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国中级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
中级统计师考试由统计学原理、经济学基础理论、会计基础知识、国民经济统计、统计分析与写作、计算机应用基础六部分组成。
2009年考试大纲对考核要点的要求,分别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提出。要求“掌握”的内容,是本专业必备的最重要的业务知识和技能,要求深入理解,熟练操作,灵活应用,这部分内容在整个考试内容中较大比重;要求“熟悉”的内容,是本专业比较重要的业务知识和相差知识,它在整个考试内容中占相当比重;要求“了解”的内容,则是与专业有关的知识,它在整个考试中占较小比重。
统计学原理
一、绪论
(一)统计学的定义
掌握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总体性、数量性、客观性、数据的随机性、范围的广泛性。
熟悉统计学的含义。
(二)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掌握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指标和标志、变异和变量的含义及其特点,掌握它们的不同种类和表现形式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熟悉统计指标体系的含义和作用。
了解静态数据与动态的区分。
(三)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熟悉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实验设计、大量观察、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及它们的应用范围.
了解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统计工作过程及基本方法
(一)统计设计
熟悉统计设计的内容、统计设计的种类。
了解统计设计的含义、统计设计的意义。
(二)统计调查
掌握定期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的意义、作用和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它们的应用范围。
熟悉调查的不同种类划分;调查方案的内容,包括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墙报单位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室调查项目应注意之点和调查表的调查方式方法的选择,以及调查的时间和空间标准确定。
了解统计调查的概念及其在统计工作过程中的地位。
(三)统计整理
掌握设计统计分组的正确选择分组标志的要点;掌握按标志特征分组和按标志多少分组的方法;掌握次数分布数据列的编制步骤;数分布的表示方法中,频数、频率、累计次数和频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掌握直方图、折线图、折线图的绘制方法。
熟悉统计整理的意义和统计整理的内容;熟悉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熟悉次数分布数列的概念和次数分布数列的种类;熟悉设计统计表的总要求和注意事项。
了解统计分组的种类;了解统计表的概念、作用、结构和种类。
(四)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掌握总量指标中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特点和相互区别;掌握六种常用重要相对指标的含义和基本计算公式。
熟悉总量指标的概念和总指标的种类;概念和表现形式。
(五)平均指标与标志变异指标
掌握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概念及应用条件;掌握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特点;掌握简单几何平均数与加权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方差与标准差的含义及计算方法;掌握变异系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熟悉平均指标的概念、特点及常用平均数的种类;熟悉影响加权算术平均数大小的因素及权数的作用;熟悉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特点为和计算方法;熟悉全距、平均差的计算方法;熟悉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作用和标志变异指标的种类。
三、时间数列
(一)时间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掌握不同种类时间数列的特点;掌握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
熟悉时间数列的概念和作用。
(二)时间数列的分析指标
1、水平指标
掌握序时平均数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掌握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的计算方法。
熟悉根据时间数列计算各种水平指标的意义
2、速度指标
掌握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掌握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
熟悉根据时间数列计算各种速度的意义;熟悉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的关系;熟悉计算和应用平均速度应注意的问题。
(三)时间数列的分析与预测
掌握测定长期趋势的各种方法的特点;掌握测定长期趋势的移动平均法的具体步骤。
熟悉根据时间数列采用适当的数学模型进行趋势预测的方法;熟悉用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测定季节性
了解时间数列的基本构成要素和时间数列分解模型的概念;了解循环波动及不规则波动测定的基本方法。
四、统计指数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熟悉统计指数的概念和性质;熟悉统计指数的作用。
了解统计指数的种类。
(二)总指数及其编制方法
掌握综合指数的编制原理和须解决的基本问题;掌握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与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方法;掌握加权算术平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指数的计算方法及应用条件。
熟悉综合指数的意义和特点;熟悉平均指数的含义和常用的基本形式;熟悉平均指数的特点;熟悉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区别及联系。
了解拉氏指数和派氏指数计算方法以及费暄理想公式。
(三)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
掌握综合指数体系因素分析方法、、掌握平均指数体系因素分析方法。
熟悉指数体系的概念与作用;熟悉指数因素分析法种类及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
(四)平均指标指数
掌握平均指标指数体系因素分析方法。
不熟悉平均指标指数的概念;熟悉平均指标指数体系与综合指数体系的关系。
(五)几种常用的重要指数
了解我国目前常用的几种价格指数(零售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股票价格指数)的编制情况。
五、抽样与抽样分布
(一)抽样推断的意义和概念
党的性质总体、样本及样本容量、参数和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常用的统计量样本均值、样本方差、样本矩、样本成数的概念。
熟悉抽样调查的意义和作用;熟悉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的概念
(二)抽样误差
掌握样本平均数和样本成数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方法;掌握样本平均数和样本成数极限误差的计算方法;掌握抽样极限误差、概率度、抽样平均误差三者的关系。
熟悉抽样误差的概念和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熟悉抽样误差允许范围、误差及概率、概率度的含义。
了解计算抽样平均误差的意义。
(三)样本单位数的确定
掌握必要抽样单位数目的计算方法。
熟悉影响样本单位数的因素,及其与确定样本数目的关系。
(四)抽样分布
熟悉正态分布的概念。
了解总体分布、样本分布、抽样分布的概念及相互关系;了解几种常见的抽样分布-Z分布、t分布、X2分布、F分成的概念。
六、参数估计
(一)参数的点估计
熟悉参数估计的概念;熟悉参数的点估计、估计量与估计值的含义;熟悉矩估计法和最大估计法。
了解估计量的评选标准-无偏性、有效性,并会验证估计量的无偏性。
(二)参数的区间估计
熟悉参数区间估计的概念;熟悉一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置信区间的求法。
七、假设检验
(一)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
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熟悉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了解假设检验可能产生的两类错误;了解单边和双边假设检验的概念。
(二)正态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
掌握在总体方差已知或未知条件下,单个正态总体均值假设检验的方法。
(三)正态总体方差的假设检验
掌握总体均值未知的条件下,单个正态总体方差假设检验的方法。
(四)总体成数的假设检验
熟悉总体成数假设检验的方法。
八、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一)相在关系的概念和种类
熟悉相关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熟悉相关关系的种类。
(二)相关分析
熟悉相关关系的描述方法-相关表与相关图;熟悉相关关系数的含义、相关系数的特点;熟悉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和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方法。
(三)回归分析的概念
熟悉回归分析的概念和回归分析包括的主要内容;熟悉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
(四)一元线性回归
掌握在最小二乘法准则下求回归方程的最小二乘法;掌握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预测的方法。
熟悉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方法;熟悉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基本形式。
(五)非线性回归
了解非线性回归的概念;了解几种常见的非线性回归式-双曲线型 、指数曲线型、幂函数曲线、对数曲线、抛物线型。
(六)多元线性回归
经济学基础理论
一、需求、供给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一)需求分析
掌握需求的三个基本要素和需求法则的含义及经济意义;掌握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掌握影响需求的因素。
熟悉恩格尔曲线的含义;熟悉需求量与需求的区别。
了解需求法则的几种例外;了解需求函数的表达方式;了解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二)供给分析
掌握供给的三个要素和供给法则的含义及经济意义;掌握影响供给的因素。
熟悉供给量与供给的区别。
了解供给法则的几种例外;了解供给函数的表达方式;了解厂商供给曲线与行业供给曲线的关系。
(三)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商品市场的均衡
掌握供求法则的含义及经济意义。
熟悉政府对市场干预的方式、原因、方法和后果。
了解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含义及其变动。
二、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
(一)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状态
熟悉一般均衡的含义。
了解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含义和实现的条件。
(二)市场失灵
熟悉垄断形成的主要原因;熟悉垄断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了解外部性的含义、类型和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了解公共物品的特征和伐木工人物品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了解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的含义、后果和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
(三)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
了解政府对垄断进行管制的微观经济政策;了解政府消除外部性的微观经济政策、产权的含义和科斯定理;了解政府公共物品供给的微观经济政策;了解政府规范市场信息的微观经济政策和解决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问题的方法;了解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三、宏观经济运行民国民收入核算
(一)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经济的均衡
掌握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掌握储蓄、投资、政府预算、对外贸易与宏观经济均衡的关系。
熟悉宏观经济流程、、熟悉投资等于储蓄的经济内涵;熟悉私人投资的作用。
(二)经济活动水平的衡量和国民收入核算
掌握衡量经济活动水平的各项经济总量指标的含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掌握GDP核算的基本方法;掌握名义GDP与实际GDP的关系。
熟悉潜在GDP与实际GDP的区别;熟悉产出缺口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了解以GDP为核心的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
四、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与民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产品市场的均衡和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
掌握总需求与总产出的关系和均衡产出的含义及存货变动机制;掌握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以及与相关的概念;掌握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原理;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和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的原理。
熟悉投资乘数的原理。
了解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各项基本公式含义。
(二)货币市场的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掌握货币以及交易货币、广义货币、准货币的含义、以及各种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掌握货币供给的含义及其决定因素。
熟悉货币市场的均衡和利率决定的原理;熟悉均衡利率的变动规律。
了解货币需求函数;了解货币需求曲线;了解流动性陷阱的含义;了解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函数。
(三)利率、投资和国民收入关系
掌握利率的变动与国民收入变动的关系。
熟悉投资函数的原理。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内涵;掌握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和目标选择的依据。
了解奥肯定律和短期菲得普斯曲线的含义。
(二)财政政策
掌握财政政策的主要工龄和类型;掌握不同类型的财政政策的适用条件;掌握财政政策中内在稳定器及其作用的机理。
(三)货币政策
掌握货币政策的工龄和类型;掌握不同类型的货币政策的适用条件;掌握货币政策中内在稳定器及其作用机理。
(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综合运用
熟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将就;熟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的四种基本方式及其适用条件。
六、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与汇率
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内容,以及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官方储备项目的关系;掌握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熟悉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关系;熟悉购买力平价的含义,以及利率和汇率制度与汇率变动的关系。
(二)引入对外贸易后的宏观经济运行
熟悉影响进口贸易的因素和出口贸易的因素。
了解净出口函数;了解开放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公式和乘数公式。
(三)资本流动与国际收支平衡
熟悉国际资本流动和利率水平的关系和净资本流出函数;熟悉国际收支平衡函数;熟悉官方储备资产与汇率制度的关系。
(四)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政策的传导:溢出效应与回振效应
了解溢出效应和回振效应的含义和形成机理
七、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掌握通货膨胀的含义和通货膨胀率的计算方法;掌握衡量通货膨胀的价格指数的含义;掌握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经济效率和产出的经济影响。
了解经济学对不同类型通货膨胀的划分依据;了解短期菲得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得普斯曲线的含义。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
熟悉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理论;熟悉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熟悉结构性通货膨胀的理论。
(三)反通货膨胀的政策
熟悉用经济衰退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内涵和后果。
了解用收入政策反通货膨胀的几种方法。
八、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源泉
掌握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掌握经济增长率的计算方法;掌握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了解丹尼森和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二)经济增长模型
熟悉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及其含义,以及这一模型的缺陷;熟悉索洛模型的基本公式及其含义;熟悉增长效应和水平效应的含义。
了解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内涵。
(三)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政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
掌握科教兴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
熟悉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政策和主要内容;熟悉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含义;熟悉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必要性和途径。
(四)短期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
掌握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的类型;掌握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掌握经济周期的一般原因和政府平抑经济波动的政策。
熟悉我国的经济波动情况。
了解形成经济波动的根源。
会计基础知识
一、总论
(一)会计的基本概念
熟悉会计的含义;熟悉会计的基本职能;熟悉会计的对象以及工业企业资金运动的过程及其内容。
了解会计的其他职能;了解会计的目标;了解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一般对象。
(二)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掌握各项会计要素的含义、特征和主要内容;掌握会计等式的含义和内容。
熟悉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影响的类型。
了解各项会计要素的特征以及负债与所者权益的区别。
(三)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掌握会计核算的四个基本前提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
(四)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掌握会计核算的各项一般原则的含义及其主要要求。
了解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分类。
(五)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熟悉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熟悉会计核算的七种专门方法。
(六)会计法律规范
掌握会计法律规范的含义及其层次。
了解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会计科目与账户
(一)会计科目
掌握会计科目的含义和意义
熟悉会计科目的分类;熟悉《企业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科目。
了解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二)账户
掌握账户的概念以及账户与会计科目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账户的基本结构。
熟悉账户的分类。
三、借贷记账法
(一)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
掌握借贷记账法的含义和记账符号;掌握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掌握供货记账法的记账规则、会计的含义以及编制会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平等登记的要点。
熟悉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方法。
了解双重性质账户结构的特点;了解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之间的关系。
(二)借贷记账法的应用
掌握运用借贷记账法对工业企业以下各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的方法;资金筹集业务核算,供应过程业务核算,生产过程业务核算,销售过程业务核算,以及财务成果业务核算。
熟悉各账户的具体结构(借方和贷方登记的内容,余额的借贷方向和反映的内容)。
四、会计凭证与账簿
(一)会计凭证
掌握会计凭证的含义及其在会计核算中的意义;掌握会计凭证的种类。
熟悉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的区别。
了解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填制要求和审核内容;了解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填制要求、填京都审核内容。
(二)会计账簿
掌握会计账簿的含义、作用,以及账簿与账户的联系和区别。
熟悉会计账簿的种类;熟悉结账与对账的内容。
了解会计账簿的基本内容,以及各种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的程序和方法。
(三)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与会计报表之间的关系
熟悉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与会计报表之间的关系。
五、财产清查
(一)财产清查的意义和种类
熟悉财产清查的含义和作用。
了争财产清查的种类。
(二)财产清查的方法
了解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和往来款项的清查方法。
(三)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
掌握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方法。
了解财产清查结果账务处理的原则和步骤。
六、会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
(一)会计报表的意义、种类与编制要求
掌握会计报表的含义和意义。
熟悉会计报表的种类。
了解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
(二)资产负债表
掌握资产负债表的含义与作用;掌握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与内容。
熟悉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三)利润表
掌握利润表的含义与作用;掌握利润表的结构与内容。
熟悉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四)会计报表分析
掌握会计报表分析的含义和意义;掌握会计报表分析的内容;掌握会计报表分析的方法: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反映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以及社会贡献能力的各项比率的计算方法),趋势分析法(编制比较会计报表),因素分析法(连环替代法和差额计算法)。
熟悉会计报表分析的程序。
了解会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国民经济统计
一、国民经济统计概述
(一)国民经济与国民经济运行过程
掌握国民经济的定义与范围,以及有关经济领土常住单位的概念。
熟悉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所包括的不同阶段的内容。
了解不同经济单位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二)国民经济基本单位分类
掌握机构部门分类和产业部门分类的基本原理、分类依据和区分的具体类别;掌握机构单位、基层单位的概念,以及与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概念之间的联系;掌握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应同时具备的条件。
熟悉统计上划分经济成分的规定和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
了解国民经济基本单位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三)国民经济统计的性质及其内容
掌握国民经济核算所包括的主要内容。
熟悉国民经济统计的性质与功能,及其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关系。
了解国民经济统计的内容结构。
二、国民经济生产及使用统计
(一)生产的范围及常用产出总量指标
掌握生产的概念和统计范围;掌握关于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概念。
熟悉货物和服务两类产品的不同性质。
了解衡量国民经济产出的不同总量指标。
(二)部门总产出与增加值统计
掌握总产出的含义、基本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特点;掌握增加值的含义、基本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特点。
熟悉工业、农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分部门的总产出计算方法;熟悉增加值计算中的中间投入(中间消耗)的含义和计算原则,增加值构成要素(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消耗、营业盈余)的含义及包含的内容。
(三)国内生产总值统计
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其意义;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及其在国内生产总值表上的平衡关系。
熟悉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同计算方法中各项目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熟悉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联系区别。
(四)投入产出统计
掌握投入产出表的基本设计原则、四个象限的内容和功能;掌握投入产出表基本平衡关系。
熟悉直接消耗系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熟悉完全消耗系数和列昂逆夫矩阵的含义。
了解投入产出表的作用和主要应用。
(五)国民经济生产及使用统计分析
掌握利用国内生产总值进行经济增长率计算与分析的方法;掌握产业结构计算与分析的方法;掌握消费率与投资率计算与分析的方法。
了解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基础进行国际比较的不同方法。
三、收入分配与财政金融统计
(一)收入分配统计
掌握收入初次分配统计原理,包括收入初次分配的概念、初次分配中的流量、初次分配收入总量形成的计算关系;掌握收入再分配统计原理,包括收入再分配的概念、再分配中的主要收支流量、可支配收入的含义和计算关系。
熟悉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熟悉居民总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含义及其关系;熟悉资金流量表的平衡关系及应用资金流量表进行经济分析的思路。
了解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对反映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作用。
(二)财政统计
掌握财政收入的概念及其内容组成;掌握财政支出的概念及支出用途;的计算与分析方法。
(三)金融统计
掌握货币供应量的概念及其不同层次的统计口径。
熟悉银行信贷统计中银行信贷资金来源、信贷资金运用去向及其平衡关系;熟悉货币净投放、净回笼的含义及在银行信贷资金平衡中的意义;熟悉反映货币流通状况的主要指标—货币流通量和货币流通速度。
了解金融市场统计的主要内容。
(二)借贷记账法的应用
掌握运用借贷记账法对工业企业以下各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的方法;资金筹集业务核算,供应过程业务核算,生产过程业务核算,销售过程业务核算,以及财务成果业务核算。
熟悉各账户的具体结构(借方和贷方登记的内容,余额的借贷方向和反映的内容)。
四、会计凭证与账簿
(一)会计凭证
掌握会计凭证的含义及其在会计核算中的意义;掌握会计凭证的种类。
熟悉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的区别。
了解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填制要求和审核内容;了解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填制要求、填京都审核内容。
(二)会计账簿
掌握会计账簿的含义、作用,以及账簿与账户的联系和区别。
熟悉会计账簿的种类;熟悉结账与对账的内容。
了解会计账簿的基本内容,以及各种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的程序和方法。
(三)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与会计报表之间的关系
熟悉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与会计报表之间的关系。
五、财产清查
(一)财产清查的意义和种类
熟悉财产清查的含义和作用。
了争财产清查的种类。
(二)财产清查的方法
了解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和往来款项的清查方法。
(三)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
掌握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方法。
了解财产清查结果账务处理的原则和步骤。
六、会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
(一)会计报表的意义、种类与编制要求
掌握会计报表的含义和意义。
熟悉会计报表的种类。
了解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
(二)资产负债表
掌握资产负债表的含义与作用;掌握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与内容。
熟悉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三)利润表
掌握利润表的含义与作用;掌握利润表的结构与内容。
熟悉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四)会计报表分析
掌握会计报表分析的含义和意义;掌握会计报表分析的内容;掌握会计报表分析的方法: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反映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以及社会贡献能力的各项比率的计算方法),趋势分析法(编制比较会计报表),因素分析法(连环替代法和差额计算法)。
熟悉会计报表分析的程序。
了解会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国民经济统计
一、国民经济统计概述
(一)国民经济与国民经济运行过程
掌握国民经济的定义与范围,以及有关经济领土常住单位的概念。
熟悉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所包括的不同阶段的内容。
了解不同经济单位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二)国民经济基本单位分类
掌握机构部门分类和产业部门分类的基本原理、分类依据和区分的具体类别;掌握机构单位、基层单位的概念,以及与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概念之间的联系;掌握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应同时具备的条件。
熟悉统计上划分经济成分的规定和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
了解国民经济基本单位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三)国民经济统计的性质及其内容
掌握国民经济核算所包括的主要内容。
熟悉国民经济统计的性质与功能,及其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关系。
了解国民经济统计的内容结构。
二、国民经济生产及使用统计
(一)生产的范围及常用产出总量指标
掌握生产的概念和统计范围;掌握关于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概念。
熟悉货物和服务两类产品的不同性质。
了解衡量国民经济产出的不同总量指标。
(二)部门总产出与增加值统计
掌握总产出的含义、基本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特点;掌握增加值的含义、基本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特点。
熟悉工业、农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分部门的总产出计算方法;熟悉增加值计算中的中间投入(中间消耗)的含义和计算原则,增加值构成要素(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消耗、营业盈余)的含义及包含的内容。
(三)国内生产总值统计
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其意义;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及其在国内生产总值表上的平衡关系。
熟悉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同计算方法中各项目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熟悉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联系区别。
(四)投入产出统计
掌握投入产出表的基本设计原则、四个象限的内容和功能;掌握投入产出表基本平衡关系。
熟悉直接消耗系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熟悉完全消耗系数和列昂逆夫矩阵的含义。
了解投入产出表的作用和主要应用。
(五)国民经济生产及使用统计分析
掌握利用国内生产总值进行经济增长率计算与分析的方法;掌握产业结构计算与分析的方法;掌握消费率与投资率计算与分析的方法。
了解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基础进行国际比较的不同方法。
三、收入分配与财政金融统计
(一)收入分配统计
掌握收入初次分配统计原理,包括收入初次分配的概念、初次分配中的流量、初次分配收入总量形成的计算关系;掌握收入再分配统计原理,包括收入再分配的概念、再分配中的主要收支流量、可支配收入的含义和计算关系。
熟悉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熟悉居民总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含义及其关系;熟悉资金流量表的平衡关系及应用资金流量表进行经济分析的思路。
了解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对反映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作用。
(二)财政统计
掌握财政收入的概念及其内容组成;掌握财政支出的概念及支出用途;的计算与分析方法。
(三)金融统计
掌握货币供应量的概念及其不同层次的统计口径。
熟悉银行信贷统计中银行信贷资金来源、信贷资金运用去向及其平衡关系;熟悉货币净投放、净回笼的含义及在银行信贷资金平衡中的意义;熟悉反映货币流通状况的主要指标—货币流通量和货币流通速度。
了解金融市场统计的主要内容。
(二)借贷记账法的应用
掌握运用借贷记账法对工业企业以下各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的方法;资金筹集业务核算,供应过程业务核算,生产过程业务核算,销售过程业务核算,以及财务成果业务核算。
熟悉各账户的具体结构(借方和贷方登记的内容,余额的借贷方向和反映的内容)。
四、会计凭证与账簿
(一)会计凭证
掌握会计凭证的含义及其在会计核算中的意义;掌握会计凭证的种类。
熟悉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的区别。
了解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填制要求和审核内容;了解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填制要求、填京都审核内容。
(二)会计账簿
掌握会计账簿的含义、作用,以及账簿与账户的联系和区别。
熟悉会计账簿的种类;熟悉结账与对账的内容。
了解会计账簿的基本内容,以及各种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的程序和方法。
(三)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与会计报表之间的关系
熟悉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与会计报表之间的关系。
五、财产清查
(一)财产清查的意义和种类
熟悉财产清查的含义和作用。
了争财产清查的种类。
(二)财产清查的方法
了解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和往来款项的清查方法。
(三)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
掌握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方法。
了解财产清查结果账务处理的原则和步骤。
六、会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
(一)会计报表的意义、种类与编制要求
掌握会计报表的含义和意义。
熟悉会计报表的种类。
了解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
(二)资产负债表
掌握资产负债表的含义与作用;掌握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与内容。
熟悉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三)利润表
掌握利润表的含义与作用;掌握利润表的结构与内容。
熟悉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四)会计报表分析
掌握会计报表分析的含义和意义;掌握会计报表分析的内容;掌握会计报表分析的方法: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反映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以及社会贡献能力的各项比率的计算方法),趋势分析法(编制比较会计报表),因素分析法(连环替代法和差额计算法)。
熟悉会计报表分析的程序。
了解会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国民经济统计
一、国民经济统计概述
(一)国民经济与国民经济运行过程
掌握国民经济的定义与范围,以及有关经济领土常住单位的概念。
熟悉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所包括的不同阶段的内容。
了解不同经济单位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二)国民经济基本单位分类
掌握机构部门分类和产业部门分类的基本原理、分类依据和区分的具体类别;掌握机构单位、基层单位的概念,以及与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概念之间的联系;掌握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应同时具备的条件。
熟悉统计上划分经济成分的规定和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
了解国民经济基本单位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三)国民经济统计的性质及其内容
掌握国民经济核算所包括的主要内容。
熟悉国民经济统计的性质与功能,及其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关系。
了解国民经济统计的内容结构。
二、国民经济生产及使用统计
(一)生产的范围及常用产出总量指标
掌握生产的概念和统计范围;掌握关于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概念。
熟悉货物和服务两类产品的不同性质。
了解衡量国民经济产出的不同总量指标。
(二)部门总产出与增加值统计
掌握总产出的含义、基本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特点;掌握增加值的含义、基本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特点。
熟悉工业、农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分部门的总产出计算方法;熟悉增加值计算中的中间投入(中间消耗)的含义和计算原则,增加值构成要素(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消耗、营业盈余)的含义及包含的内容。
(三)国内生产总值统计
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其意义;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及其在国内生产总值表上的平衡关系。
熟悉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同计算方法中各项目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熟悉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联系区别。
(四)投入产出统计
掌握投入产出表的基本设计原则、四个象限的内容和功能;掌握投入产出表基本平衡关系。
熟悉直接消耗系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熟悉完全消耗系数和列昂逆夫矩阵的含义。
了解投入产出表的作用和主要应用。
(五)国民经济生产及使用统计分析
掌握利用国内生产总值进行经济增长率计算与分析的方法;掌握产业结构计算与分析的方法;掌握消费率与投资率计算与分析的方法。
了解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基础进行国际比较的不同方法。
三、收入分配与财政金融统计
(一)收入分配统计
掌握收入初次分配统计原理,包括收入初次分配的概念、初次分配中的流量、初次分配收入总量形成的计算关系;掌握收入再分配统计原理,包括收入再分配的概念、再分配中的主要收支流量、可支配收入的含义和计算关系。
熟悉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熟悉居民总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含义及其关系;熟悉资金流量表的平衡关系及应用资金流量表进行经济分析的思路。
了解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对反映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作用。
(二)财政统计
掌握财政收入的概念及其内容组成;掌握财政支出的概念及支出用途;的计算与分析方法。
(三)金融统计
掌握货币供应量的概念及其不同层次的统计口径。
熟悉银行信贷统计中银行信贷资金来源、信贷资金运用去向及其平衡关系;熟悉货币净投放、净回笼的含义及在银行信贷资金平衡中的意义;熟悉反映货币流通状况的主要指标—货币流通量和货币流通速度。
了解金融市场统计的主要内容。
三、收入分配与财政金融统计
(一)收入分配统计
掌握收入初次分配统计原理,包括收入初次分配的概念、初次分配中的流量、初次分配收入总量形成的计算关系;掌握收入再分配统计原理,包括收入再分配的概念、再分配中的主要收支流量、可支配收入的含义和计算关系。
熟悉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熟悉居民总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含义及其关系;熟悉资金流量表的平衡关系及应用资金流量表进行经济分析的思路。
了解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对反映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作用。
(二)财政统计
掌握财政收入的概念及其内容组成;掌握财政支出的概念及支出用途;的计算与分析方法。
(三)金融统计
掌握货币供应量的概念及其不同层次的统计口径。
熟悉银行信贷统计中银行信贷资金来源、信贷资金运用去向及其平衡关系;熟悉货币净投放、净回笼的含义及在银行信贷资金平衡中的意义;熟悉反映货币流通状况的主要指标—货币流通量和货币流通双击以及拖运的各种使用方法;掌握“桌面”的含义及开始“按钮”的使用方法;掌握系统菜单的使用速度。
了解金融市场统计的主要内容。
四、贸易与价格统计
(一)贸易、市场及其统计
熟悉商品贸易活动的概念和商品流通的不同分类。
了解对商品贸易活动统计的两个层次。
(二)商品贸易统计
掌握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购进、商品销售、商品库存批标的含义及其平衡关系;掌握商品购进总额、商品销售总额、商品库存总额三项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计算价格。
熟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含义和这项指标的主要分组及其分析应用。
(三)价格与价格指数统计
掌握商品贸易市场上不同种类商品价格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熟悉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工业出厂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要点。
了解国民经济综合物价指数的含义及其对反映通货膨胀的作用;了解运用价格指数测度通货膨胀的方法。
五、对外经济统计
(一)对外经济活动与对经济统计
了解对外经济活动的概念和不同类别的对外经济活动;了解对外经济统计的基本内容。
(二)对外贸易统计
掌握反映海关货物进出口规模和平衡状况的主要统计指标的含义。
熟悉货物进出口统计的不同分组;熟悉对上述指标和分组的统计分析应用。
了解对外贸易统计中两种记录制度及关于价格和货币折算方面的处理方式。
(三)利用外资及外债统计
掌握利用外资的概念及主要方式—对个借款、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商其他投资;掌握反映利用外资主要指标—利用外资项目数和利用外资总额。
熟悉外债的概念和外债统计的主要总量指标。
了解利用外资与外债形成之间的关系以及反映债务负担水平的相对指标。
(四)国际收支统计
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结构和基本记账规则;掌握利用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的方法。
熟悉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
六、国民资产负债统计
(一)资产负债统计的对象
掌握经济资产的定义和国民资产负债统计的范围。
熟悉经济的概念及其与经济流量的关系。
(二)非金融资产统计
掌握固定资产和存货的概念、主要类别及其总量的表现形式。
熟悉国民经济统计中对固定资产和存货进行估价的方法。
了解其他非金融资产的内容组成。
(三)金融资产与负债统计
熟悉金融资产负债的不同类别和一国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内容;熟悉一个部门和一国金融资产与负债总量指标。
了解金融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对应性。
(四)国民资产负债表及应用分析
熟悉国民资产负债表的一般结构,表中平衡关系及资产负债差额,国民财产的计算关系;熟悉国民资产负债表应用分析的主要内容。
七、自然资源与环境统计
(一)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统计范围
熟悉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概念与统计范围。
了解进行自然资源与环境统计的基本思想。
(二)自然资源统计
掌握反映土地资源总量,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情况的指标和分组—土地总面积、土地经济用途分组、垦殖率。
熟悉森林资源统计的指标—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熟悉反映矿产储量的统计指标—探明储量。
了解反映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利用量的主要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三)环境与环境保护统计
熟悉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的框架和组成类别。
了解反映废弃物排放及处理状况的各项统计指标。
八、人口与就业统计
(一)人口数量统计及分析
掌握人口数的概念及其所属的时间、空间标准和不同的人口范畴;掌握计算时点人口数和时期平均人口数的方法。
熟悉利用人口数计算人均总量指标的思路。
(二)人口构成统计及分析
掌握反映人口自然构成的常用指标--人口年龄构成、性比例;掌握反映人口社会构成的常用指标--人口文化教育构成及成人文盲率等;掌握反映人口经济构成的常用指标--人口城乡构成、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口构成、人口密度。
(三)人口变动统计及分析
掌握反映人口自然变动的统计指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主它们之间的关系。
熟悉反映人口机械变动的统计指标。
了解反映人口总变动的指标。
(四)劳动力及就业统计
掌握经济活动人口、就业人员、失业人员的概念及有关总量;掌握反映就业情况的指标—就业率、失业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了解进行劳动力和就业人员统计常用的分组。
统计分析与写作
一、统计分析概论
(一)统计分析及其作用
掌握统计分析的定义;掌握统计分析的特点;掌握在统计分析过程中定量分析必须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意义。
熟悉统计分析中经验方法与数学方法的区别。
解统计分析与经济分析、会计分析以及其他各种分析研究活动的区别与联系;了解统计分析的作用。
(二)统计分析的种类
掌握统计分析从不同角度所进行的分类;掌握状态分析、规律分析、前景分析之间在认识上由浅入深的关系。
熟悉综合分析和专题分析各自的特点;熟悉综合分析与专题分析的区别,宏观经济分析中观经济分析和微观经济分析之间的区别,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区别。
(三)统计分析的一般步骤
掌握统计分析的一般步骤;掌握建立统计分析指标体系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熟悉选题的含义及其在统计分析中的重要意义;熟悉选题的要求;熟悉分析提纲所包括的内容;熟悉统计资料一致性的含义;熟悉各种资料的讲量水平。
了解统计分析指标体系的类型;了解统计分析指标的选择方法;了解单向复合分组表和双向复合分组表的设置方式。
二、现状分析
(一)统计评价及评价标准
掌握统计评价的含义及其与比较的关系要;掌握统计评价中几种主要的评标准。
(二)简单评价
掌握相对比较和相差比较方式的应用。
了解简单评价的含义、种类。
(三)差异评价
掌握洛伦茨曲线的绘制方法;掌握系数的计算方法与用途;掌握对均值的差异进行显著性评价的方法。
熟悉χ2检验方法的应用。
了解单纯用比重或比例反映结构差异的局限性;了解柯尔莫哥洛夫-斯米尔诺夫检验方法的应用。
(四)综合评价
掌握综合评价的一般步骤;掌握消除不同量纲影响的常用方法—相对化法、函数化法(功效系数法)、标准化法及其应用;掌握指标综合汇总的直接综合法、加权平均法、综合记分法的应用;掌握汇总及计算综合分值的方法;掌握距离综合法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方法步骤。
熟悉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思想和特点;熟悉如何通过系统分析法来筛选指标;熟悉在评价中差别指标重要性的依据和确定的方法及步骤;熟悉比率的含义及对指标重要性进行量化的方法;熟悉利用判断矩阵对初始权数进行处理的方法。
了解运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评判的步骤;了解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的方法。
(五)对模糊现象的评价
熟悉对单一总体模糊评价方法;熟悉对多个总体模糊评价方法。
了解不确定现象中随机现象与模糊现象之间的区别;%解模糊概念的含义及其用定性指标表现的方式。
(六)主成分分析
熟悉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路与简单数学解释。
了解主成分分析的步骤;了解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的计算方法。
三、原因与规律分析
(一)变量(指标)之间的关系
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三种类型—函数关系、统计独立关系、统计依存关系;了解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了解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回归分析必须经济行为的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意义。
(二)统计依存关系分析方法
掌握对变量之间的统计依存关系进行分析的步骤和方法,并能应用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对分析结果的经济含义做出解释。
熟悉应用相关系数具体度量依存关系紧密程度的方法;熟悉线性回归模型中误差项μ包括的主要因素影响。
了解通过统计检验判断模型描述的关系是否具有普遍性的方法;了解结合定性分析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了解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思路;了解为满足模型估计的需要选择合适样本容量的方法;了解对非线性模型进行线性转换的常用方法。
(三)因素分析及其应用
掌握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增长速度方程的数学表达式及其经济含义;掌握利用增长速度方程进行因素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熟悉因素分析的含义;熟悉生产函数的定义。
了解因素分析与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区别;了解应用因素分析的前提条件;了解因素分析的作用。
四、动态分析
(一)动态分析的作用和方法
了解动态分析的认识作用;了解动态分析描述方法和检验方法的作用;了解动态分析的内容;了解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波动、不规则波动的含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动态分析对时间序列资料的要求。
(二)长期趋势分析
掌握时间变量回归模型的应用。
熟悉自回归模型、滑动平均模型、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的含义及表达式;熟悉“平稳”时间序列的含义。
了解长期趋势分析的作用;了解时间序列模型的含义;了解建立时间序列模型需要的选择和判断。
(三)循环波动分析
掌握测定循环波动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掌握扩散指数的含义处方法;掌握运用扩散指数判断经济波动的方法;含义及编制方法。
熟悉景气分析应把握的基本原则;熟悉扩散指数在景气分析中的作用。
了解显性波动和陷性波动,短周期波动、中周期波动和长周期波动的含义;了解先行指标、同步指标、滞后指标的含义;了解扩散指数的局限性。
(四)预测
掌握预测方法的特殊性,以及“近大远小”原则和折扣最小二乘法的应用;掌握指数平滑预测法的应用;掌握利用简单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区间预测的方法,并能解释预测结果的经济意义。
熟悉正确理解预测和进行预测需要具备的条件;熟悉预测的一般程序;熟悉在预测中缩小预测置信区间的方法;熟悉置信概率与置信区间之间的关系。
了解应用二元回归模型进行区间预测的步骤。
五、统计分析报告
(一)统计分析报告的特点和作用
掌握统计分析报告的特点。
熟悉统计分析报告的作用。
(二)撰写统计分析报告的基本知识
掌握对统计分析报告标题的基本要求及几种常见的标题拟定方式;掌握统计分析报告中常见的导语形式;掌握统计分析报告常见的结构;掌握统计分析报告结束语的种类和对结束语的要求。
熟悉对统计分析报告的语言要求;熟悉统计分析报告的逻辑以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三)统计分析报告中常见的问题
了解标题拟定中常见的问题;了解导语中常见的问题;了解数字运用中常见的问题;了解修辞、语法、语言逻辑方面常见的问题。
(四)统计分析报告的评价标准
掌握统计分析报告评价标准的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
一、基础知识
(一)概述
熟悉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形式;熟悉位(Bit)、字节(Byte)、字(Word)以及存储器容量KB、MB、GB的含义;熟悉计算机中字母、数据、符号的编码表示方法。
了解计算机按性能指标的大体分类;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情况;了解什么是进位计数制及二进制计数的概念;了解二进制编码、ASCII代码和汉字编码的概念。
(二)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熟悉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以及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和用户间的层次关系;熟悉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主要组成,以及中央处理器、存储器和主要输入输出设备的功能;熟悉计算机软件及其中系统软件和应件
的概念,以及系统软件中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
(三)计算机安全
熟悉什么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征及防治病毒的主要方法。
了解计算机安全的概念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二、操作系统和基本应用
(一)操作系统基本概念
熟悉什么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和主要作用;熟悉按服务功能对系统的分类;熟悉Windows的主要功能和特点;熟悉运行中文WindowsXP需要配置的硬件环境。
了解单用户操作系统、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和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了解Windows的发展简史。
(二)中文WindowsXP的基本元素和一般操作
掌握中文WindowsXP的启动方法;掌握键盘的基本使用方法;掌握鼠标指向、单击左键、单击右键、方法,系统菜单的主要功能以及打开菜单的方法;掌握中亠WindowsXP的操作方法;掌握中文WindowsXP“窗口”的组成,最大化、最小化、改变窗口大小、移动窗口、关闭窗口等操作方法;掌握设置打印机、查看打印队列、调整打印顺序和取消打印作业的操作方法;掌握微机操作系统升级的概念和方法。
熟悉“菜单”的基本形式、功能和使用方法;熟悉“工具栏”的基本形式、功能和使用方法;熟悉快捷菜单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了解各种鼠标光标的不同含义;了解任务栏的作用及显示的内容;了解常用的获取中文WindowsXP帮助的办法;了解使用目录方式或索引方式浏览操作说明的方法。
(三)WindowsXP文件操作
掌握文件的概念;掌握文件夹和子文件夹的概念;掌握中文WindowsXP桌面“我的电脑”窗口的使用方法;掌握中文WindowsXP“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方法;掌握文件夹的各种选定操作方法;掌握文件、文件夹的建立、删除和更名操作方法;掌握文件、文件夹的复制和移动操作方法;掌握文件或文件夹的各种查找操作方法。
了解文件名及文件名构成,常见的扩展名及其含义;了解文件、文件夹的不同显示方式,如大图标、小图标、列表等;了解“回收站”的作用,恢复删除文件、清空回收站的操作方法。
(四)中文输入法
掌握选择不同中文输入法的操作方法;掌握在文字输入过程中,进行中英文切换的操作方法;掌握使用全角和半角字符的切换方法。
熟悉中文全拼输入法的基本操作;熟悉中文智能ABC输入法的基本操纵。
了解全角和半角的不同含义。
(五)网络应用
掌握互联网信息浏览的含义;掌握浏览网站的操作;掌握电子邮件的使用;掌握网络邻居的使用。
熟悉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定义,网络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分类—广域网和局域网;熟悉连接Internet的三种主要方式—拨号连接、专线连接、分组网或帧中继连接。
了解因特网(Internet)的概念;了解Intranet的含义及其与Internet的区别;了解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的含义。
三、中文Word
(一)中文版MSOfficeXP简介
了解中文版MSOfficeXP办公软件的主要组成。
(二)Word文字处理软件简介
了解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
(三)Word入门
掌握Word的启动方法;掌握新建空白文档的方法;掌握打开和查找已经保存在磁盘中的文档的操作方法;掌握输入文档正文的操作方法,包括:输入文字和数字,插入表格,插入各种图形,插入图片和剪贴画;掌握文字的移动、复制、插入、删除、恢复等操作方法;掌握对文字和段落进行修饰的操作方法;掌握使用“保存”和“另存为”两种保存文档的操作方法;掌握使用“打印预览”浏览打印版面,打印页面设置和打印设置的方法;掌握关闭文档和关闭Word的操作方法。
(四)Word进阶
掌握修改表格行、列,调整表格高度、宽度和设置表格边框的方法;掌握在文档中加入页码和强行分页的操作方法;掌握在文档中进行字符串查找和替换的操作方法。
熟悉对表格进行公式计算和表格排序的操作方法;熟悉使用“编辑图片”工具栏对图形进行修饰的操作方法。
了解多窗口的概念和使用方法;了解在文档中插入艺术字的修饰方法。
四、Excel
(一)Excel表格处理软件简介
了解Excel表格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
(二)Excel入门
掌握Excel的启动方法;掌握创建Excel工作表的操作方法;掌握查找和打开已经建立的工作表的方法;掌握文字和数字的输入中“选中”的概念和选中不同对象的操作;掌握在Excel表格中使用公式和函数的方法;掌握使用Excel表格数据制作统计图的操作步骤;掌握单元格和行、列的修改方法,包括移动、复制、粘贴、选择性粘贴、插入、删除的操作;掌握在工作簿中对整张工作表的移动和复制、插入新工作表、更改工作表中的操作方法。
熟悉Excel的工作簿、工作表和单元格、单元格地址、活动单元格等概念;熟悉Excel工作表中可以输入的内容;熟悉对工作表字体、线框、单元格图案等进行修饰的方法。
(三)Excel进阶
掌握Excel表单元格自动录入的方法;掌握对单元格中符合某些条件的数据进行分别显示的方法;掌握对统计图的大小调整、位置移动的操作方法;掌握Excel工作表word文稿间进行数据交换的操作方法。
了解Excel的数据库功能;了解查询记录、删除记录以及数据筛选、排序的操作方法;了解使用数据透视表功能制作交叉分组汇总表的方法;了解Excel提供的统计分析库的基本内容;了解使用“加载宏”调用数据分析工具的方法;了解Excel读取其他数据库,如“FoxPro文件”的方法。
五、统计信息化
(一)统计信息标准化
掌握统计信息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