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统计师考试《统计法规》第七章讲义

来源:中大网校发布时间:2013-01-06

2013年统计师考试《统计法规》章节讲义

    第七章统计调查制度

    统计调查是指统计部门按照法定的程序,依照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科学的
调查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向被调查者收集统计资料的活动。统计调查包括两
个方面:一是对原始统计资料的收集。原始统计资料,是指向被调查者直接收集
的、尚待汇总整理、需要由个体过渡到总体的统计资料。二是对已经经过加工的
统计资料进行收集。这两个方面的统计调查,其具体目的和方法有所不同。《统
计法》中所说的统计调查,主要是指前者。

    统计调查在整个统计工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统计调查取得统计资料完
整与否、准确与否,都将直接影响到以后各阶段的工作质量。因此,只有搞好统
计调查,取得准确、及时、全面、系统的原始统计资料,才能进行科学的汇总与
整理,才能开展统计分析工作,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作用。《统计法
》第二章重点对统计调查项目审批、统计调查方法、统计标准、统计调查经费等
四个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第一节统计调查项目审批制度

    一、统计调查项目的概念

    统计调查项目,是指一定时期内为实现特定统计调查目的,由各级人民政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统计调查。

    鉴于统计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和政府统计调查主体的多元化,为了有效规范政
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统计行为,提高统计调查的整体效率和质量,在总结实践经验
的基础上,《统计法》第十一条将统计调查项目分为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
计调查项目和地方统计调查项目三类,实行分类管理。其中:

    国家统计调查项目,是指全国性基本情况的统计调查项目,是为了实施国家
管理和宏观决策的需要,对基本国情国力情况进行的统计调查,如人口与就业情
况统计、自然资源统计、围绕国民经济核算进行的各项统计等。国家统计调查的
对象和范围较广,基本上包括了全国各部门、各地区及其所属的单位和个人。

    部门统计调查项目,是指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专业性统计调查项目,是国务院
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根据其业务管理的实际需要进行的专业性统计调查。这
类调查所要搜集的资料,大都是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业务管理所需要的数据,专业
性较强。

    地方统计调查项目,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的地方性统计调查
项目,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在国家统计调查项目和部门统计调查项
目的基础上,为取得管理本地方经济社会活动、制定本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所
需的补充性资料而进行的地方性统计调查。地方性统计调查的范围,限于本地方
管辖内的单位和个人。

    对于统计调查项目实行分类管理是落实《统计法》立法目的,科学、有效地
组织统计工作,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发挥统计在
了解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
的重要环节。为了有效维护正常的统计调查秩序,防止“数出多门”,降低统计
成本,减轻基层统计机构和统计调查对象的负担,《统计法》第十一条第三款还
规定,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应当明确分工,
互相衔接,不得重复。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应
当依法加强协调与沟通,明确各自的分工,不断提高统计信息共享水平,避免重
复统计,维护政府统计的公信力。

    二、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审批和备案

    依照《统计法》规定,国家对统计调查项目实行分类管理。为了明确责任主
体,《统计法》第十二条对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
查项目的制定、审批和备案作了明确规定。

    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由国家统计局单独制定;二是
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其中重大的国家统计调查项目,如人
口普查、经济普查和农业普查等,报国务院审批;其他调查项目,报国务院备案。

    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统计调查对象属于本部门管辖系
统的,报国家统计局备案。统计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的,报国家统计局
批准。所谓本部门管辖系统,是指与本部门业务对口的省及省以下各级政府有关
部门及其所属的企事业单位等。

    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计
机构单独制定;二是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单独制定;三是由县级以
上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其中,由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单独制定或者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报国家统计局审批;由省级以下人民政府
统计机构单独制定或者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报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报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

    通过立法,对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的
制定、审批和备案做出明确规定,有利于从制度和程序上加强国家统计调查项目、
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之间的协调,明确各自的分工,避免重复。

    三、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原则

    为了维护正常的统计调查秩序,《统计法》第十三条对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
原则作出了明确规定。

    (一)必要性原则

    主要该统计调查项目与其他统计调查项目是否重复;该统计调查项目需要的
数据资料能否通过已有的行政记录加工获得等。

    (二)可靠性原则

    主要审查该统计调查项目的立项是否有充分的依据,并有明确的调查目的和
资料用户;申请单位是否具备实施该统计调查项目的能力;从技术上要获得准确
的统计资料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是否有相应的经费保障等。

    (三)科学性原则

    主要审查该统计调查项目拟定的统计指标体系、调查方法、样本量、调查组
织方式、调查表式的设计等是否科学合理。

    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机关应当依照《统计法》第十三条规定进行项目审查,
对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批准,批准决定要以书面形式作出,并予公布;对不符
合法定条件的,应当作出不予批准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

    四、统计调查制度的制定、审批和备案

    统计调查制度,是指实施统计调查必须遵守的技术性规范,是统计调查项目
的核心内容,每一项统计调查都有其相应的调查制度。因此,《统计法》第十四
条规定,制定统计调查项目,应当同时制定该项目的统计调查制度,并依照《统
计法》第十二条规定一并报经审批或者备案。

    统计调查制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调查目的,是指通过调查要实现的目标。

    (二)调查内容,是指为了达到统计调查目的,需要搜集的统计调查对象的
相关原始数据和资料等。如对城市住户的统计调查,其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居民
家庭成员情况、住房情况、就业情况、收入情况和基本消费支出情况等。

    (三)调查方法,是指确定或选取统计调查对象的方法。经常被采用的统计
调查方法有:全面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等。

    (四)调查对象,是指接受统计调查、履行申报义务的具体组织和个人,包
括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

    (五)调查组织方式,是指统计调查实施过程的组织管理方式,包括统计调
查表送达调查对象的方式、统计资料的搜集方式、统计资料的审核和汇总方式等。

    (六)调查表式,是指要求被调查对象填报的统计表格式。

    (七)统计资料的报送,包括报送的时间、报送的方式等。

    (八)统计资料的公布,包括公布的主体、审批程序、公布的时间、公布的
方式等。制定统计调查制度,应当对上述内容作出明确规定。

    (九)统计调查制度一经批准或者备案即产生法律效力,统计调查应当按照
依法经批准或者备案的统计调查制度组织实施。需要变更统计调查制度内容的,
应当依照《统计法》第十四条规定报经原审批机关批准或者向原备案机关备案。

    未经批准,擅自变得统计调查制度内容的,将依照《统计法》规定承担相应
的法律责任。

    五、统计调查表应当标明的内容

    统计调查表,是指由政府有关部门根据统计调查的需要制发的用以对统计调
查对象进行登记、搜集相关原始数据和资料,要求调查对象按照统一规定填报的
表格。这些统计资料通过具体数据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不足,
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和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重要依据。

    统计调查表应当根据《统计法》第十五条规定标明表号、制定机关、批准或
者备案文号、有效期限等标志。未标明上述标志或者超过有效期限的统计调查表,
统计调查对象有权拒绝填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依法责令停止有关
的统计调查活动。这为维护政府统计调查工作秩序,杜绝违法统计调查给社会带
来的危害,有效维护统计调查对象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