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三级:2011年心理咨询师考试社会心理学考试要点8

来源:心理咨询师考试网发布时间:2011-09-28

  第一单元 从众

  知识点:从众的概念(识记,领会)

  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知识点:从众的功能

  知识点:从众行为的原因(识记)

  1.寻求行为参照

  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它原因(如情况不熟悉等)必须从其它途径获得对自己行为的引导。按照费斯廷格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境不确定时,其它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个体从众,指向多数人的行为,自然是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

  2.避免对偏离的恐惧

  偏离群体,个体会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乃至制裁。任何群体均有维持一致性的倾向和执行机制。对那些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接纳、喜欢和优待;而对偏离者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

  在社会生活中,多数人实际上已有尽量不偏离群体的习惯。个体从众性愈强,其偏离群体时产生的焦虑亦愈大,也就愈不容易偏离。从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看,东方文化更倾向于鼓励人们的从众行为,因而也较容易产生对偏离的恐惧。

  3.群体凝聚力

  它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水平以及成员之间的吸引水平。凝聚力高的群体中的成员,认同感较强,与群体成员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有对群体作出贡献和履行义务的要求。

  由群体参照性引发的从众是真从众;由于恐惧偏离而引发的从众是权宜性从众;而由群体的高凝聚力,个体期待与群体规范一致等引起的从众行为则是层次上更高的从众行为。

  知识点: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因素

  2.个体人格因素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知识点:社会促进的概念(领会)

  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也称社会助长。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隐含在场、想象在场。

  社会促进有二种效应:

  1.结伴效应

  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刺激作用,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

  2.观众效应

  个体从事的活动,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影响。

  知识点:社会惰化的概念(领会)

  与社会促进相反,个体与他人一起活动时,其效率比单独活动时更为低下的现象,也称社会抑制。即由于他人在场而使绩效降低。

  知识点:优势反应强化——对社会促进和惰化的理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