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助理物流师考试第七章第二节:国际物流系统与网络

来源:中大网校发布时间:2012-12-17

  一、国际物流

  (一)国际物流的概念

  所谓国际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跨越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了的“物的流通”,是实现货物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间的物理性移动而发生的国际贸易活动。

  (二)国际物流的特点

  1、物流环境存在差异。

  2、物流系统范围广。

  3、国际物流必须有国际化信息系统的支持。

  4、国际物流的标准化要求较高。

  (三)国际物流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间已有不少的经济交往,但是,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没有将伴随国际交往的运输放在主要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才越来越活跃。

  六十年代,开始形成了国际间的大数量物流,在物流技术上出现了大型物流工具。

  七十年代中、后期,国际物流的质量要求和速度要求进一步提高。

  八十年代前、中期,国际物流的突出特点是,在物流量不继续扩大情况下出现了“精细物流”,物流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

  八十年代的另一大发展是,物流信息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

  二、国际物流系统与网络

  (一)国际物流系统的组成

  1、运输子系统

  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核心。

  2、仓储子系统

  商品储存、保管使商品在其流通过程中处于一种或长或短的相对停滞状态,这种停滞是完全必要的。

  3、商品检验子系统

  由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使得商品检验成为国际物流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

  4、商品包装子系统

  5、国际物流信息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处理和传递国际物流和商流的信息情报。

  (二)国际物流系统运作模式

  国际物流系统通过其所联系的各子系统发挥各自的功能。

  国际物流系统是以实现国际贸易、国际物资交流大系统总体目标为核心的。

  国际物流系统的一般运作模式包括:系统的输入部分、系统的输出部分以及将系统输入输出的转换部分。

  国际物流系统输入部分的内容有:备货,货源落实;到证,接到买方开来的信用证;到船;编制出口货物运输计划;其他物流信息。

  国际物流系统的输出部分内容有:商品实体从卖方经由运输过程送达买方手中;交齐各项出口单证;结算、收汇;提供各种物流服务;经济活动分析及索赔、理赔。

  国际物流系统的转换部分包括:商品出口前的加工整理;包装、标签;储存;运输(国内、国际段);商品进港、装船;制单、交单;报验、报关;以及现代管理方法、手段和现代物流设施的介入。

  不可控因素可能是国际的、国内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上的和政策法令、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制约,这是很难预计控制的。如果物流系统具有较强的应变适应能力,遇到这种情况,要能提出改进意见,变换策略,那么这样的系统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三)国际物流系统网络

  1、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含义

  国际物流系统网络是指由多个收发货的“节点”和它们之间的“连线”所构成的物流抽象网络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信息流网络的有机整体。

  2、建立和完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的原则

  首先在规划网络内建库数目、地点及规模时,都要紧密围绕着商品交易计划,乃至一个国家宏观国际贸易总体规划进行。

  其次,明确各级仓库的供应范围、分层关系及供应或收购数量,注意各层仓库间的有机衔接。

  再次,国际物流网点规划要考虑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留有余地,以备将来的扩建。

  3、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合理化建议

  ⑴ 合理选择和布局国内、外物流网点,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规模,以达到费用省、服务好、信誉高、效益高、创汇好的物流总体目标。

  ⑵ 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加速进出口货物的流转。

  ⑶ 缩短进出口商品的在途积压,包括进货在途(如进货、到货的待验和待进等)、销售在途(如销售待运、进出口口岸待运)、结算在途(如托收承付中的拖延等),以便节省时间,加速商品和资金的周转。

  ⑷ 改进运输路线、减少相向、迂回运输。

  ⑸ 改进包装,增大技术装载量,多装载货物,减少损耗。

  ⑹ 改进港口装卸作业,有条件的要扩建港口设施,合理利用泊位与船舶的停靠时间,尽力减少港口杂费,吸引更多的买卖双方入港。

  ⑺ 改进海运配载,避免空仓或船货不相适应的状况。

  ⑻ 综合考虑国内物流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