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碎锦
范烟桥
1 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2 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遐迩。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3 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嫠,和西山最高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嫠峰头,云气淆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来得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周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决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片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太湖就以此特别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段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19、下列文中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下列描写太湖的诗句,与文中画线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2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2、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一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23、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
24、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生活实际或阅读积累,谈谈你的思考。
名闻遐迩,遐:远。名:名气。闻:听说。 迩:近。名声传扬到各地,形容名声很大。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
回到文本当中结合语境来进行作答,适当的推测有助于提高答案的准确率。
D项中脔(luán),工:精巧、精彩,注意积累,容易误判。
B中未用对偶修辞。
对修辞手法进行比较。必须既有课本知识,也有课外的积累,才能作出选择。B项外其他各项都用了对偶手法。
B项意境取胜。比拟的手法。
A中“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此句错误,并未做详细的描绘,只是对云详写,其余都是略写。
对作品中表现手法的赏析,不能脱离文本文意架空分析。必须把内容和手法结合一起迪样才分析得准确而全面。
B项中引用手法的判断,容易误判。
山下坡田种类丰富的农作物、种类多样的园艺、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此题就是给本段划分层次,分为三层,第一层山下坡田种类丰富的农作物。第二层:种类多样的园艺。第三层: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本段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对思想感情的概括。
考生只简单就试卷中的诗歌手法作分析,进行了比较。
“碎锦”本义是细碎的锦缎,比喻零散知识的集合。“太湖碎锦”的意思是太湖的零散美景,使用比喻的修辞,表达对太湖的赞美之情。
标题的内涵:1.注意修辞2.表层含义3.深层含义4文本的中心5.作者感情。表层含义:是细碎的锦缎,比喻零散知识的集合。深层含义:“太湖碎锦”的意思是太湖的零散美景。作用:点明对象,总领全文;奠定文章的基调;揭示文章的主题。解答此题就是回答主旨即表达对太湖的赞美之情。
题目要求考生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分析时必须结合原文,不能脱离文本。标题的内涵,应该从表层意和深层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个标题十分形象,也要谈到修辞手法的运用。标题的作用,从内容上、结构上、主题揭示上等方面进行分析。
考生对标题的内涵或作用,概括不全面。只会其中一方面作答而失分。
赞同。俗话说距离产生美。身在其中,往往忽略了其魅力之所在,可能更多的是发现其缺点。比如太湖,因远观而发现“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山的灵秀,水的空明”等美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
解答此题先说观点:赞同。再结合生活实际或阅读积累具体分析:俗话说距离产生美。结合文本:比如太湖,因远观而发现“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山的灵秀,水的空明”等美景。
此类题作答时一般有如下步骤:
(1)选好答题角度。一般来说,探究题都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探究,所以选好答题角度颇为重要。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主题、表达技巧、作者、读者等角度选择一个或多个切入。尤其要注意文本,尽量选择那些与文本联系较为密切的方向作为探究视角,这样就既符合探究题的根本要求,又可以获得大量的证据支撑自己的论点。
(2)逐层深入探究。文本的字面解读,属于浅层面;联系读者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解读,就深入了一层,且具有个性化;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对文本解读考察,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或者联系现实生活考察文本的现实意义,这就又深入了一层。
(3)有序呈现结果。一般来说,呈现探究结果时先要有个纲领性的语句,再选择文本内容去证明或者阐述这个纲领性的判断。如果有联系“自身和社会实际”这样的要求,就还需要选择生活中贴切的事例来作支撑,形成“观点—事例—论述”这样一个层次清楚的结果。。
考生只局限于文本而不能和生活联系,分析不到位,没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