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去乡下
秦德龙
若是真的没人种庄稼,我们以后吃什么呢?董阳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并为此而担忧。他决定去乡下搞一个调研,看看农民都在干什么,分析以后如何解决口粮问题。
穿过一片又一片茂盛的玉米地,他的脑子还在想着这个问题。这也申遗,那也申遗,要不要把种植庄稼的技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呢?
到了一处乡村,只见到几个老人和一群孩子。类似的报道他在报纸上读过,成年人都到城市挣钱去了,村里只剩下些孤寡老人和孩子。那么,是谁种下了那一片片庄稼呢?
董阳问村里的一位老人。老人告诉他,播种的时候,外出打工的人会回来,回不来的,就花钱找人播种。收割的时候也是这样,总不能让庄稼地荒着。
董阳又问,花钱找人,能找的到吗?
老人肯定地说,能找到。老人又说,总有一些人离不开土地,只要多花钱就是了。
董阳继续问,你能帮我找几个留下来的农民吗?
老人摇摇头,表示不能。老人说,他们忙着呢,哪有闲工夫陪你说话?停了一会儿,老人说,你过年的时候来吧,能见到许多人。这些人都有个新名字——进城务工者。呵呵呵。
董阳也笑了。看起来,老人的笑容里有内容。
从乡下回来后,董阳对一些人说了自己的感受。人们问他,你真的去农村了吗?
董阳说,我到农村去看看。又说,我就是好奇,那一片片玉米是谁播种的?
有人点着董阳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城里这么多下岗职工,可以去给农民种地呀。浇水、打药、锄草……什么都干。
这可真让董阳奇怪了,他还是头一次听说,城里的人下乡种地。
人们笑着说,你真的没听说过?你看看,现在城里的多少人包了农村的土地?骑摩托车去,打个来回快得很,不耽误回家洗澡、看电视。有条件的,还开着小汽车去呢!
董阳若有所思地点着头。
以后,他便留心了,果然看见一些人往乡下跑,带着农具,谈笑风生。
也许,日新月异的生活让董阳倍感妙趣无穷,他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充满着好奇。他决定写完那个调查报告。他想起来了那个老农民的话,过年的时候,再去趟农村,见见那些外出打工回来的农民。
年底,他去了乡下。
在往乡下去的路上,他看到集镇上人口很多,一些青年人正在置办花红柳绿的年货,也有人正在杀猪宰羊,到处是热腾腾的景象。
董阳进了村子,发现村里的人多了起来。可是先前的那位老人,却不知道去了哪里。
他进了一家农舍。几个青壮年汉子正在屋里打牌。董阳没话找话说,正在打牌呢?
一个人看看他说,不打牌,干什么?
另一个人问,你是谁,我们怎么没见过你?
几个打牌的人都乜了董阳一样,他们没有停下来手里的牌。
董阳做了自我介绍,给自己找了个台阶。
一个人说,你真是个闲人,闲得往乡下跑。
打牌的人全都笑了起来。
董阳也跟着他们笑。不过,他的笑,很勉强。
打牌的人让董阳随便坐,还指着花生、瓜子、糖果,让他随便吃,自己拿。
这时候,一个人对董阳说,你别到处瞎转了,过年都这样,我们在外面干了一年,就这几天,休闲休闲!
董阳想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可不能光顾着休闲虚度了光阴。可是,话没说出来,话到嘴边就变成了“回家就打牌,地里的庄稼怎么办?”
几个人都笑了起来。
有个人对董阳说,一看,你就是没种过地。大冬天的,地里有庄稼吗?有,也是麦苗,下场雪就盖上了棉被子,不用管它。
另一个人说,你和他啰唆什么,快出牌。
又一个人说,农业上的事,和他说得着吗?
几个人就不再搭理董阳,把他晾在了一边。
董阳摸了摸下巴,钻出了屋子。
这时候,他看见了先前那个老人。老人的身上,套着崭崭的唐装,正被几个大人小孩们簇拥着,也不知道,是不是老人的儿孙。
老人也看见了董阳,热情地和他打着招呼,来了啊?
董阳说了些给老人拜年的话。老人感动得直笑,伴着欷歔。老人指着身边的人说,这些人,都不是我家的,都是我花钱雇来的。我家的人,都没回来,在外头过年了。
董阳吃惊地张着嘴。
回城后,董阳将调查报告的提纲撕了个粉碎。
他想,开春后,也去乡下打工。
(选自《山东文学》2015年第5期)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12.文章以大量笔墨写到董阳周围的人们,还有乡村那些过年回来的人们,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13.文中说,“看起来老人的笑容里有内容”。试分析笑容里包含的内容。结合文意推断作者对“进城务工者”的态度。
14.文章结尾老人告诉董阳这些人都是他雇来的,表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A“充分表现出他对城市和乡村生活现状的深刻了解”理解错误,通过两次经历可以看出他对城市和农村现象并没有深刻了解,B老人并没有告诉他这个答案,那是回去后一个人对他说的,对应的语句是“有人点着董阳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城里这么多下岗职工,可以去给农民种地呀。浇水、打药、锄草……什么都干。”和“人们笑着说,你真的没听说过?你看看,现在城里的多少人包了农村的土地?骑摩托车去,打个来回快得很,不耽误回家洗澡、看电视。有条件的,还开着小汽车去呢!”可见告诉董阳秘密的是是城里人。C“调查报告”并不是线索,因为在文中他并没有体现贯穿全文的作用。
整体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线索,将选项与原文对应的内容进行比照,在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如A项,两次的乡下之行中,第一次让他满心迷茫,第二次也没有获得深刻的认识,因此是错误的。而考生很容易从第二次董阳似懂非懂的心理中认为该选项正确。
没有综合分析全文内容,根据部分内容做判断而失误
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通过他周围的人对他的批评与嘲笑,从侧面表现出董阳对当前形势不了解,缺少生活实践。写乡村那些回家过年的人,从侧面印证了老人曾经对董阳说的话,表现出这些进城务工者的鲜明特征。
题目要求对一些次要人物的作用进行分析,首先必须清楚,这些人物是对主要人物的有力衬托,正是这些人物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董阳为什么从开始,一心想调查到最后撕了调查报告,这是这些人物让我们更充分地了解了老人为什么会将进城的人叫进城务工者,具体概括时可以结合文中内容理解。
将文中的人物进行分类概括,分清主次,明确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在答题中要突出主要人物,以及次要人物是如何从哪些方面来衬托主人公的。
架空分析,缺乏与原文的关联
老人笑容里包含着一种无奈和伤感,他将只有过年才回来的人叫“进城务工者”,这些人在老人眼里已经是城里人,心里想的只是工作,却很少能够想到家里的人。而且家里有活干,只能花高价钱雇别人。
题目要求对老人笑容里的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对全文主旨的理解,老人的笑容里其实是含着无奈与伤感的,因为家人都进城务工,干什么事情都的花钱雇人,而且很少能够回家,一家人不能团圆。关于城市务工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的情感态度已经流露出来,评价时注意两个方面。
根据上下文,从老人的笑容想到他为什么这么笑,从“进城务工者”这个新新名词到这个名词背后的社会现实,要层层深入。
分析不深刻导致要点不全
特点:社会发展迅速,很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即使过年都不回来,而家里的老人为了摆脱孤独,只好雇人与自己团圆。看法:这是时代的特定产物,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城乡差距缩小之后,人们观念上的变化,以及带来的影响,通过对老人心理的描写,表现关心空巢老人这一主题。当今社会空巢老人已经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希望乡村人能够站在亲情的角度,给老人多一点关爱,给家庭多一点温暖。乡下人去城里打工,城里的人去乡下打工,是时代发展的正常现象。(任选两点即可得,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主题的能力。这一题目要求考生对时代背景进行探究,老人雇人与自己团圆,看上去是一种过年时的喜庆,但这种喜庆并不是真实的,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之上的,因此老人内心实际上并不开心,探究时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联系当下空巢老人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时代特征也就作者写作本文反映的社会问题,要透过表现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谈谈自己的看法,是探究题,要关注社会热点,体现主流价值观。
脱离文本提出的社会问题而架空议论导致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