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大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17.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18.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
19.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
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C“四围山石被削取”错误,文中是说“石公山像斧削过”。D“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错误,没有想象。
此类题目涉及的考点较多,要求考生从总体上把握艺术表现手法以及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考生容易凭借主观臆断随意选择答案,而不是回到原文进行解读。
山下坡田种类丰富的农作物、种类多样的园艺、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文章第②段中,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山下坡田的主要农作物。看到有园艺的丰富经验,看到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抓住题干,确定筛选的区域,“文章第②段”;然后回归文本,先找后概括。
概括表述不当,或模糊不清。
“碎锦”本义是细碎的锦缎,比喻零散知识的集合。“太湖碎锦”的意思是太湖的零散美景,使用比喻的修辞,表达对太湖的赞美之情。作用:点明对象,总领全文;奠定文章的基调;揭示文章的主题。
点明对象--太湖的美景;奠定文章的基调--对太湖的赞美之情;
标题具有的作用: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再思考深层含义: (1)结构 (线索 悬念) (2)主旨 与文本的中心的关系(点明、揭示) (3)人物 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4)写法 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 (5)表现手法 象征 最后分析其效果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
小说标题的作用不明确,鉴赏不到位。
赞同。俗话说距离产生美。身在其中,往往忽略了其魅力之所在,可能更多的是发现其缺点。比如太湖,因远观而发现“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山的灵秀,水的空明”等美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
可以针对这句话到文中找远观的效果-----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再结合生活常识解答即可。
文中找远观的效果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没有找到理解的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