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温造,字简舆。性嗜书,不喜为吏,隐王屋山。寿州刺史张建封闻其名,书币招礼,造欣然曰:“可人也!”往从之。建封虽咨谋,而不敢縻以职事。及节度徐州,造谢归下邳,慨然有高世心。建封恐失造,因妻以兄子。
②时李希烈反,攻陷城邑,天下兵镇阴相撼,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以刘济方纳忠于朝,密诏建封择纵横士往说济,佐其必。建封强署造节度参谋,使幽州。造与济语未讫,济俯伏流涕曰:“僻陋不知天子神圣,大臣尽忠,愿率先诸侯效死节。”造还,建封以闻,诏驰驷①入奏。天子爱其才,问造家世及年,对曰:“臣五世祖大雅,外五世祖李,臣犬马之齿三十有二。”帝奇之,将用为谏官,以语泄乃止。复去,隐东都。
③长庆初,以京兆司录为太原幽镇宣谕使,召见,辞曰:“臣,府县吏也,不宜行,恐四方易朝廷。”穆宗曰:“朕东宫时闻刘总,比年上书请觐,使问行期,乃不报,卿为我行喻意,毋多让。”因赐绯衣。至范阳,总橐郊迎。造为开示祸福,总惧,矍然若兵在颈,由是籍所部九州入朝。还,迁殿中侍御史。
④兴元军乱,杀节度使李绛,众谓造可夷其乱,文宗亦以为能,乃授检校右散骑常侍、山南西道节度使,许以便宜从事。帝虑其劳费,造曰:“臣计诸道戍蛮之兵方还,愿得密诏受约束,用此足矣。”许之。命神策将董仲质、河中将温德彝、邰阳将刘士和从造。而兴元将卫志忠、张丕、李少直自蜀还,造喻以意,皆曰:“不敢二。”乃用八百人自从,五百人为前军。既入,前军呵护诸门。造至,欲大宴,视听事,曰:“此隘狭,不足飨士。”更徙衙门。坐定,将卒罗拜,徐曰:“吾欲闻新军去主意,可悉前,旧军无得进。”劳问毕,就坐,酒行,从兵合,卒有觉者,欲引去,造传言叱之,乃不敢动。即问军中杀绛状,志忠、张丕夹阶立,拔剑传呼曰:“悉杀之!”围兵争奋,皆斩首,凡八百余人。亲杀绛者,醢②之;号令者,殊死。取百级祭绛,三十级祭死事官王景延等,余悉投之汉江。监军杨叔元拥造靴祈哀,造以兵卫出之。诏流康州。叔元,始激兵乱者也,人以造不戮为恨。以功加检校礼部尚书,赐万缣赏其兵。
⑤后入为兵部侍郎,以病自言,出东都留守。卒,年七十,赠尚书右仆射。
(选自《新唐书》,有删节)
【注】①驷,此指驿马。②醢[hǎi]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13、从第②③④段中可以看出温造是怎样一个人?答案不超过20个字。
14、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画线句子断句。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
——《世说新语》
D中“觉”,结合语境应该解释为“发觉,察觉,觉醒”。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文言文考查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一般采用选择题形式,有时也会结合翻译题和文意理解题进行命题。选择题中,命题者给出四个文言词语(实词),将它们置于具体语境中,给出解释,要求考生选出解释错误或正确的一项(多是让选择解释错误的)。考查的重点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把释义放到原句中,把整个句子翻译一下,如译得通顺,初步说明这个解释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的。当然,有时译得通顺,还是不能断定解释是对是错,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把整个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判断。
C项中“易朝廷”,容易望文生义,解释为“改变”。
D项中(A 代词,代温造/代词,代出使的事件。B助词,无意义/代词,他们,想逃走的人。C因为/凭借 D 者:----的人。此项两个者的意思相同)。。
高考中,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主要是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除了18个文言虚词外,高考也还有对其他文言虚词、兼词和复音虚词等的考查。对这些虚词,部分省市高考题中专门设题考查。而其他高考题对这些虚词的考查,一般不设专题,常在文意理解、断句和翻译等题型中体现。常见的考查角度:
①课内课外虚词用法意义比较,即将选文某句中的虚词与所学教材经典句子中的同一个虚词进行比较,看其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②虚词选填,即将选文一句或若干句中的几个虚词空出,提供几组虚词的选项,请考生根据语境判断选择。
③选文中虚词用法意义比较,即虚词所在的句子均出自选文。
④虚词意义用法判断,即在一两个选项中各选择一个虚词进行解释,请考生判断正误。。
A项中代词,指代内容易误答。
原文“众谓造可夷其乱”的准确翻译是“众人认为温造能够平定暴乱”,而选项的解释人古意解释了今义。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一般分值也最大。这一考查形式,兼考实词、虚词、句式、修辞、词类活用、文史常识等,带有较强的综合性。文言文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文如采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可采用意译,其他最好采用直译的方法,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用词(转换成双音节词)、语气与句式。
A项中“妻以兄子”的“妻”容易以今义来解释。
原文“建封虽咨谋,而不敢縻以职事”即“跟随寿州刺史,却没有做官”。跟原文意思相反了。
读懂原文,筛选题的答题方法基本上是排除法和比对判断法。常见答题步骤如下:第一步,细读题干,明确要求。要明确筛选的对象是什么,标准是什么,呈现的方式(如直接、间接)是什么。第二步,分析选项,剔除不是表现该主体(人、物、景等)的选项。第三步,分析剩余选项,理解主体的特征(如人物的性格特征、景色的特征等),判断是否与选项吻合。这类考题一般都是把人物、事件、事物、观点等综合在一起设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一个对原文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选项。命题者在出题时通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中设置一两处微小的不正确表述来干扰答题者。
B项信息量大,整合内容比较多,容易误导考生。源
长于言辞、富有谋略、不愿为官(行事果决)
长于言辞体现在到范阳说服刘总的事情上。富有谋略体现在节度使李绛被杀,温造前往军队处理事务。不愿为官(行事果决)体现在文章的第一段希望为高世之人。
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温造是怎样一个人,概括人物的特征。这既包括对文句本身表现出来的人物精神品性的准确理解(如不能将表现人物“公正”与表现人物“清廉”的语句混淆),又包括对词语本身含义的理解(如“侠义”指扶危济困的行为,而“修身”指人物的精神修养)。
对人性格的把握不到位,概括不全面。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
正确标点为: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
译文:王羲之醒来,已经听到了他们的谈论,就知道没法活命了,于是抠出口水,把头脸和被褥都弄脏了,假装睡得很熟。王敦商量事情到中途,才想起王羲之还没有起床,彼此十分惊慌,说:“不得不把他杀了。”等到掀开帐子,才看见他吐得到处都是。
文言断句时,先局部阅读,凭借语感,根据标志词语,逐词逐句断开。
①表对话的词:“云”“曰”“道”“言”“谓”等。人物对话必须断开。
②表语气的词:“盖”“夫”等发语词常放在句首,“耳”“焉”“也”“耶”等语气词常放在句末。
根据主语和人物意的关系,不要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