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邹田生所。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扦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梁孝王,景帝同母弟也,窦太后爱之,令得自请置相、二千石,出入游戏,僭于天子。天子闻之,心弗善也。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日:“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思,而太后曾弗省也?夫前日,吴、楚、齐、赵七国反时,自关以东皆合从西乡,惟梁最亲为艰难。梁王念太后帝在中而诸侯扰乱一言泣数行下跪送臣等六人将兵击却吴楚吴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粱王之力也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梁王父兄皆帝王,所见者大,故出称跸,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也。即欲以诧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侯,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今梁使来,辄案责之。梁王恐,日夜涕泣,不知所为。何梁王之为子孝,为臣忠,而太后弗恤也?”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为言之帝。”言之,帝心乃解。安国名由此显。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日:“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贪嗜于财。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予以为国器。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7.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扦吴兵于东界.
(2)夫前日,吴、楚、齐、赵七国反时,自关以东皆合从西乡,惟梁最亲为艰难.
这几句话的大意是:梁王想到太后和皇上在关中,而诸侯作乱,一谈起这件事,眼泪纷纷下落,跪着送我等六人,领兵击退吴楚叛军,吴楚叛军也因为这个缘故不敢向西进军,因而最终灭亡,这都是梁王的力量啊。现在太后却为了一些苛细的礼节责怪抱怨梁王。
正确的断句是:梁王念太后、帝在中,而诸侯扰乱,一言泣数行下,跪送臣等六人,将兵击却吴楚, 吴楚以故兵不敢西, 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级。
对于断句,主要从意义上理解,其次对选项进行比较,使用排除法,另外还要注意专有名词、句首句末的标志性词语。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先易后难。考虑该句中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等。本句断句时几个人名是关键,准确把握。
“梁王念太后/帝在中”此处断开也可。
要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采用选优法和排除法想结合的方式答题。
拜:授予官职。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科举、官职等基本常识。古代文史知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可以说,一篇文言文背后的整体文化背景,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意识和历史形成的惯例。考生平时要多注意积累,同时可以结合文本中该实词的运用情况与选项比对进行判断。
A、B两项不常见,均可能误选。
古代的文化常识需要平时多积累。
原文对应的语句是: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日:……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为言之帝。”言之,帝心乃解。可见,韩安国是通过大长公主,“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
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级。
按照文章记叙的先后,找出传主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做的不同事情,有哪些贡献,体现了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然后将选项的内容与之比较。不能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
D项说“他所推荐的都是廉洁的士人”可能考生因“都是”而判为绝对。
一定要在原文找到对应的语句才能做出判断。
(1)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担任将军,在东线抵御吴国的军队。
(1)为:担任;扞:抵御;于东界:介词结构后置各1分,句意信达2分
(2)“关”是函谷关。“合从”即“合纵”,联合起来的意思。“乡”同“向”。各1分,句意信达2分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级。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分值也最大。考生要遵守“信”、“达”、“雅”的三字原则,即要保证核心词语准确翻译出来,句子通顺流畅,不是病句以及语言尽量优美符合作者的语言风格。这一考查形式,兼考实词、虚词、句式、修辞、词类活用、文史常识等,带有较强的综合性。文言文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文如采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可采用意译,其他最好采用直译的方法,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用词(转换成双音节词)、语气与句式。
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尤其是核心词语的翻译和句子的通顺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