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几名大学生主动联系记者,展示其自制的作弊工具——只需在英语听力接收器里装上一个硬币大小的零件,就能接收场外发送的答案!其构思之精巧,科技含量之高,相信连最擅长使用这种小工具的“007”也要叹为观止。更让人称奇的是,他们自称并非是为作弊而作弊,而是要以此“挑战”不合理的考试模式(《新快报》7月7日报道,详细报道请点击)。
我想,这则新闻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不是因为作弊工具和方式的先进与奇特,而是因为大学生们用智慧表达反抗的奇特行为方式引发人们对当前考试制度和考试模式的深层思考。自古以来,在考试制度上有一条奇怪的“定律”:有考试,就有作弊。于是,考试的日子也就成了作弊的季节。很显然,作弊对人提出的最大挑战就是信誉。作弊是失信的表现形式,倡导诚信,拒绝作弊也是学校教育一直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很难想象一个挖空心思于作弊的大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心无旁骛,忠诚于事业。
可是,作弊除了与人的品性有密切的关系之外,也与当前的考试制度有着脱离不了联系。广州大学生用发明作弊工具的方式来抵制四六级考试也不是没有理由的。最近,《生活时报》在北京科技大学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详细报道请点击)。大多数学生认为,进入大学以后,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学英语。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会更普遍。如果你问一个在校的大学生,最多的时间读的是什么书?10个人里可能有8个会告诉你:英语,而不是专业书;如果你问一个应届毕业生,找工作必备的利器是什么?10个人里可能有9个会告诉你:英语四六级证书,而不是专业课成绩。按照一些地方如北京市人事局的规定,要想在北京工作,必须拿下英语4级证书。而按照不成文的规定,要想在大海般的人才市场找工作,英语6级证书更是必不可少的砝码。而另一方面,四六级不过是考查单词和语法,比如4级要求掌握4000多个词,6级要求掌握6000多个词,可是英国的普通农民日常用语只有1000余单词,但大学生虽然胸有数千单词,真要与英国农民交流还真成问题。可见,四六级考试在一定意义上来看,带有深刻的“应试教育”的烙印,这与当前所提倡的应用型教育和素质型教育是有很大偏差的。
四六级统考使学生在平等的环境下考试,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公平的。可是,让所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参加同一种考试的“一刀切”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它很难反映出大部分学生的实际能力,许多学生为了拿到学位证而死记硬背,也不符合考试的目的。更值得提醒的是,四、六级考试作弊现象频频发生,它深刻地反映出,这已不止是考风问题,这样的考试形式本身就存在很大缺陷。正如华南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张敏强教授所言:“广州的这些学生能发明出作弊工具,说明他们绝对是聪明的学生,当然作弊这种做法绝对不值得提倡,但教育部门对现有考试形式作出反思,已是势在必行。”
一直以来,有关部门在制定考试制度和考试模式的时候都不同程度地脱离了考生群体,并且考试机制的更新也相对偏慢,这无形中使得考试内容、模式与社会形势的发展严重脱节。因此,有关部门有必要对一些考试的价值进行重新认证,并逐步建立一套比较健全、比较得人心的考试制度和模式。我建议,能否可以采取象价格听证会那样的方式,来开一个考试模式听证会,去聆听一下被考者的心声,同时也给他们一个说话的机会?我想,这种互动方式至少可以让教育部门与被考者实现“双赢”:一方面它可以缓解或避免教育部门在考试工作中的阻力,从而达到考查、考核的真正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考生摆脱一些无谓考试的羁绊,能够舒心地静下来过好自己的学习生活。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团,南方日报评论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