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化建设以需为主

来源:来源于网络发布时间:2010-05-24

  目前,物流信息化应该说是“叫好不叫座”,炒得火热,用得却不尽如人意。但物流企业业务和管理需求本身终将驱动并决定发展企业信息化。中国的企业要想真正实现物流的信息化,就必须紧紧抓住需求这根主线,循序渐进,寻找适合自己的路。
  张雄是深圳某物流公司的跟单员,他从事货单处理工作,每天接收着生产企业客户的电子邮件订单,然后向船公司预定舱位,再将船公司的回执转给客户。最近他的工作出了一些问题,每一笔业务并不像预想的那样顺利。随着业务的增多,张雄每天要处理30笔以上的交易,一旦遇到企业延迟货物上船时间,或是企业、船公司想查询相关单证,他的工作节奏就将完全被打乱,因为他要从3G的邮箱和海量单据中调出相关客户的交易资料,并予以答复。
  而与张雄从事相同行业、同在深圳工作的大学同学李某的工作却得心应手。李某所在的物流公司早就上线了物流信息化系统,所有资料都只需从数据库中调出,客户甚至可以直接从物流公司的数据库中查找某些资料。“合身的信息系统,对于成长中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来说,已经成为必须。”张雄说。
  张雄的体会得到宝供物流信息系统部副总监顾小昱的认同。顾小昱还认为,正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这种信息化需求,牵引着物流行业持续的信息化投入。“宝供的物流信息化建设,完全是由业务驱动的。”顾小昱说,这种模式依然会得以延续。
  信息化依然“叫好不叫座”
  物流是个非常特殊的行业,涉及到采购、生产、流通等多个环节,而中国的物流企业由于长期采用传统的运作模式从事经营,更是各具特色。其体制的限制、业态的多样化带来了需求的迥异,更导致了物流信息系统建立的复杂性。
  目前的物流信息化应该说是“叫好不叫座”,炒得火热,用得却不尽如人意。分析其原因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表示:“大而全一步到位的全套信息化建设思想流行,对信息化阶段实施目标的可操作性和过程的可控制性等工程问题在需求方面缺少准确客观的把握。”
  中山大学现代物流技术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陈功玉教授认为,我国物流信息化存在六大障碍,首先是原始信息生成与采集效率低,第二是物流信息化利用和整合度不高,第三是缺乏运作高效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第四是物流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性理念,第五是物流信息化缺乏可持续发展眼光,第六是物流信息化缺乏高素质领导人。
  如何打破这六大瓶颈呢?陈功玉建议,政府要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推进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另一方面企业要有长远和整体的信息化眼光,要合力选择物流软硬件设备,要选择合作的信息化为切入点。陈功玉认为,除此之外,物流企业更要注重人才的积累和培养,这是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
  信息化将成本控制提前
  尽管有很多种不利因素制约中国物流信息化发展,但物流企业业务和管理需求本身终将驱动并决定企业信息化发展。
  据智软软件开发有限公司经理谢学监介绍,在上海有两个船公司,起初,它们的公司规模、经营业务都基本相似。2005年,两家公司同时购买了同一套物流信息化软件,不同的是,A公司在老板的极力推广下,彻底运用该系统;而B公司由于执行力不够,加上公司员工老龄化,这套系统在试运行一段时间后被闲置了起来。经过两年的市场洗牌,A公司已经在阵痛中成功转型,而B公司则销声匿迹。
  A公司之所以能在竞争中活下来,并越做越大,最大的因素在于运用信息系统。在价格白刃战时期,严格地控制了公司运营成本,让公司得以持续经营。当公司活下来后,信息系统持续发威,依托客户管理模块,轻松接手淘汰“选手”的客户。
  基础信息化需求应受关注
  专家指出,从实际出发,中国物流产业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应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类是基础信息化,最大的作用就是使企业顺利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和共享,最后在决策过程中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在基础信息化实现以后,一些条件比较好的企业将会开始寻求改进,利用积累下来的数据,进行流程和日常操作的优化;第三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供应链管理,用来调节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
  我国物流信息化目前的需求仍是以底层的基础信息化为主,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收集的成功案例中,属于这个层次的大约占80%。奥康鞋业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他们的成功之处是解决了全国成百上千个点的信息共享,非常快地把信息采集起来。这个物流系统的优化功能不是太多,但是它确实代表了绝大多数企业对信息化的基本要求。我国的物流信息化起步比较晚,在很多企业里,决策和日常运营流程并没有形成一种制度。因此,多数企业信息化的最基本目标是建立一种机制,再通过信息系统把它固化下来,这样决策就能做到有根有据。
  此外,目前有一部分信息化基础比较好的企业已经开始考虑优化问题。这也是来自降低成本、加快周转等经济上的压力,目的是帮助企业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优化集中在几个最能产生效益的环节,比如集中库存、集中采购等局部环节。这一层次的信息系统建设进行得还很不完备,据估计,在收集到的案例中,明显含有这块功能的信息系统仅占15%左右。
  同时,在供应链管理领域,我国的成功案例更少,估计不超过5%。在收集到的案例中,莱州粮食系统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应用信息技术,较好地实现了与农户、下游的加工单位、出口企业、农行、财政部门、农业局等多方面的联网,最主要的是解决了各方面利益的协调。这一案例的成功与软件开发人员对其业务及需求的深入了解是分不开的。据了解,实施该项目的深圳奥驰公司,到莱州蹲点蹲了8个月,才把它的需求搞清楚,从一个外行变成了内行,真正懂得了中国的粮食是怎么流通的。现在,很多企业在采购方面已经非常理智、慎重,软件供应商应该把推销产品变成更多的增值服务,也就是帮助用户解决盈利的问题。
  通过仔细分析收集到的一些案例,不难看出,成功的案例或许所处的层次不同,或许能实现的功能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每一个成功的案例都是适应了企业的实际需求的。
  在我国的现实情况下,基础信息化的需求还是主流,很多企业所需要的就是快速对市场做出反应,也就是说只需要有数据,能够提高决策水平,抓住眼前的商机,就能够使他的经营额和销售额有大幅度的增长。至于更高层次的信息化管理,对他们来说,可能还稍显奢侈。这个层次的要求虽然很初级,但能解决很多基础问题,满足企业最迫切的需求,应该被充分重视起来。而现在多数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总是偏向于求大求全,过于追求技术的高端化,所以,往往会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我国的企业要想真正实现物流的信息化,就必须紧紧抓住需求这根主线,循序渐进,寻找适合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