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庆基“造反”
[芬兰]本蒂·韩佩
一条板凳安放在路旁,只要行人累了,就可坐下休息。累了!是的,难道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吗?一个人在七十年岁月里要跨出多少步子啊——短的、长的、急的、慢的。板凳被发明和制造出正是为了人们能够坐它。或许这条板凳还有别的目的,因为冷饮亭就在它的旁边。
托比亚斯·阿庆基多次感到奇怪,这条板凳看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人们仅仅是在散步途中想让腿脚歇上一歇时,才意识到它的存在。托比亚斯·阿庆基坐在板凳上,他的头发斑白,但精神却很矍铄,他用大拇指托着烟斗,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没过多久,越来越近的歌声唤醒了他,立刻使他想起,现在是生活在动乱时期。罢工、骚乱……打吧!吵吧!有的是理由……可是这么干难道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如果像被拴着鼻子的小牛犊那样发疯似的挣扎,能行吗?托比亚斯·阿庆基已经七十岁了,现在世道是不是变了?也许是吧,也许人们的眼界有所不同。可是生活是不是好过些了? 嗯,他们应当尽可能过得更好些。这就有足够理由去进行斗争……
他听见一个过路人说,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游行示威吧!他——托比亚斯·阿庆基,已上了年纪,只能坐在板凳上观望。在这种时期,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 游行队伍过了,人不少,除了两旁土路,整个街道都挤满了人群。 他们唱的歌中有激烈的词句:“法律骗人,政府压人。” “到了明天,普天之下皆兄弟……”
游行队伍过去了,托比亚斯·阿庆基朦胧地感觉到,他们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向着遥远的未走去……他们在前进,先头部队消失在转弯处的建筑物后面。后那里发生了阻塞,尽管后面的队伍还在前进,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夏末晴朗的天空。托比亚斯·阿庆基被子弹的呼啸声惊呆了。这似乎是不应该的……然而后他还是平静下,觉得自己反正是坐在板凳上的旁观者。
游行队伍一下子散了,犹如受到旋风袭击似的扬起了满天尘土,人们掉转头纷纷跑了。托比亚斯·阿庆基看到警察握着步枪和皮鞭,正在寻找示威的人,可是游行示威者都跑散了。这时,警察突然发现坐在板凳上发呆的托比亚斯·阿庆基。
“你放什么哨?”警察大喝一声。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张了张嘴,还没得及解释自己仅仅是坐在板凳上休息的旁观者,皮鞭已抽到了他的身上。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困境,不禁顿时火冒三丈。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他只不过坐在板凳上……可是愤怒只是再次招致皮鞭的抽打,托比亚斯·阿庆基 只得拔起僵硬的大腿一逃了之。
但事情并没有完结,他确实陷入了解脱不了的困境。不久,他被捕了。受讯、受审,最后被带到被告席上受到了“参与造反罪”的控告。
托比亚斯·阿庆基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仅仅是在板凳上坐一会儿而已。而这条板凳看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他对警察咆哮起,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警察的指控,他难道会热昏了头脑干下这等事!可怜虫……怎么会想得出:他是狡猾地假装坐在板凳上,企图逃过劫难,实际上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或者是工运首脑……
警察就是认定他有罪,一口咬定:你身上有紫血块,你就是参与了造反……托比亚斯·阿庆基搔了搔头皮,觉悟过来:也许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12.小说前后两次写道“这条板凳看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分)
13.小说中阿庆基的心理活动,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 分)
14.小说结尾处的画线句有什么含义?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8 分)
A.“他过着孤独而没有人理解的生活”原文无依据。C.批判的并非警察欺软怕硬,能力低下。D.没有对主人公的语言描写。
本题考查的范围广,需要通读文章,把握文章的脉络、主旨以及写作特点。五选二的选择题,可以运用排除法。先通读选项,确定大体的依据,再把选项和原文仔细对比,做出排除,留下正确的选项。
D项,如果忽略“意在”二字,则会误判。
①在作者的笔下,这条板凳就是阿庆基这个老实人的象征,他普普通通、本本分分。②与后文被捕的情节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③有利于凸显主题——在荒诞的社会中不能做生活的旁观者。
通读小说,我们可以发现板凳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它有象征意义,“板凳”和主人公有诸多相似之处。普通、安分、不会反抗的老者最后却被捕了,被警察指控为“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或者是工运首脑”,戏剧性的情节形成强烈反差,具有很强的讽刺性,突出了主题。
小说的作用题,要从内容、结构和情感主旨三方面考虑。一般可以从人物与小说结构、叙述角度、人物与情节的关系、人物与主要人物的关系、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主题的关系等角度结合文本思考分析。
过分地注意了内容、结构和情感这三个角度,没有结合文本,过于教条化,固式化。
①小说中阿庆基开始坐在板凳上休息时,内心是平静的。②对工人的罢工游行他有些理解,但更乐于作一个观望者。③警察的枪声让老人惊呆,他觉得这不应该。④当老人被警察毒打抓捕时,他感到愤怒和困惑。⑤当最终老人被认定有罪,无法摆脱时,老人终于觉醒,生活中不应做一个旁观者。
和人物的心理有关的内容有“用大拇指托着烟斗,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可是这么干难道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如果像被拴着鼻子的小牛犊那样发疯似的挣扎,能行吗?”“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托比亚斯·阿庆基被子弹的呼啸声惊呆了。这似乎是不应该的”,“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困境,不禁顿时火冒三丈”,“觉悟过来:也许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即可。
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根据问题锁定目标句,理解分析后组织答案。
没有概括,只是简略地抄写了文章中的语言;或者概括不到位。
观点参考:①最后一句表明阿庆基老人的觉醒,不能做旁观者。②启示:这个世界没有旁观者的位置,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想主宰自己的命运,就得参加斗争。③阿庆基老人原本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与世无争,想做生活的旁观者,结果却被稀里糊涂地当作参与造反者而被抓,可见,做生活的旁观者只能任人宰割。
这是阿庆基“觉悟过来”的感受,分析句子含义注意分析“从来没有”“旁观者”。“启示”需要结合阿庆基老人的经历分析。
结合阿庆基老人的特点以及遭遇分析解答。
忽略文本或结合文本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