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供应链管理基础
1. 供应链定义为相互间通过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产品、服务的厂家、供货商、零售商等组成的网络。
2. 供应链的概念在80年代末提出,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的出现,供应链在制造业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3. 供应链的特征:⑴复杂性,供应链往往由多个、多类型甚至多国企业构成;⑵动态性;⑶面向用户需求;⑷交叉性。
4. 最好的供应链管理不是将财务指标作为最重要的考核因素,而是密切注视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库存水平和市场份额这一类情况。
5. 供应链管理的好处:节约成本;降低存货水平;降低采购成本;。
6. 供应链管理的四种职能:⑴客户资产管理;⑵综合后勤管理;⑶生产过程管理;⑷财会管理。
7. “推动式”管理是指企业以制造商为核心的管理。
8. “拉动式”管理是指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生产什么、何时生产、生产多少,因此顾客是核心。
9. 质量、成本和时间(生产周期)是一个企业的三个核心活动。
10.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管理客户支持和销售队伍自动化的工作。
11. 三个E系统:⑴企业信息管理平台(EIP);⑵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⑶电子供应链管理系统(ESCM)。
12. 商业活动中存在着一条价值链,该价值链包括五种基本业务活动,分别是“设计”、“采购”、“计划”、“销售”与“服务”。
13. 在供应链管理中,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战略管理的重点,也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
14. 从传统的企业关系过渡到创新的合作企业关系模式,经历了从以生产物流相结合为特征的物流关系(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到以战略协作为特征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样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
15. 具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体现了企业内外资源集成与优化利用的思想。
16.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选择的标准:⑴兼容性;⑵能力;⑶投入。
17. 物流成本之间存在效益背反规律。在物流功能之间,一种功能成本的削减会使另一种功能的成本增加。
18. 物流成本是以物流活动的整体为对象的。是唯一基础性的、可以共同使用的基本数据。可以说物流成本,是进行物流管理,使物流合理化的基础。
19. 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联系起来的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
20. 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是基于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
21. 内部绩效度量;外部绩效度量;综合供应链绩效度量。
22. 供应商准时交货率高,说明其生产能力强,生产管理水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