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证券从业考试科目证券投资基金精选第十一章(6)

来源:中大网校发布时间:2012-12-19

2012年证券从业考试科目证券投资基金精选第十一章汇总

  第六节 行为金融理论及其应用

  一、行为金融理论的提出

  行为金融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90年代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

  该理论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认为投资者行为常常表现出不理性,因此会犯系统性的决策错误,而这些非理性行为和决策错误将会影响到证券的定价。

  建立在理性投资者假设和有效竞争市场的假设基础之上的现代投资理论,也就不能对证券市场的实际运行情况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投资者心理偏差与投资者非理性行为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常常会表现出以下一些心理特点:

  (一)过分自信

  (二)重视当前和熟悉的事物

  (三)回避损失和“心理”会计

  对于收益和损失,投资者更注重损失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而这将造成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主要按照心理上的“盈亏”而不是实际的得失采取行动。如,投资者总是选择过快地卖出有浮盈的股票,而将具有浮亏的股票保留下来。

  (四)避免后悔心理

  投资失误将会使投资者产生后悔心理,对未来可能的后悔将会影响到投资者目前的决策。因此,投资者总是存在推卸责任、减少后悔的倾向。委托他人代为投资、随大流、追涨杀跌等从众投资行为,都是力图避免后悔心态的典型决策方式。

  (五)相互影响

  三、行为金融模型

  (一)BSV模型

  BSV模型认为,人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会存在两种心理认知偏差:一是选择性偏差,即投资者过分重视近期实际的变化模式,而对产生这些数据的总体特征重视不够;二是保守性偏差,即投资者不能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增加的预测模型。

  这两种偏差常常导致投资者产生两种错误决策:反应不足或反应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