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鸟 冢
黄孝阳
从前,有一座山,山顶上有一间老房子,不知何年何月建造,墙体都是巨大的石头,上面覆盖着几寸厚的青苔。鸟在屋檩上做巢,蜘蛛在檐角之间编织迷宫。屋子正厅供有一尊真人高的菩萨,因为岁月的烟熏火燎,已辨不清材质。菩萨的样子有点怪,不是通常的那种法相庄严,有点尖喙细脖,因为污垢,也没有惯常的慈眉善目。
山下的村人上山砍柴时常在这儿避雨。若是两个人,相互说说村庄里的三长两短;若是一个人,就看看山外的白云苍狗。
这天,雨下得很大,整座山峰像马一样打出响亮的鼻息,树林在马蹄下摇晃。山顶上来了一个逃难的外乡少年。他的父母被官府诬为江洋大盗。衙役为找出他父母藏起来的财富,像疯狗一样正跟在他身后。外乡少年已经走了很远的路,浑身泥巴,身上还有许多被雨水洗得惨白的伤口。上山的羊肠小道在大风里沉浮起伏。少年跌跌撞撞进了屋,看见菩萨,情不自禁地跪下来,在菩萨面前许愿:今日,若能逃过大难,来日定重塑金身。
磕头声惊醒了供案上打瞌睡的砍柴人。砍柴人听清缘故,心生怜悯,把少年藏入菩萨的肚子——那里有一间小小的暗室。砍柴人抹掉少年留下的水渍与足迹,把少年的鞋子套在手上,弯下身子,在通往悬崖的路上留下两条大小不一的足迹。
过不多时,赶来三个衙役,面目凶狠,手上的钢刀雪亮。衙役追问少年的下落,砍柴人指向屋外的悬崖。衙役头听见屋梁上吱吱喳喳的鸟叫,心里生出疑惑,突地劈下钢刀,斩断砍柴人的胳膊。大胆刁民,竟然敢哄骗朝廷。衙役头大声咆哮。
砍柴人仍坚持说少年跳了崖。
衙役头又一刀剁下砍柴人的腿,狞笑着,指着屋梁上惊慌的鸟说,天下万物皆是朝廷的耳目,岂容尔等宵小欺瞒!
砍柴人闭目长叹。暗室里的少年身体发颤。衙役头哈哈大笑,一刀劈去,刀光比屋外的风还急。一声脆响,利刃卷了口,菩萨的脖子上出现一条比针还细的黄澄澄的光芒。衙役头吃了一惊,与手下两人互视一眼,各自提刀胡乱剁去。菩萨的头颅滚落倒地,里面竟是一大堆金银珠宝,也不知是哪个朝代何人所藏。千里做官只为财,衙役头大喜,没想竟在此间觅到发达,正欲捡起珠宝,左肋被一把钢刀捅入,还没想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头颅已被另一把钢刀砍落。
甲衙役说,一人一半。乙衙役说,好。
话音未落,他们手中的钢刀已不约而同地砍在对方的脖子上。
少年爬出暗室,来到砍柴人身边,涕泪交加。砍柴人喘着气说,原谅这些鸟,它们不知人世险恶。少年点头应了。砍柴人的身体在少年手中逐渐冰凉。少年葬了砍柴人,想想终是不忿,指着满屋聒噪的鸟,眼里溅出血,恨声说道,终有一日,定要拔掉你们的舌头。
少年回到尘世,坚忍行事,用从菩萨头颅里取出的珠宝为源,通贾天下,遂成一代巨商。时间弹落下七千多个日子,某天午夜梦回,他想起昔日誓言,便集万贯家财重塑了一尊真人大小纯金打造面容慈悲的菩萨金身,打算运回那山顶,再去那好好修茸一下恩人之墓。
山高林密,天空幽静。时有野兽奔跑嘶嗥,惟独不复有鸟鸣之声。
他感到好奇,问从村子里请来搬运菩萨的农人,是何缘故。
农人笑道,20年前,我们这里的鸟还是会叫的。那时,山巅上的房子里有一尊菩萨。后来,菩萨头不见了,鸟就不叫了。我们这里的鸟还有一桩奇怪的事,临死时,会聚集到一个地方,怎么赶也赶不走。村子里有学问的人把那地方叫鸟冢。
他匆匆登上山顶。在当年葬砍柴人的地方,已凸起一个巨大的坟墓,上面堆积了无数只有着金属光泽的鸟的尸骨。几只眼珠乌黑、羽毛发黄的鸟正在上面缓慢地跳。
这天晚上,他梦见砍柴人。砍柴人尖喙细脖身披氅衣,模样与原来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他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了。他问砍柴人,为什么会这样?
砍柴人含笑不语,张开嘴。他惊呼,你的舌头呢?
砍柴人用手指蘸水在桌上写道,我是这里的鸟神。我的舌头被你拔走了。
他惊讶地说,我不过是一时戏言。
砍柴人微笑着,继续书写,鸟类没有戏言。
他笑起来,然后,他醒了。他把纯金菩萨运下山,重新熔化,按梦中所见砍柴人的模样做了一个雕像。他在老房子里住下来,每天对着太阳欢唱,每夜对着月亮轻歌。
就这样过了许多年,当他的眉毛垂落至嘴边时,满山都有了鸟叫。
(节选自2012.10《微型小说选刊》)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12.文中少年的内心情感随着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变化?试简析。
13.小说第一段末尾写“菩萨的样子有点怪,……也没有惯常的慈眉善目”有何用意?
14.小说以“鸟冢”为题,而有人却认为应以“人性”为题,还有人认为应以“菩萨”为题。你认为以哪个为题好?为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A给3分,C给2分,B给1分,D、E不给分。B“极尽各种手法之妙”夸大其词,“动作、心理上的细节刻画”错,是“神态、动作上有细节刻画”。D九、十两段的叙述并不是闲笔,作用在于:①写出了人性中的贪婪阴暗,与后文写鸟的守信高洁形成对比,从而深化主题。②为少年逃命做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E“目的在于说明鸟儿对人类的怨恨会随着时间而渐渐消逝”错,结尾如此描写,①道出了少年日后在老房中多年潜心吟唱,以让心归于天地,归于清风流云,真正融于自然;②道出了人类只有归于平淡,才会与自然相融,才会有满山的鸟叫声,从而深化主题。
这是一道综合考查的题目,必须回到文本中进行对比,找出内容、思想或技巧方面的问题,从而准确判断选项。
考生容易凭借主观臆断随意选择答案,而不是回到原文进行比对。
怨恨——感恩——忏悔。①当他受诬被追,虽然得救逃脱,但依然对鸟儿心怀怨恨;②当他坚忍行事、通贾天下、成为一代巨商时,不忘誓言,感谢恩人;③当他得知“鸟类没有戏言”时,心生忏悔,终归平淡。(每点2分,观点、分析各1分))
题目要求梳理情节,分析人物的内心情感的发展变化。答题模式: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何人+做何事”必不可少)。然后在人物活动来概括其情感的变化。必须结合文本内容,即人物的言行等方面进行概括。依据情节和小说中人物的言行,分两个阶段进行概括。可以看出人物的心理变化轨迹:怨恨——感恩——忏悔。
(1)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2)依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故事兼有序幕和尾声)的故事进展来概括内容。
人物心理梳理的必须回到文本情节中,不能架空分析。
①结构上,照应后文对砍柴人形象的描写以及按梦中模样塑造雕像的情节。
②主题上,揭示舍身保护少年的砍柴人与鸟神、与菩萨的关系,他所具有的善良正是菩萨普渡众生的体现,他也就是菩萨的化身,从而为揭示并深化作品主题服务。
③效果上,营造神秘韵味,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要求考生分析小说末尾的作用。可从结构上、效果上、主题上来进行分析,答题才全面。
(1)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补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2)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等手法。
(3)修辞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结合小说原文中的具体语句来分析语言运用的准确、简练、生动,揭示表达的情感态度和艺术效果。
(4)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有以下几种情况——开头结尾各有特色(首尾照应);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等。
(5)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处理是否合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本题①结构上,前后照应。②主题上,揭示并深化作品主题。③效果上,营造神秘韵味,设置悬念。
这类探究题,考生易放难收,脱离文本解答。
我认为以“鸟冢”为题更好 ①结构上,它照应了16段“在当年葬砍柴人的地方,已凸起一个巨大的坟墓,上面堆积了无数只有着金属光泽的鸟的尸骨”。②形象上,暗示了砍柴人与鸟神的关系。他的坟冢就是鸟神的坟冢。③主题上,a.砍柴人临终时让少年原谅那些叽叽喳喳的鸟儿,说明了鸟儿“不知人世险恶”;b.而脱难的少年却发狠定要拔掉鸟儿的舌头,使得那个村子不复有鸟鸣声,从而揭示鸟类没有戏言。以鸟冢为题,冷峻地展示了人性的阴暗污浊,歌颂了鸟类的高洁,从而深化主题。④效果上,以“鸟冢”为题,营造了一种神秘气氛,含蓄隽永,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以上四点任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每点给2分)(答以“人性”或“菩萨”为题言之有理亦可))
答题的模式(1)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作者意图。(2)标题的作用:观点+实例分析+作用。回答时从,结构上、形象上、主题上、效果上进行分析。并且开篇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
这类探究题时答题思路是,(1)标题的含义。在理解标题本义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义、象征义,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双关义或文章主旨意义。(2)标题的作用 。①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②以物件(物象)为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③以形象特征为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④以问题为题,可能具有“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的作用。
这类探究题,考生一定要找准确答题的角度再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