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心理学要义
人类的心理能力,正如同生理能力一般,是心智对外界刺激作出适应性的反应,我们现在选录现、当代人文(人本)心理学、三位代表性人物的学说。
(一)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奥地利现代心理学家。
他提出自卑感(inferiority feelings)是所有人类努力的来源,及决定我们行为的力量。个体不断地前进成长,并且藉由我们尝试去补偿(compensation)我们的自卑中发展,不管这自卑是真实或想象出来的…我们是否只单纯地希望去除自卑感?阿德勒相信我们要的更多,他发展出人们是努力于优越与完美这更宽广的视域。优越感的追求(striving for superiority)是生活中的基本事实,它并非企图要比别人更好,也不是一种傲慢或跋扈的倾向、或对我们的能力与成就洋洋得意,而指朝向完美(perfection)的驱力…阿德勒是以对未来的期望来看待人类动机,与佛洛伊德(S. Freud)的童年经验和本能的过去导向相反,他认为只有优越感或完美的终极目标才能解释人格和行为…我们为了主观存在的理想而努力…对优越感的追求增加了紧张,对完美的努力需要能量和能力的庞大付出。
另外,优越感的追求经由每个人与社会两者所明示出:我们是十分具社会性的…人们必须与他人为全体的利益追求优越感或完美,而非只个人事。他又提自我的创造性力量(creative power of the self)说明我们并非被动的由童年(四或五岁)的生活风格(style of life)的经验所塑成,这些经验不如我们对它们的意识态度来得重要,不管是遗传或环境,皆不若自由意志所给予我们的能力对合适生活风格的创造,一旦生活风格被创造便会在一生中皆保持稳定。另外,他以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定义个人与他人合作以达成个人及社会目标先天的潜力,他驳正佛洛伊德决定论的偏差,强调与他人共同相处的生命课题。譬如母亲必须教导孩子合作、友谊及勇气[1].总之,阿德勒强调人格的社会性因素、人格的统整、自我的创造性力量、目标的重要、以及认知因素影响了许多人格理论者[2].
(二)马斯洛(Abrahom Maslow, 1908~1970):美国现代心理学家。
心理健康之提倡人。他认为自我实现(self-actulization)是我们潜能和能力的极致及理想状态,此一需求凡是对自己的能力、价值感到自信及尊重的人必然拥有的,自我实现与尊重、爱与归属、安全及生理形成了五个「需求层级」(hierarchy of needs),满足轻高层的需求固需较多客观条件,较成熟生理年龄,但伴随的满足、快乐及充实感足资回馈,以致人们普遍为其吸引而不断成长。因服膺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积极乐观、自由创造的精神价值,使马斯洛矢志贡献心智能力中对未来理想的追求的研究,他提出完美感、正义感、意义感、实践感、丰富、活动、秩序、善意、真理、秩序、简约、乐趣等后设动机(meta motivation),「对人类心智的本性充满着自信乐观的态度,是性善论在当代的翻版,理想和希望决定着其它心理过程的产生和发展」[3],马斯洛是阿德勒忠实追随者,曾引用后者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的概念形容自我实现者对人性的悲悯和同理心,重视人际交往,珍惜伟大典范,有创造力也勇于认错,能抗拒庸俗特立独行,又主张民主与宽容。
心理学教科书编者说:「很少有某种理论能够像马斯洛理论,在心理学范围外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教师、辅导、商场及政府领导人,以及想应付每日生活挑战的人总是能够从马斯洛的观点中找到适合自己价值观和需求,以及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他的追随者纷纷摒弃以行为心理学派以及精神分析学派的方法来进行人格与心理的研究,以实证方法证明马斯洛分析方向的准确[4].
(三)杨国枢(1936~):中华民国台湾杰出心理学者,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本土心理学研究室主持人。
杨先生卓识试以三文述之:1.<中国大学生的人生观>(1972),以实征方法评定中国,台湾一学生对十三种生活方式的喜好程度、真实程度、利他程度及利己程度,结论有七,择要言之,1948年中国大学生最喜欢的生活方式具有三特点:(1)接受社会约束,保存人类已有成就;(2)以克制与修养律己,以温情与善意待人;(3)在中庸无偏及兼容并蓄的原则下,使行动、享受及冥想三者适度配合,1964年台湾大学生虽仍保持类似选择,但宇宙观方面已由「藐视个人,敬服宇宙」转变为倾向「肯定个人,征服宇宙」,显示外来文化的触角已侵入了中国传统价值的核心。[5]2.杨先生<自我实现与社会生活>(1976)列举感觉、认知、体能、动作、动机、情绪、气质及学习八项人的潜能(或秉赋),它们大都是中性或良性的「内在的自然」属性,顺乎自然发展,会健康快乐、生命蓬勃,充满人生意义。
自我实现的人格素质是什么?杨先生精约地说:对自己有统一感,对行为有自由感,对生活有意义感,对人类有责任感,对环境有超越感,对未来有理想感。他列出「十诀」引导青年人从一举一动、一思一念中实现自我发展潜能,每一次解除冲突的选择都是自我实现的大好契机,自我实现要靠社会,而社会愈好便愈能使较多的人民实现自己[6].3.杨先生<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能否同时并存?>(1991),列举遵从权威、孝亲敬祖、安份守成、宿命自保、男性优越五项传统价值观念,以及平权开放、独立自顾、乐观进取、尊重情感、两性平等与之对比的现代价值观念,徘徊两端间的是无规范感、社会孤立感、无力感此现代化过程里「疏离感」三个分项。作者尝试据实征资料建构新理论,譬如在七点中的第五点,先生说:在现代化历中,为了适应新的工商社会,民众会逐渐形成各种新的心理与行为,且其强度会逐渐增大,但最后终将达到一渐近线。内涵上的转变主要属于功能性的,从文化生态互动论的观点来看,现代性心理与行为是外在环境变动与种族身心特征的互动性效果[7].杨国枢四十余年来推动心理学本土化,堪称一位「儒学心理学家」。
总之,心智能力虽无法完全量化,其潜能值得开发却为以上三位一致肯定,愈有自尊愈肩负工作获致成就及荣誉。罗家伦说:「整个人生的目的,就在求自己的实现,以求达到尽善尽美,笃实光辉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