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2017年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月考

  • 40678人已学
单选题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1.山东博物馆藏有青铜器四千多件,其中四十多件为国家一级文物,颂簋(guǐ,西周中晚期的青铜礼器)便是其中之一。颂簋制作精美,腹内和盖内都铸有铭文,内容相同,记述的是一位名叫“颂”的人直接受到周天子册命的情景。该青铜器( )

A

是西周中晚期青铜铸造术的顶峰

B

表明西周政治制度最终走向成熟

C

是研究西周历史较为可靠的资料

D

表明西周中期文字开始走向成熟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2

2.冯天瑜等在《中华文化史》中指出,“列朝帝王都耕籍田、祀社稷、祷求雨、下劝农令,以‘帝亲耕,后亲蚕’之类的仪式和奖励农事的政令鼓舞天下农夫勤于耕作。”作者在此说明的是统治者( )

A

巩固统治的经济措施

B

安抚民心的政治作秀

C

专制主义的愚民政策

D

以农为本的治国之道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3

3.史料是历史的片段的记录,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下列不属于史料的是( )

A

殷墟出土的刻有卜辞的牛骨

B

明朝内阁大堂旧址

C

《史记》、《汉书》

D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的主张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4

4.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 )

A

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

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

C

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

D

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5

5.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

A

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B

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

C

垂直管理、分层管理

D

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6

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述古代某一制度时说“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一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

B

该制度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该制度下选官重视品行

D

该制度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7

9.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对此不合理的推论是( )

A

鼓励垦荒、减税,有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

B

大量垦荒,可能加速人口的增长

C

禁止官吏勒索,保证了清朝政治的清廉

D

过度垦荒,容易造成环境的破坏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8

8.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明)嘉靖四十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匠籍的这些变化( )

A

客观上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B

根本原因是工匠的反抗斗争

C

反映了明清时期手工业走向衰落

D

说明了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9

7.“理学家虽然以政治主体的‘共治者’自待,但毕竟仍旧接受了‘君以制命为职’的大原则”(摘自余英时著《朱熹的历史世界》)。作者在此强调的是宋明理学( )

A

维护专制统治的本质

B

确立三纲五常的地位

C

突出格物致知的目的

D

弘扬儒家思想的精神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0

10.清朝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许多古籍、著作被排除在外,甚至被销毁,特别是明末清初有关满人早期历史和明朝抵抗清军入侵的许多史料。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清朝统治者敌视、排斥汉族文化

B

清朝乾隆统治时期民族矛盾尖锐

C

《四库全书》的编纂完全是毁灭古籍

D

清朝为巩固统治加强文化思想控制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1

11.梭伦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对“权威的根基”合理的理解是( )

A

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B

成年男子独享公民资格

C

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D

十将军委员会独裁统治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2

12.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下列评论不正确的是( )

A

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

B

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C

是对人性本身的研究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D

过于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容易导致主观随意性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3

16.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符合这一论述的历史过程是( )

A

从禁烟运动到鸦片战争

B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C

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运动

D

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4

15.从图1到图3,表明( )

A

中国外交从屈辱走向独立自主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社交礼仪近代化

C

近代中国社会传统陋习根深蒂固

D

中国社交礼仪从等级分明走向平等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5

14.“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载于1882年9月《申报》)。材料反映了( )

A

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B

社会各界支持股份公司发展

C

新型经营方式逐渐被国人接受

D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利润很高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6

13.下表是《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一书中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对上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中国城市化整体上发展缓慢

B

长江下游、两广地区城市化比率较高

C

城市化的主因是商品经济发展

D

西方列强的侵略阻碍了云贵地区的城市化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7

17.20世纪初,广东中部地区很多女性在织绣厂工作,其中上千名女孩组成了一个协会,专门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和丈夫过新式的生活,有回娘家看望母亲的合法权利。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

传统的家庭格局逐渐改变

B

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C

工业文明推动了观念进步

D

女性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8

18.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本2001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在《日中战争》一节的正文中的括号内加了一句话:“(那时,日本军队导致民众中也出现了很多死伤者,这就是南京事件)”,文后又以稍小字体介绍:“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是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略、歪曲历史的表现 ( )

B

反映出“南京大屠杀”事件缺乏充足的史料

C

反映了日本历史学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D

是对“南京大屠杀”客观公正的叙述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19

19.英国学者雷文斯坦提出了“推拉理论”来解释人口迁移现象,其含义是指“人们之所以从此地到彼地,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迁入地的拉力”。根据这一理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其拉力主要是( )

A

东南沿海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快

B

东南沿海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小,政治经济稳定

C

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

D

东南沿海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吸引大量人才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20

20.刘军宁在《读<法国革命论>与<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写到“ 最好的革命是最不彻底的革命,对社会的健康肌体触动最少的革命,暴力程度最轻的革命,伤害人命最少的革命、带来个人自由与有限政府的革命。最坏的革命是最彻底的革命,把整个社会与道德秩序彻底摧毁的革命,最暴力的革命、夺命最多的革命、带来专政与集权的革命。”下列符合作者“最好的革命”和“最坏的革命”的是( )

A

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

B

北美独立战争、德意志的统一

C

英国“光荣革命”、北美独立战争

D

法国大革命、德意志的统一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21

23.巴尔扎克以客观、冷静和准确的笔法,创作了有上千个人物的社会百科全书式小说《人间喜剧》。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鲜明,他们是一个个典型的“社会人”形象。下列作品与他的风格相似的是( )

A

B

C

D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22

22.列宁评价近代某位科学家时说:“(他)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物种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他评价的应是( )

A

英国科学家胡克

B

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

C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

D

英国科学家牛顿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23

21.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全国青年总署等机构,通过这些机构耗资上百亿美元雇佣了至少600万从业人口,将他们投入到3万个以上的工程中。由此可知( )

A

罗斯福新政具有社会主义色彩

B

社会环境得到改善,利于国家长远发展

C

资本家的自由生产受到限制

D

美国以总统为中心的现代总统制建立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24

24.2015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著文指出,新一波全球化“浪潮”正扑面而来,这次,规则之争成为焦点,区域互动或许才刚上路。“规则之争成为焦点”体现出( )

A

全球化规则的制定有利于国际经济发展

B

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失去主导地位

C

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

D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

分值: 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97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25

材料一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后,隋炀帝征调300万民工, 用6年的时间凿通了2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在南北之间建成了一条运输通道。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唐代大运河连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接纳着日本、波斯、天竺等国的商船。

19世纪中期大运河开始衰落,尤其是19世纪90年代,西方列强掀起掠夺中国铁路修筑权的高潮,随着铁路的兴修和区域交通结构的改变,原有的货物流向和流量发生改变,使大运河沿岸的扬州、淮阴、嘉定等逐渐衰落。

——据陈国庆主编《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法国加紧在埃及扩张势力,与埃及签订条约,开凿苏伊士运河。条约规 定埃及无偿提供劳动力,运河通航后出租99年,每年可收取运河收益的l5%。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英国等西方国家迫不及待地要把它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它把红海和地中海、印度洋和大西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从印度洋、太平洋西岸到西欧、北美的距离,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运河之一。

——摘编自赵军秀《评英法改造苏伊士运河的矛盾》等

25.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大运河的作用。(9分)

26.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发展状态并分析其原因。(16分)

分值: 25.0分查看题目解析 >
26

徐光启(1562.4.24-1633.11.8),字子先,号玄扈,天主教圣名保禄,汉族,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书。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利玛窦(1552年10月6日年-1610年5月11日),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意大利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传教。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 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通过“西方僧侣”的身份,“汉语著述“的方式传播天主教教义,并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百度词条》

27.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分值: 12.0分查看题目解析 >
2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陆军新制,始于甲午战后。”1894年底,胡橘棻受命在天津新农镇练就新军10营,兵种包括步兵、炮兵、马队、工程兵,号“定武军”。后由袁世凯接办,改名“新建陆军”,史称“小站练兵”。清末新军,由此开始。1895年,张之洞上疏“整军御侮,将才为先”。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上谕,特别点出“去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张之洞、刘坤一联名上疏“外国之所最长者,莫过于兵”,主张用西法练兵。1901年,清政府下令废止武科举考试,晓谕各省设立武备学堂。庚子乱后,各省皆起练新军,或就防军改编,或用新式招练。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画定军制,京师设练兵处,各省设督练公所,改定新军区为三十六镇,新军制始画一。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士人多投笔从戎。1906年改兵部为陆军部,直接掌管新军编练事务。同时,着手改革海军。1909年,设立筹办海军事务处。1910年,海军部正式成立,仿陆军编制订立海军官制。

——摘编自《清末军事制度的改革》

2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军事改革的特点。(8分)

2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军事改革的原因。(7分)

分值: 15.0分查看题目解析 >
28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215年的《大宪章》是国王和封建大贵族互相斗争的结果。1259年的《人民公约》和1295年的《不承认课税法》确认了国家的财政权由议会掌握等宪法性原则。1628年议会通过的《权利请愿书》要求国王停止征收违反《大宪章》规定的非法赋税和其他负担,停止非法拘禁和审判。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认了“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为违法”“在议会内议员有言论自由”等13条原则。1689年议会通过的《抗命法》规定军队从属于政府,确保了议会对军队的控制权。 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英国的宪政开始向现代发展。19世纪前期形成下院多数党组织内阁和内阁成员只在下院议员中选任的惯例。1832年的《选举改革法》增加了新兴工业城市和地区的议员选举名额,降低了选举资格。1867年和1884年又两次修改《选举改革法》,选举资格进一步降低,选民人数不断扩大。1871年的《工会法》确认了工会的法律地位。1906年议会通过的《劳资争议法》确保了工人享有罢工权。以后几年里又陆续通过了《劳工补偿法》《教育法》《养老金法》《国民保险法》等,对劳资关系、中小学学生伙食、养老金、八小时工作制及专业保险等作了宪法性规范。

——摘编自施雪华《当代各国政治体制—英国》

3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前后英国宪政的变化。(9分)

3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宪政向现代发展的原因。(6分)

分值: 15.0分查看题目解析 >
29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筹建联合国的会议纪要

1944年8月~10月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美苏中英参加会议并通过议案,决定建立“联合国”,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会员国的资格与联合国的主要机构等,以及促进国际法的编纂和战后经济教育文化合作。但在创始会员国的资格问题和常任理事国在安理会的否决权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1945年2月 雅尔塔会议

会议关于联合国问题主要集中讨论和解决了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悬而未决的两个问题。形成了“大国一致原则”的雅尔塔公式。

1945年4月~6月 旧金山会议

各种矛盾贯穿会议始终。一是会议首席主席问题,苏联反对由美国人担任,最后各方决定由美苏中英四国轮流担任;二是雅尔塔公式问题,中小国家认为安理会权力过大,不符合联合国民主平等原则,最终该公式仍得到通过;三是托管制度问题,中苏要

求让托管地区(注:二战结束时尚未独立的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和战后割离自敌国的地区)实现独立,英法仍想维护旧的殖民统治,最终采取折中方案,让托管领土上的居民沿着“自治或独立”的趋向“逐渐发展”。会议最后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并于6月26日举行签字仪式。

——摘编自方连庆等主编《国际关系史》

3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筹建联合国的背景。(6分)

3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联合国的建立对国际社会的影响。(9分)

分值: 15.0分查看题目解析 >
3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以为天体是种神圣而不腐坏的,和我们有缺陷的世界是不同类的,而今人们却这样把天体纳入研究范围之内,并且证明天体也按照伽利略和牛顿根据地面上的实验和归纳所得到的力学原理,处在这个巨大的数学和谐之内。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牛顿革命”。

——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材料二 人们由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所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伏尔泰写道:“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定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性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孟德斯鸠研究“法”的精神,其主旨也是希图确定支配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启蒙思想家们在牛顿革命启发、激励下所进行的种种思考。在历史上层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但由于牛顿学说本身的机械决定论性质,充满机械唯物论精神的启蒙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的武断(主要是忽视了人的心灵的复杂性),因而在起正面作用的同时往往也会造成种种负面后果。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34.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6分)

35.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牛顿的科学成果对欧洲思想界产生的重大影响。(9分)

分值: 15.0分查看题目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