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年第4期)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数不尽的萤火虫
中国有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诗中“町畽鹿场,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囊萤夜读”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曾激励过无数学子发奋努力。
现代人是不再需要“囊萤”来夜读了。到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已知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
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以提高发光器的亮度。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LED)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LED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50%以上。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LED生产中。
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萤火虫还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水生血吸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钉螺正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萤火虫体内的腺苷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天敌”。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在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
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然而城市的亮光干扰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求偶,最终导致种群减少甚至灭绝。去年夏季一些城市刮起萤火虫展览热,千里迢迢从外省引入萤火虫,然后在公园放飞。但萤火虫的很多种类年复一年地在同一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破坏,也不会迁往别处。萤火虫成虫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寿命很短,长的也就十几天。萤火虫本就不适合长途迁徙,目的地栖息环境又不太合适,它几乎活不了几天,繁殖就更是不可能了。不少专家为此呼吁:与其引进萤火虫,不如改善自然环境。
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靠人工引进不能“引”来它们的回归。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因而要靠自然来解决。而且,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萤火虫如是,熊猫如是,白鹳也如是……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
14.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15.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给我们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
答:
16.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6分)
答:
17.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18.为保护萤火虫,我们要注意萤火虫的哪些习性?请简述。
19.请根据文本,分析“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这句话的含意。
本题选BE两,B项中,“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表述错 误原文说“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 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体现的是对故乡的感激之情。D项对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的作用分析错误。
本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干及选项的要求,在文中找出与选项相应的内容,加以比较,区分表达上的差异,由此作出判断即可。本题的设题形式也是传统的形式,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是常训练的。难度不大。B项中对情感分析错误,只要学生将选项与原文对比一下,不难选出。E项对文章结构的理解,作用分析错误,稍有难度。
D项对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的作用分析容易错误。
①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②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意思对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理解。首先考虑文章前后文与该句的联系,然后抓住 关键词“精神层面”进行分析即可。可以先从原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作为答题区域,然后进行分析概 括。题中涉及到“精神层面”集中在5. 6两小节。筛选概括为勤俭、不怕苦、宽容和家乡红色文化的 洗礼溢养。
本题题型设置和往年相同,重点考查对文中重点语句和重点词语的考查。难度不大,在文中有相应的表述。此题选择的点很好,虽然可以从文中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但是需要静心分析,抓住关键,组织答案要答得有道理,合乎规范,这样才能得分。方法上可以分段、分层次进行概括,逐条表述。
答题时不会考虑文章前后文与该句的联系,然后抓住 关键词“精神层面”进行分析即可。
①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②“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③“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意思对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和对文章主题的概括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义, 要联系全文从文中的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紙上”表明是文字创作,包括他人和自己。
本题要求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这也是很常见的题型,学生对此类题型的训练比较多,有方法。文章的内容是和标题一致的,所以分析文章主体部分的层次内容即分析出了标题几重含义。本文标题是“纸上故乡”,要抓住文章主体部分写了故乡的哪几方面,分析“纸上”的具体含义。“纸上”可以理解为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这几个部分。
理解标题的含义, 要联系全文从文中的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选项C对应的原文“萤火虫体内的腺苷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 度”,选项为“人们选择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将其运用于氷质检测”,把“腺苷磷酸”换 为“虫荧光素酶”张冠李戴。选项E对应的原文“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 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是说过保护整片栖 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选项为“做好了萤火虫的保护工作,引来的肯定不 只萤火虫”,偷换概念。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文意的题目,难度不大,但有一定的迷惑性,尤其是两个错误的选项,选取的设置错误方式都比较隐含,需要仔细的对读原文和答案之间的区别,有一定的技巧性。文段性质看属于科普类文章,答题时可以借鉴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方法技巧。
D项容易误选,因为是对信息的整合表述。
①萤火虫对栖息地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②多不喜迁徙。③求偶时以闪光信号吸引异性。④对外界亮光反应敏感。 (意思对即可。)
这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找准区位,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说明的是萤火虫在 现实中应用,后部分主要是萤火虫的习性介绍,那保护就要通过习性方面的特征来保护,然后在最后三 段中选取关键的语句作答即可,主要为“对栖息地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 “不喜迁徙”“求偶时以闪光信 号吸引异性”“対外界亮光反应敏感”等。
这是一道典型的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题目,难度不大,考核的主要是信息筛选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有一定的区分度。采用的方式是简答题的形式,答题的要点是找准区位,选取关键词语,然后进行整合,注意分条作答。
找不准答题信息区间,答题片面
①萤火虫“也是文化的”:有助于人类对血吸虫病的防疫;能启迪人类的科学发明;还是我们民族审美情感的寄托。②“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萤火虫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对它的保护要遵从大自然的规律。(意思对即可。)
这是一道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题目,句子在文意的结尾,注意结合文中的总体内容作答,首先答出“文化的”含义,然后笞出“自然的”含义,前者集中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后者集中在 文章后半部分, 最后要答出句子中隐含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对它的保护要遒从大自然的规律。
这是一道比较命制比较巧妙的题目,表面看考核的是句子含义,实际上是考核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有一定的隐蔽性,体现出命题者的匠心。句子含义的题目,一定注意句子的位置和类型,文章的开头、结尾,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功能,句子类型不同,意义也会不同,此句为主旨句,应该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
不注意答题技巧,作答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