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师案例分析之中外运货代向何处去?

来源:来源于网络发布时间:2009-09-21

  随着赵沪湘的上任,关于中外运将被招商局整合的传言越来越多。2005年12月27日,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勇在中外运集团宣布,任命赵沪湘为中外运集团董事、党委书记,并提名为总经理人选;同时免去张斌的董事和总经理职务。在2006年1月10日的中外运股份有限公司临时董事会上,赵沪湘被提议担任公司执行董事、董事长。赵沪湘兼任招商局国际副主席、招商局集团(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海通有限公司董事长(招商局集团下属企业)。
  是否兼并,我们暂且不论。但招商局集团和中外运集团都是大型国有重点物流企业。其中,招商局集团集中于交通运输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经营与服务(港口、公路、能源、运输及物流),金融投资与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三大核心产业;而中外运的业务涉及货运代理、快递服务、船务代理、仓储码头等九大类。由于货代是货主和承运人之间的连接点,是整个物流链中获得信息最充分、最活跃的环节,所以,在物流领域中外运称得上是一言九鼎。
  从地区分布看,由于进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江苏、华北等地,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7%,这些地区也是中外运最活跃的地方。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外运可以依靠代理多家承运公司航线的优势获得较好的运价,但由于其无法参与承运、机场或港口操作,特别是目的地服务的不完善,使中外运的服务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价格战下的总体竞争力不高
  虽然发展很快,但由于行业进入门槛很低,当前中外运货代部分主要涉及的中国国际货代行业,总体竞争力并不高。
  区域性强,网络布点落后。只有5%强的企业在国外设有分支机构;在国内网络的建设上,不足3%的企业设有5家以上分公司,1/5的企业设有5家以上的办事处。
  信息系统落后。不到1/3的国际货代企业开发了物流业务所需要的信息系统。
  直接客户获取能力较差。许多内资国际货代企业,一半以上的客户不是直接货主,有些企业甚至完全依赖挂靠的二代货源。
  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注册资金超过5000万元的只占8%,近40%的企业注册资金小于500万元。由于货代企业有较高的流动资金需求,许多小货代企业的运营风险很高,且融资能力差。
  内部管理水平不高。在质量管理上,六成以上的企业没有通过ISO 系列认证,资产管理水平也较低,平均应收账款回收天数接近60天。
  延伸服务少。绝大部分企业订舱、报关、退税、短途运输等还是依托政府资源和现场操作经验的传统货代服务,缺乏提供差异化服务的意识和有效措施。
  正因为如此,价格成为企业间主要竞争手段,市场领先者往往具有强大的背景,或具有成本优势。以上海为例,截至2002年3月底,上海市经外经贸部批准成立的国际货代企业达381家。除了这些上海本地注册的企业,上海具有一级代理资质的国际货代企业(包括外地货代在上海的分支机构)已经超过1000家。由于竞争者众多,市场不规范,行业平均毛利润率已经从10年前的40-50%,下降到目前不超过10%,甚至更低。中外运也不例外。
  同时,行业的集中度不高,市场缺乏占绝对领先优势者。仍以上海为例,海运进出口市场,前十位竞争者的市场份额不超过45%,作为老大的中远国际货运的市场份额不过10%左右;空运市场前十名的运量差距仅仅以千分之几来衡量。可以说,在华东、甚至是华北,中外运的领先优势非常有限。
  综合来看,国外的货代在全球客户和承运商网络、信息系统、资金实力、物流设计能力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国内货代目前在政府资源、国内网络、中国市场操作经验上具有一定优势,但随着政策开放度的加大和外资货代对中国市场的熟悉,国内货代的相对优势正逐渐减弱,未来五年形势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