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销员考试复习资料:国际分工发展因素

来源:微学网发布时间:2014-03-13

  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与国际分工的依据

  (一)、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1、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切分工,包括国际分工,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1).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2).各国的生产力水平高低决定了一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高的国家往往处在国际分工的金字塔顶端)

  3).生产力水平决定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

  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构成

  2、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条件主要指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如气候、土地、矿藏等,这是进行经济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替代品大量出现(举例说明),自然条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趋于下降。

  3、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1).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会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一种需要

  2).劳动规模或生产规模,也制约和影响着国际分工

  3).国际分工的实现还要受制于国际商品市场的规模

  4、 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

  5、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性质

  6、上层建筑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二)、国际分工的依据

  1、“绝对成本说”

  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

  绝对成本学说的中心思想是:每一个国家生产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用这种产品去换取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双方从中都能获利。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大卫.李嘉图,在他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这本书中,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

  这个学说简单的说就是“两优取其最优,两劣取其次劣”。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也就是说,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

  例:A国生产手表需要6个劳动日,生产自行车需要9个劳动日,B国生产手表需要12个劳动日,生产自行车需要10个劳动日,根据比较成本说( C)

  A.A国生产和出口手表,生产和出口自行车

  B.A国生产和出口自行车,B国生产和出口手表

  C.A国生产和出口手表,B国生产和出口自行车

  3、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说”简称H-O定理

  瑞典经济学家埃里•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和他的学生伯尔特尔•俄林(Bertil Ohin)提出了要素禀赋(the factor of production)理论,这一理论因两位经济学家而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或简称为H-O理论。

  这个理论概括为3个要点:

  (1)每个区域或国家用相对丰富的生产诸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用相对稀少的生产要素从事水平的生产,就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2)区域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价格的绝对差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

  (3)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差别。

  例:一国劳动力资源丰裕,故它应该专门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说法来自( C )

  A.大卫.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

  B.亚当•斯密绝对成本说

  C.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