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题12.0分
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

静者居记  (明)高启

①浔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余记之,久辞而未获□。

②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乎?”

③余谓客曰:“子何言之戾邪?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无异奔骛于埃埋怨堨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矣,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传曰:“居天下之广。”居广,居仁也。自克己以复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

④客未有以应。张君起而谢曰:“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子之言备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

⑤顾余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

22.第②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

23.对第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2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①吾知其所勉

②居不静而静者

③居静而非静者

④吾知其所警

25.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22.示例:对居室“静”的特点进行具体描绘,引出后文“客”的感叹。

解析

从内容上看,“竹树翳”“虚寂” “无露声”写出了 “静者居”的环境特点,青青翠竹深深掩映,庭院无人非常凊静;从结构上看,本文第二段属于文章开头部分,主要作用是启下;正 因为画线句子把“静者居”写得如此清幽安静,才有了后文“客”的赞呪和作者的议论,所以画线句 子起到了引起下文内容的作用。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级理解B

解题思路

从内容就是确定所给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 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结构上分析,就是思考一下,画线句子处于什么位置,一般如果在开头 有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作用,如在文章中间,为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文章结尾部分, 一般有总结上文,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等作用。本题所考查句子所写内容明显,位置在第二段,属于文章开头部分,考生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可很容易得出答案。

易错点

一般情况下,解答这类题目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段落大意的分析。A项,从文本内容来分析,可知其章体现了一种“廉退”思 想,“欲静而未能”说的是想要具正的内心安静却没有能得到。B项,无中生有,作者的认识早已有之, 只是通过这篇记写出来。D项“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表达作者自己想要寻得真正安静的愿望。

考查方向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力,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本题所考查段落是文章最后一段,且语言简洁,而文言文阅读文章中最后一段,往往具有点明主旨,总结上文,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作用,所以, 考生就应该明白, 此题同时涉及时文章主题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考查,解答时也就要思考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的写作 意图是什么,然后时照所给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易错点

解答时一般要思考文段共有几层,每一层含义是什么,然后归纳总结得出整段的内容要点。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从上文来看,作者承接“客”的赞美先列举了有的人居所安静而实不静的现象,并批判 这种行为,由此可判断出③④的顺序,接看,作者写了居所不安静而真正静的现象,并赞扬这类人的 行为,甶此可判断出②①的顺序;最后与上文内容相呼应就可确定D项。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题思路

本题先在 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街接,思考前后话题是否一致,陈述角度是否一致,内容前后是 否照应,顺序是否合理,意境是否谐调,最后总结归纳。 本题就可先在小范围內将四个句子分类,一类静而不静,一类不静而静,然后结合上文,考虑上下文 的照应性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易错点

容易误选C项。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本文先以居静人不静的现象,反驳了“静系于居”的看法,再从居不静人静的现象,提出“静系于人不系于居”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又把对“居”的理解上升为心灵的居所,由此推进一层,提出“居仁而静”这一最为核心的观点。全文紧扣“居”“静”关系,连贯而下,层层推进。

解析

本文是论说文,这类文章通常的写作思路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文中, 作者先列出了“客”的观点,“客”认为主人所追求的静,是主人的居所“静者居”所提供的,作者 不同意,其观点,然后进行反驳。反驳是从两个角度分析的,先说为什么居所安静不一定就是, 再谈居不静不一定是真不静,然后提出“居仁而静”,层层展开、逐层深入。

参考译文如下,

静者居记(明)高启

①浔阳的张来仪君用“静者居”给他的住处命名,曾经嘱咐我给他的静者居写一篇记,因我长时间推辞而没有得到。

②一天,我和朋友前去看望他。进入他的静者居,青青翠竹深深掩映,庭院无人非常清静,静悄悄地没有喧嚣的声音。朋友赞叹说:“这个居所真美啊!让张君不经常在外活动,用来让自己快乐而成就这种安静的,不正是这个居所吗?”

③我对朋友说:“你怎么说的这么偏激呢?现在有的人,身在空旷的山谷之中,住在幽深的树林之内,听不到兵器的声音,没有车马的痕迹,他的居所非常安静了。但心中却不忘追求功名和利禄的念头。对于穷困贫贱的忧虑,每每违背心中的理想,即使平静而镇定地前行,孤独地坐在那里,上下争夺,无异于奔忙追求于尘世,你说他是真的安静吗?还有的人,游走于大都市,在集市上建筑住宅,旁边有唱歌呼喊的吵闹之声,家门有拜访邀请之类的杂事,内心疲倦于应和酬答,身体劳累于迎来送往,他居住的地方不安静。却抱有谦让的思想,谨慎地对待进出和独处的事,虽然奔忙于人群中,但前进不急躁,不疏忽大意,看世上任意浪费财物,万事万物变化无常,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人和事,都像过眼云烟,淡泊处之,不为所动,你认为他真的不是静处的人吗?所以说,安静是和人有关系,而不是和居所有关系。人能够静心则到处都安静,这就是说居所安静不能给予人什么,而人的内心的安静也不依靠居所。虽然这样,也有依靠居所而使内心安静的,但不是这种说法。《传》说:‘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最宽广的住宅,就是仁。自己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仁”,主人恭敬地守护着它,至于看重它,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深邃沉静而不知其深浅,那么他是真正体查到了什么是静,所以说“仁者静”。张君的理想,大约就在于此,而借来命名他的居所,你难道没有思考这些吗?”

④朋友没有什么来回答的,张君站起身道谢说:“居所安静而内心不安静的,我明白他所警示的内容;居所不安静而内心安静的,我明白他勉励的道理。像你所说居所体现了仁,而内心安静,虽然不是我所能达到的,却愿意学习。你的话非常全面了,难道不足以来给我的居所做一篇记吗?请写下来。”

⑤只是我想要内心安静却没有能得到,姑且书写记下来,等待以后跟随张君追求安静。

考查方向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在备考中注意积累并掌握议說文常用的论证结构,并能结合具陣文段加以分析。

易错点

本 题题干中“层层推进”四个宇提示考生,本文采用的是递进式论证结构,那么考生就要分析凊楚文章 一共分为几层,后一层与前一层之间怎样体现递进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