畅;或者使企业资金运行梗阻,进一步影响企业商品生产,从而影响物流的供给;严重情况下。企业也可能由于信用缺失而拒绝继续提供物流,造成供应链物流的中断。
二、供应链物流瓶颈存在的必然性分析
根据供应链物流瓶颈的含义,可将供应链物流系统视为一个串联系统,供应链前后环节之间的连接即为该串联系统的一个元件。对每一个元件来说,它们的可靠性是造成瓶颈的原因的可靠性和积,假设元件的可靠性为Rk(k=l,2,…,n),瓶颈原因的可靠性为rk(k=l,2,…,7),那么容易得到该串联系统的可靠性,即:R=∏Rk
下面计算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在造成供应链物流瓶颈的原因中,企业利益博弈、信息的不对称、时间延迟性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四个原因发生的概率非常大。即使可靠性以40%计算(实际应当远小于这个数值),成员企业运营动荡发生概率属于一般情况,按80%计算,而外界的突发事件、社会信用机制的缺失发生的概率相对很小,可靠性可按99.999%计算。那么对供应链物流系统每一个环节其可靠性为:
Rk=40%×40%×40%×40%×80%×99.999%×99.999%=2.05%
假设整个供应链有8个环节,这在实际中是非常简单的系统(系统环节越多可靠性越低),那么系统可靠性为:
R=∏Rk=(2.05%)8=0.000017%≈0
因此,整个系统不发生瓶颈的概率为0,供应链物流在运行中必然产生瓶颈。
三、消除供应链物流瓶颈的策略
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来说,其内部物流的瓶颈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可以在对系统具体分析的基础上。采取措施消减物流瓶颈给系统带来的损失,或者改变系统的结构,降低产生瓶颈的可能性。在此,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来消除供应链物流瓶颈。
1.单点消除法。当供应链网络系统复杂,存在着众多的节点瓶颈,而这些节点瓶颈相互之间又较为独立,这时候可以考虑利用单点消除法。这种方法将各个节点瓶颈独立对待,单独处理。一旦施加解除措箍,瓶颈即不复存在。用单点消除法处理的节点瓶颈一般具有涉及面小、属于位于局部或中低层的战术问题的特点,解决难度相对较小。比如供应链中某供应商物料的暂时缺乏,生产环节中流程的局部不顺畅.销售商渠道的暂时堵塞等。
2.系统再造消除法。对瓶颈过多、效能发挥较差的供应链,可以考虑对其物流系统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与再造。供应链物流瓶颈的系统再造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二是要付出较大的成本代价;三是要承担失败风险。因此此种方法成功率较低。
3.包围消除法。对有的重要的供应链物流瓶颈,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直接消除,可考虑先对与之有关的多个次要瓶颈进行消除。这既可改善管理状况,又可彻底暴露与孤立重要瓶颈,使重要瓶颈的解决简易化。
4.从小到大、先易后难消除法。由于资源或其它因索的制约,供应链在短期内没有能力直接消除重要或难以解决的物流瓶颈。可以先消除小的且易解决的瓶颈,待条件成熟时再消除大的或重要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