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题25.0分
语文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一(20)题。

甘惜分的探路人生  闫然  王铭

1916年,甘惜分出生于四川邻水县。他是孤儿,由大哥带大,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初中毕业

后便辍学了,来到乡村小学教书。

年轻的他求知若渴,倾尽微薄工资多方订阅进步读物,这些读物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之后两位重要人物的引导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他的人生选择。一位是他的表哥、知名共产党人

熊寿祺,常以通信方式教他学习马克思主义;一位是熊复,这位同学初中毕业后便去上海读书,

与他志趣相投,也通过书信拓宽了他的革命视野

在进步书报与良师益友的影响下,血气方刚的他开始以实际行动“闹革命”:一方面,团结

进步青年成立秘密读书会,并在抗战爆发之后将其改组为抗日移动宣传队,以歌曲、话剧等形式

宣传抗日救亡:一方面,积极支持地方进步运动

1938年,在熊复的邀请下,他抵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很快转到中央马列学院,专门攻

读马列经典著作。翌年夏,他奉命跟抗大一起转移,当时适逢贺龙率领的一二〇师请求抗大派人

提高干部的政治素养,于是,年仅23岁的他开始以思想为枪,成长为一名光荣的政治教员

1945年,甘惜分被调到司令部,负责每天撰写军情报告送到新华社,这是他从事新闻工作

的发端。1946年,马歇尔、张治中、周恩来和谈期间,甘惜分跟随军代表前往大同采访。初入新

华社不久的他为了获得新闻线索,冒着被特务发现的危险行走于街市,观察各方动向1947

年,他进入新华社晋绥总分社担任领导,感动几代人的刘胡兰烈士事迹,就是在这个阶段经他之

手亲自修改、编发的.1954年,他离开了一线新闻岗位,奉调先后到北大和人大,主要讲授新闻

理论,为社会主义新闻教育事业奉献才华。然而,在那个运动频繁、斗争混乱、意识复杂的年代,

新闻学学科草创,种种问题尚未定论,许多概念、许多思想、许多观点不免发生激战,尤其当政治

大潮裹挟了学术研究汹汹而来时,他仍始终捍卫着心中的马克思主义信条。1957年,在第二次

首都新闻座谈会上,他批评了当时复旦大学王中教授的观点,此后更是多次批判这种观点偏

“右”。,他不否认新闻是商品,但他反对把商品当成报纸的本质属性,因为新闻更是一种思想工

具,是一种反映人民情绪、对人民进行教育的工具,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种商品。“这个老兄年

纪比我大一点,他没有到过延安,一直在上海,对上海小资产阶级懂得多一点,对工人阶级、资产

阶级的关系了解很少,也不懂马克思主义我是在延安长大,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对象就

是资本主义,所以我认为王中并没有抓到资本主义的实质。”回顾往昔的论争,他细致地解释了

自己批判王中教授的原因,声音中充满了平静与坚定。可是在猛烈的政治浪潮中,原本正常的

学术论争极易被上纲上线,仅仅过了两三年,当年的被批判者却受到了更猛烈的冲击。对王中

所造成的政治影响,成为甘惜分难以磨灭的心结一“讲老实话,我觉得我当时批判他并没有错,

只是言辞太尖锐了,这是我应当做的检讨。”时过境迁,甘惜分意识到自己当年的冲动和莽撞。。

1980年,64岁的他在仅仅四个月的时间里,挥汗如雨,夜以继日,以一人之力完成了新中国

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教科书——《新闻理论基础》的初稿!在这本书的基础上,1986年,

他又创作了《新闻学原理纲要》,重构了他数十年来对新闻工作规律的理论认识

从教几十年,如今甘惜分俨然已经成为新闻学界的“老祖师爷”,其亲自指导的博士生虽然

不多,但每一位都是当今新闻传播学界的精英翘楚:全国第一个新闻学博士童兵,人大新闻学院

教授喻国明,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燕南,广电部门的王锋、王甫等,怪不得

有诗赞“大禹惜寸君惜分,满园桃李苦耕耘。舆坛多少擎旗手,都是程门立雪人”。

(选白《光明日报》2016年01月14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用一个世纪的风雨,甘惜分收获了一个称谓——新中国新闻学奠基人、新闻学界的集大成

者。新中国成立后,甘惜分成为北京大学的教员,讲授新闻理论。喻国明说:“当时没有新闻学

理论教材,只有苏联高级党校编写的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苏维埃新闻的理论和实践》。这

本书与其说是理论,不如说是史料,只总结了描述性的几条原则,如‘党性、思想性、战斗性’等。

理论上基本是空白。甘老师从自己的讲义和经历出发,开创了新中国新闻学体系,出版了新中

国第一本新闻理论著作《新闻理论基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本书是新闻学子和宣传干

部的必备教材。之后的新闻理论著作,都是基于甘老的理论框架写就的。之后,甘老师主持编

写了中国第一部《新闻学大辞典》,此前学界没有新闻学的工具书,”

(姚晓丹《甘惜分:“我唯一的标准是学术标准”》)

1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18.甘惜分在“探路人生”中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19.甘惜分为何被誉为新闻学界的“老祖师爷”?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甘惜分在回顾批判王中时平静而坚定,同时又意识到自己当年的冲动和莽撞,你认为矛盾 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考察知识点

  • 论述类阅读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选D得3分,E得2分,C得1分,选A、B均不得分,选A:这一点与原文无关;B:原文说的是“周韬奋为首的进步报刊过去曾给过我很大鼓舞”,但选项说:“为成为邹韬奋式的人物,甘惜分才定下了当新闻记者的梦。”说法错误,C:原文说的是“理论基本上是空白”,该选项说法欠妥。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厘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易错点

C项可能被当做完全正确的选项。

教师点评

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 ,将各选项切片比照原文。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热爱祖国:“一方面,团结进步青年成立秘密读书会,并在抗战爆发之后将其改组为抗日移动宣传队,以歌曲、话剧等形式 

宣传抗日救亡:一方面,积极支持地方进步运动”。

追求进步:“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很快转到中央马列学院,专门攻读马列经典著作。…年仅23岁的他开始以思想为枪,成长为一名光荣的政治教员”。

临危不惧:“为了获得新闻线索,冒着被特务发现的危险行走于街市”

信念坚定:“参加革命后,又受审查的冤案的气。最后十多年,我也不消沉,还在日夜苦思,忧国忧民,不当小市民。我认为我是20世纪遗留下来的文人,有责任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珍惜时间,倾心育人等在文中也有相关的事例。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审查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回归文本找到相对应的句段,圈点出来,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形成条理,根据每件事概括出相应的性格特点或者精神品质,然后规范答题即可。

易错点

“珍惜时间”、“倾心育人”不容易想到,概括不精练可能失分。

教师点评

要抓住题干中的“探索人生”,从文中抓住甘惜分的典型事例分析,概括出可贵的精神品质。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甘惜分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有:甘老师从自己的讲义和经历出发,开创了新中国新闻学体系,出版了新中国第一本新闻理论著作《新闻理论基础》。甘老师主持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新闻学大辞典》,此前学界没有新闻学的工具书。在60多年的教书生涯里,甘惜分带出了10位博士生,有新中国第一个新闻学博士童兵,也有唯一的女性学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燕南。主要是两部著作和教书育人这两个方面,奠定了其祖师爷的地位。

考查方向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

解题思路

第一步找出题干中引文的出处;

第二步结合文本内容,尤其是该句的山下文来分析甘惜分为新闻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易错点

要点不全导致失分。

教师点评

要善于从文本中抽取有效信息。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批判王中时:回顾往昔的论争,他细致地解释了自己批判王中教授的原因,声音中充满了平静与坚定。可是在猛烈的政治浪潮中,原本正常的 学术论争极易被上纲上线,仅仅过了两三年,当年的被批判者却受到了更猛烈的冲击。对王中所造成的政治影响,成为甘惜分难以磨灭的心结一“讲老实话,我觉得我当时批判他并没有错,只是言辞太尖锐了,这是我应当做的检讨。”时过境迁,甘惜分意识到自己当年的冲动和莽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住,甘惜分认为,批判王中并没有错,只是在言语上有过激之处而已。

考查方向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多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题思路

先明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框架。本题分两大部,一是表明自己的态度:矛盾还是不矛盾;二是结合文本来分析为什么不矛盾或矛盾,要从文中去梳理归纳。

易错点

观点不鲜明,缺乏说服力。

教师点评

要辩证地从不同角度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