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文段一: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荀子》
文段二: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韩非子》
23.综观两个句子,概述荀子与韩非子的义利观。(2分)
24.对于这两种不同的义利观,你更认同谁的观点,结合中国的社会现实简述其意义。(3分)
荀子主张义利均有,先义后利;韩非子主张弃义重利。
理解文句意思,抓住关键句:“利所加也”,可见韩非子主张弃义重利;“不能去民之欲利”“不能去民之好义”“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可见荀子主张义利均有,先义后利。
解答时首先要读懂文段,再筛选和题干句子有关的信息,并归纳。
因不能理解句子意思而无法归纳总结,尤其文段二,说的相对含蓄,只能看出来“重利”,不会推测“弃义”。
答案示例:我同意荀子的观点,我们讲我们得利需要正当,即符合义。追求不正当的利益,往往会违反法律法规,使我们误入歧途。比如那些贪腐官员,利用手中权利牟取私利,最终身陷囹圄,为人唾弃。
结合中国的社会现实,和谐的主旋律应更倾向于荀子的观点。分析时,注意结合社会现实进行分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要求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并结合社会现实对所赞同的观点进行分析。
分析观点不够有力,语言组织不够严密,表达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