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理念的 成了曹文轩得奖的原因之一,与丹麦文学大师安徒生的经典作品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童话故事并没有 的结局一样,曹文轩也曾经在讲述自己的创作理念时表示,现在儿童文学中别说 了连 都没有了,而仅仅是满足人的情绪,快乐、热闹、搞笑。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风筝,又名“木鸢”、“纸鸢”、“风鸢”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就发明了风筝。史书记载,春秋时代的能工巧匠鲁国人公输班,因看到鹞鹰盘旋于蓝天而受到启迪,就“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汉代发明纸以后,风筝用纸张糊制,称作“纸鸢”到五代李邺加以改进,装竹笛于纸鸢之头,临风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
风筝最初用于军事,古人利用风筝进行测距、传讯、侦察。
从唐开始风筝由军品转成为娱乐工具,“孤骞稳驾剡溪云,多少儿童仰羡频,半纸飞腾元在己,一丝高下岂随人”正是放鸢取乐的写照。“放风筝”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唐诗人高骈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可见风筝不仅装有弦或笛,有时还把明亮豪华灯笼带到夜空,犹如“花雨阵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宵空。”
风筝的发展与民间习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农历立春之前,谷雨之后,每年的清明节,也就是公历4月4、5或6日,百姓都要扫墓或到郊外去春游,各家到野外放飞风筝,然后切断引线,任其自由飞翔,意欲驱邪保平安。也有元宵节之后长辈送晚辈风筝,表示赠予力量和福分。同时儿童放风筝时,眼睛随着风筝在蓝天晴空下时远时近、或左或右地移动,是让眼睛得到休养的好方法。古时就有小孩放风筝“张口仰视,可以泄内热”“放之空中,最能清目”之说。可见,放风筝既能娱乐,又能健体。
古人所述“一番春事一番空,放却风筝逐断蓬”描绘了春天放飞风筝的热闹。
南宋大诗人陆游:“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纸鸢的姿态,孩子的天真,多么可爱,多么欢乐。
明代诗人徐渭就是个风筝迷,他写了25首《风鸢图诗》像“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当时放风筝多么热闹啊。
清诗人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光明媚,柳絮纷飞,舒臂牵线,喜放风筝。孔尚任描写的天真又刚健的儿童:“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其实,喜爱风筝的决不单是儿童,“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北京竹枝词》;扬州郑板桥吟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北方万人观赏,南方风筝如雪,南北相映,蔚为壮观。清末画家吴友如的题画诗云:“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似乎看到画上风筝的飞扬神采。
风筝是吉祥物,民间习俗还体现在风筝的题材上,如蝴蝶、燕子表示春天到来;荷花、鸳鸯象征着纯洁爱情;蝙蝠、仙鹤童子寓意福寿;龙与凤表示欢乐吉祥、国泰民安。那时的风筝各个造型新颖,绘制精细,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理想与祝福。
风筝制作工艺考究,集扎、糊、绘、放于一体,骨架结构、系线位置、线的长短和根数、迎风的角度和力度,都有很讲究,否则就飞不高、 飞不稳。传统样式有串型(以龙头蜈蚣为主),筒子型(以立体宫灯为主),板子型(以八卦形为主),软翅型(以蝴蝶、晴蜓为主),硬翅型(以燕子、神话人物为主),而最令人惊奇的是,还有一种用丝绢制成的掌燕风筝,其形体如火柴盒大小,放于手掌上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小燕子。
风筝有北鸢、南鹞之分,各地各有特色:北京以“哈氏风筝”为代表,绘工华丽、扎架精巧,放飞空中,姿态优美,挂在墙上极富观赏性。
天津以“风筝魏”最为著名,骨架不用线绑,全凭打眼扣榫,图案绘制汲取国画和杨柳青年画之精华,风格独特。
潍坊风筝以其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胡敬珠、孙永春等艺人扎制的“龙头蜈蚣”风筝长达数百米,曾获全国风筝比赛一等奖。
南通风筝以“板鹞”最具代表,筝体以大为胜,筝面装满哨口,扶摇九天,声震四方。
6.下面对风筝的表述,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
7.根据文意对下列诗句判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8.下面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9.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11.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部有助于作者写好文章的一组是( )
①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②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③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④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⑤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⑥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淮上与友人别 绝句
唐 郑谷 宋 志南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4. 赏读不同时代两位作者的两首绝句,分析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15.郑诗有一个别开生面和富于情韵的结尾,使得它受到较高的评价。请从用词和情韵两方面赏析它的结尾。
16. 志南绝句的后两句是传世佳句,他传神地写出了江南春景的神韵,请圈定关键词重点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
雷鸣的瓦
灰灰色,泥质,中间是逐渐凹下去的圆弧边际线。也没看出诗歌或散文里吟咏的什么“沧桑感”、“历史厚度”、“民族表情”、“存量文化增量文化”等等——汉瓦也是瓦,本色的瓦,盖房子用的瓦。岁月苦短。两千多年前的瓦,到今天,仍然是瓦,仍然叫瓦,仍然是瓦的本相。就像我们华夏子孙,今天仍然是黄皮肤黑头发,仍然说汉语,仍然叫中华民族。
不同的只是,瓦,在飞快地消失!
过去,我们谁不是生活在瓦的君临之下?比如家宅之上的青瓦,虽然不声不语,却天天眷顾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大院门楼上的大灰瓦,高兴地迎候着我们归来,也在管束着我们的出行。街道两旁的建筑上,时时都有大大小小的瓦眼,在关注着我们的大秘密、小秘密。再如,公园的围墙是花瓦、彩瓦、翘檐瓦、艺术瓦们粉墨登场的舞台,每天夜深人静时候,不知道会有多少精彩的节目在争奇斗艳。更有少数民族的多形多状、丰富多彩、气度万千、大含细入的瓦们,开阔着我们关于瓦的视野……
尽管如此,我们却在长期中,对身边的瓦朋友、瓦爹瓦娘、瓦哥瓦姐、瓦保护神,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对它们的情悟和思望一点也不在意。因为,瓦们实在是太普通了,普通到不起眼,不起眼到被人忽视,被人忽视到就像空气一样虽存在却如同不存在。直到有一天,瓦,瓦们,突然从我们的视野中减少、撤退、集体大规模的消失,我们才猛然惊醒,拍着自己的胸膛叫道:“糟了,瓦被我们错过了!”
确凿,瓦已经被我们错过了。现在,别说城市,哪怕是最小的城市,也已是一片玻璃钢幕墙节节进犯而大获全胜的战场。即使在农村,就是在很偏僻很偏僻的山旮旯里,农村也早已被瓷砖、不锈钢、预制板所统治。瓦们呢?躺在屋角、院角、村角的尘埃里,像前朝的灰头宫女一样,落寞,心死,一任身前身后,荒草萋萋……
有识之士就出来抢救了,大声说这是民族遗产,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又说是精神支撑,传统的和现代的。还说是文化攸关的,是上层建筑同时亦是经济基础的。以及是绿色的、低碳的、环保的、国事家事的、千秋万代的……
还有人身体力行,想尽绵薄之力留住瓦。比如陕西的设计大师余平,放下如日中天的身段,终止频获国内国际大奖的建筑设计项目,十多年间在偏乡僻壤中行走,像夸父逐日一样寻瓦、觅瓦、追索瓦、解读瓦,整日和瓦们相伴相生……
更有人搭上大把的钱财,舍上年华和身家,期冀让瓦重新回到生活中来。比如儒商赵少君,把生命前半程赚的钱都转投到了“瓦库”上面,目前已经在西安、郑州等地建成了4个“瓦库”。“瓦库”,望文生义就是“瓦的仓库”,实地看看,是把茶放在“瓦的仓库”里面喝,或者说在“瓦的仓库”中开茶楼,让人一边品茶,一边学习从全国各地呕心沥血搜寻来,又挖空心思装饰成各种造型墙的白色、黑色、灰色、红色、黄色、绿色、大块的、小块的、长方形的、半圆形的、三角形的、矩形的、各方各地、各年各代的瓦们……
甚至,还有人为瓦召开了研讨会,唏嘘,感慨,悲伤,叹惋,追怀,疾呼,宣誓,要为留住瓦而皓首穷经,而披肝沥胆,而所向披靡,而愚公移山,而奋斗不止……
然而,尽管他们全都抱定了钢铁的信念,不把世界“瓦”起来绝不收兵;可是我,可悲的直率的我,还是兜头泼了一盆冷水:
“女士们先生们至爱亲朋们,瓦的时代已经永远过去了!今天,已是网络无处不在的世界,人类怎么可能倒退回农耕文明的岁月呢?虽然代表着农业生产方式的瓦,和进城的农民工一样淳朴憨厚,吃苦耐劳,可是不经过工业文明+高科技文明的脱胎换骨的改造,他们怎么可能肩负起新时代文明的重任呢?”
我们不可能回归瓦了,就像不可能砸烂电视机、电脑、手机、汽车、飞机、磁悬浮列车和核电站一样。
多少恨,人奈何?今天的瓦,只能是这样的一些符号了:
文化记忆:记住历史,我们曾经是这样走过来的;
文明标尺:标示高度,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
传承血脉:薪火相传,高贵和优秀的精神永在长江和黄河中奔流;
借鉴修正:反璞归真,反思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天道和人道的规则?
更新观念:回归自然,照鉴我们今天的一切一切,是否在为生态和环保加分?
激发砥砺:以瓦为镜,为了民族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对消费抱有高度的警惕,摒除贪图享受的私心,滋养最自然、最普通、最本色的仁人之心,先天下,后喜乐。
而在我的内心,我自己最心仪的,还是瓦的平民化。瓦有很多我个人非常认可的优点,比如说它们是质朴的、踏实的;把自己隐藏在集体中的,不炫耀不声张不出风头的;最本真最本质最本色的,不虚伪不矫饰不巧言令色的。鲁枢元教授说:“大自然是神”。韩小蕙跟着说:“瓦乃自然之子。余宁愿自己是一块瓦。”
曾经屈原时代,价值观乃高庙堂而矮江湖,所以对瓦的印象很不好。屈大夫对瓦的评价亦超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卜居》)而今换了人间,别的屈说也许还都差不离,唯独对瓦的贬评,应该纠正了,赶快从审丑的小木舟上撤下来,改乘审美的航天飞船吧。
于无声处,请静下心来,谛听瓦之雷鸣。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19.结合全文内容简述,瓦在现代生活中的状态与意义。
20.结合文章最后两段谈谈作者为什么给文章起名为“雷鸣的瓦”。
21.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23.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20字。
2016年的春天格外的美丽,各地的赏花节纷纷亮相,桃花节、梨花节、樱桃花节,油菜花一望无际、木兰花、杜鹃花依次登场。高校花园化建设让从南到北各大学拥有了自己花的节日。第五届“天大海棠季”也在4月9日如期举行。两万游人徜徉在花海中。
在这个春天里,你看到了那些花开,闻到了那些花香。请选择其中一种,用一句话予以推荐,并简要陈述理由。
17.按序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部分。
① ,乐琴书以消忧。(陶渊明《归去来兮》)
②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③玉露凋伤枫树林, 。(杜甫《秋兴八首》)
④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 ,雄飞雌从绕林间。(李白《蜀道难》)
⑥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贾谊《过秦论》)
24.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作文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供给侧改革要求企业必须大力发扬“专心致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国企业应该发扬“中国式的大国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呢
迪恩·卡门,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发明家说:“工匠的本质--收集改装可利用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或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创造财富,并不仅仅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更是让这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
作家格拉德维尔曾提出一个“一万小时天才”的概念,意为任何人经过一万小时的努力,可以从平凡变为超凡。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往往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
有人说:工匠精神不应理解成简单机械的重复劳作,更需将品质的极致追求贯彻到产业创新之中。“工匠精神”是一种把消费者摆在首位的精神,造出精品,满足市场的真正需要。
“工匠精神”这个词从亮相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起,立即跻身网络热词。在人人言必谈工匠的时候,我们似乎还无法完全理解它的含义。到底什么是工匠?它和黑客、极客有什么区别?是水滴石穿,让时间磨砺出真正的锋芒?是融会贯通,把用户的需求做透?是开放思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是自主创新,让中国制造闪耀品质的光芒?
要求:①阅读文段,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②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③文体不限(除诗歌外),文体特征鲜明;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