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外销员考试外贸乘数法的扩展2
中国贸易收支的实证分析
下面用中国1985-1999年的相关数据做一实证分析,考察加入外国收入因素后对中国国民收入和贸易收支的影响。
(一)外贸乘数的计算
表1 中国外贸乘数的相关数据测算
注:GDP、居民消费、进口分别视为Y、C和M,单位为亿元,均为当年价格,数据资料来源于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他数据根据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如表1所示,中国15年的平均边际消费倾向为0.4713,平均边际进口倾向为0.1721.由此根据外贸乘数的定义可算出我国的外贸乘数,变化范围在1.1-2.2之间,15年的平均值为1.50.1980年代末,美国的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9,可支配收入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3,则国民生产总值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6,其边际进口倾向为0.15,所以外贸乘数为1.82.相比之下,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偏低,外贸乘数也偏小。
从消费角度来看,这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消费观念密切相关,一向崇尚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的中国百姓还没有形成信贷消费的习惯。1988-1989年高达13%左右的通货膨胀使老百姓掀起了“抢购”风潮,边际消费倾向一下子超过了50%.之后政府对通货膨胀的坚决治理降低了人们的通胀预期,边际消费倾向有所回落。随着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医疗、教育等改革的推进,百姓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出于预防性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当前消费,虽储蓄利率一再下降,但储蓄余额仍在增加。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现了内需不足、物价走低、通货紧缩的情形,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增加收入、促进消费,致使边际消费倾向有一定的回升。
从进口角度来看,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扩大出口以增加国内收入的同时,一定程度上的增加进口有助于加快国内经济的发展,所以自我国打开国门、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贸易有很大的发展,边际进口倾向逐步扩大,但贸易乘数却随之减小了。1994年汇率制度的改变,人民币的大幅贬值,使得出口发展较快,进而国民收入增长较快,而进口增长速度减缓,以增量计算的边际进口倾向减小到0.1以下,这样,贸易乘数又增大了。
(二)考虑外国收入的贸易收支
在现实生活中,一国跟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所以,“外国”是一个“大外国”的概念,即本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都是“外国”,而非单指某一个国家。因此,公式(8)可以进一步修正为:q[,i]为第i个外国和地区从本国的进口额在其进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n为与本国有进出口贸易关系的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数量。就出口额而言,美国、中国香港和日本是中国大陆的三大贸易伙伴,其各自所占的份额如表2所示,对三者总的出口额约占中国大陆总出口额的近60%(见表2)。
表2 中国大陆对美、日、中国香港的出口额
附图
资料来源:《2000年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比率根据相关数据计算。
1.计算美国、日本和香港的边际进口倾向(见表3)。
表3 美国、日本、香港相关数据
注:Y指的是GDP,M为进口,m为边际进口倾向。l代表美国,单位为亿美元,数据来源于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2000.2代表日本,单位为亿日元,数据来源同上。3代表香港,单位为亿港元,数据来源于《香港经济年鉴》(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国导报社出版)各期,GDP在香港特区出版物中称“本地生产总值”。1997-1999年的GDP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数字在日后得到更多资料时会作出修订(《中国统计年鉴》注)。1999年的进口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
从表3可以看出,香港15年的平均边际进口倾向为1.5126,除少数几年外,其边际进口倾向均大于1,这是因为:香港是一个典型的海岛型经济结构体系,自然资源贫乏,本地市场狭小,绝大部分生活、生产资料需要进口,八、九成的产品需要外销,因而必须依赖国际市场才能生存和发展。这些条件决定了香港必然是外向型经济。而香港拥有的最大资产,便是一个有效率及咨讯充足、自由的商业社会体系,加上香港位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交通要害,因而令香港发展成了区域性的贸易中心,进出口贸易便成为维持香港发展的经济命脉。1980年代以来,香港抓住了内地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自1988年开始,进口额一直大于GDP(按照支出法计算),而且大多数年份进口增量都大于GDP增量,所以,香港的边际进口倾向大于1.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开始香港的GDP和进口同时出现了负增长,且进口量急剧萎缩,故边际进口倾向高达3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