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为“我国东南某地水系、城镇分布图’,读图完成3~5题。
[
3.相对我国其他区域来说,图示区域河流水文特征是( )
4.相对于R2河流,图示省道的运输优势主要是( )
5.甲处堆积了含重金属的尾矿,最可能受其污染的河流是( )
图3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和部分肠50米高程沉积岩年龄(单位:距今百万年)分布图”,读图完成6~7题。
6.M处的构造地貌属()
7.M处构造地貌形成过程最有可能为( )
①侵蚀作用
②褶皱隆起
③固结成岩作用
④沉积作用
图4为“某沿海地区气候资料图片(月降水量距平值等于该月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平均月降水量之差),读图完成8~10题。
8.形成该地气候特征的原因主要是该地
9.下列①~④图片中,最能反映该地自然风光的是
10.甲、乙、丙、丁四幅年平均表层海水等温线(单位:℃)分布图中,与该地区近海表层水温分布最接近的是
[
图5为“2014年末我国流动人口统计数据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2014年,我国人口流动的状况是( )
12.有关我国人口流动新动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13.地理信息系统与北斗系统相结合,可以更方便地( )
图6为“曹妃甸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工业流程图”,图7为“曹妃甸位置图”,读图完成14~16题。
14.该经济区工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是( )
15.该经济区的主导工业是( )
16.作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它的示范意义表现在( )
火星表面是一个空气稀薄且干燥、寒冷的沙漠世界,太阳风可能是导致火星大气稀薄的“罪魁祸首”。图8为美国航天局2015年11月5日公布的“太阳风加速火星大气离子逃逸示意图”。据此完成17~18题。
17.地球上的大气没有被太阳风“剥夺”,主要是因为地球()
18.火星大气的流失导致火星表面温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20世纪70年代以前孔雀河流域胡杨林郁郁葱葱,而目前却有上百万亩胡杨林枯死。图9为“新疆孔雀河下游枯死的胡杨林图”,据此完成19~20题。
19.该地目前胡杨林大片枯死的主要原因有( )
20.改善该地胡杨林生长环境的对应措施有( )
图10为“我国某日某时刻天气形势图”,读图完成21~23题。
21.该日,我国( )
22.此时,我省省辖市中降水概率较低的有( )
23.即将迎来大风降温天气的省(区)有()
表1为“我国三大城市群部分资料统计表”,图11为“我国三大城市群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24~26题。
24.由表可知,三大城市群中( )
25.目前,三大城市群的城市化特征主要有( )
26.当前,三大城市群面临的共性问题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我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贾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
材料二:图12为“茶马古道及南方丝绸之路示意图’。
27.滇藏茶马古道地区的地形特点有_______,茶马古道多沿_______分布。
28.“茶马古道”对我国西南地区区域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______________
29.你认为,“茶马古道”对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有哪些启示?_______
图13为“我国某市城市用地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30.甲、乙、丙图例中,代表住宅、商业用地的分别是______、______。以商业用地为例,说明判断理由______。
31.在城市北部规划高新技术开发区,其理由主要有____________。
32.形成铁路穿城而过现状的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试评价铁路和城际铁路穿越城区给城市带来的影响。____________
澳大利亚是世界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图14为“澳大利亚大陆地形和降水量分布图”,图15为“澳大利亚大陆甲、乙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33.甲、乙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其共同特点主要有______。
34.现季节,P地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这些气候特征对该地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有____________。
35.借鉴乙农业地域类型区的发展经验,促进我国该类型农业发展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____________。
【海洋地理】图16为“南海岛礁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36.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南海地处______板块。
37.随着三沙旅游线路的开通,国人南海游的愿望得以实现,南海发展海岛旅游的优势有____________。
38.南沙群岛按成因属于______,它在开发南海资源中的作用主要有______。
39.影响南海资源开发利用的自然灾害主要是______,其防御的措施主要有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