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题21.0分
语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3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②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

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乌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我走得有点累,

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

让落花堆满我的胸,

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④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

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竞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⑥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

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酲……”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荼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行。……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

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

⑥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取材于王剑冰同名散文)

18.下列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19.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20.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对此诗的这一特点加以赏析。

21.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一段特殊的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22.从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看,“校训”应具备哪些基本特点?

23.根据下面链接材料,为创建之初的春晖中学拟一则不少于4字的校训。

链接材料

春晖中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白马湖畔,前身为1908年创办的春晖学堂。早期的春晖中学,首开浙江中学界男女同校之先河;荟萃了一大批名师,夏丐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等先后在此执教。学校推行新教育,传播新文化,“一洗从来之积弊”,赢得了“北南开,南春晖”的美誉。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A 选项冯友兰的题字后紧跟朱自清的题字,内容大致一样。选项正确;

B 选项 田田确实出自《江南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选项正确;

C 选 项 《大风歌》无误;D 选项闻一多称之为世外桃源并不是说要与世隔绝、安居乐业。后文郑天挺说他是 “怒读救国”,故选项错误。

考查方向

体会词句含义。

解题思路

把选项信息和原文进行仔细比对不难找出错误。

易错点

A选项需要分析而得出答案,容易误导考生。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A 选项,文章通过几大名家介绍了西南联大时期,这些文人的风貌,展现出了 他们的精神风貌,故正确;B 选项 “听风”听的是《黄河大合唱》《大风歌》这种慷慨激昂,包含爱国情怀的割去,所以家国之思、抵御外辱是正确的;C 选项第⑦段中,“先生,久仰 了”“书香”“灌了满怀”都体现出了对先生的崇敬,作者假象看见了闻一多,是虚拟的, 故正确;D 选项中觉得小城诗意的是宗璞。作者并没有探求蒙自的风土民情和山水,只是针 对蒙自曾经接纳过西南联大的部分抒发感情,所涉及的人物也是西南联大时期在蒙自生活过 的名家,故D 选项错误。

考查方向

概括内容要点。

解题思路

把选项逐一对应原文内容。

易错点

A选项的内容需要联系全文概括,而D选项中的“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考生如不能回归原文中,容易把自己的理解混入其中,从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南湖短歌》运用反复、排比、首尾呼应等手法,借对蒙自南湖风光的欣赏和赞美,强烈抒发对南湖给予西南联大师生学习环境和精神慰藉的感激之情,也饱含了国难时期颠沛流离的痛苦和对遥远家乡的浓烈思念。

解析

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几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搬迁到云南暂居。再联系诗 句中的 “故国”“异乡”等,即可得出答案。

考查方向

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解题思路

以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来理解此题,即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易错点

忽略手法只谈情感。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边度过了一段宁静的读书生活;在宁静的读书生活中,联大师生满怀唤醒国人、抵御外侮、收复河山的爱国激情,积极抗日救国。

解析

联系上下文和文章所叙述的时代背景,“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 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告全国同胞书》都显出了宁静是表面的。“在抗战八 年艰苦的日子里”也点出了平静是在激流下的。激流指抗战,平静是蒙自的生活。

考查方向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

解题思路

分析运用了比喻的句子需要先找出本体,再结合原文组织答案。

易错点

本体的理解错误。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语言简洁,体现学校精神或办学理念,对师生有激励引导作用。

解析

从字数,和学校的关系以及对于学校主体(师生)的作用归纳。

考查方向

分析归纳。

解题思路

根据西南联大校训中所包含的层次意义推断即可。

易错点

容易忽略字数也就是语言简洁这一点。

第6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与时俱进

解析

符合“校训”在内容、形式方面的要求及春晖中学的办学理念即可。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准确。

解题思路

根据学校的历史、和建校宗旨即可。

易错点

抓不住学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