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
知识点:态度的概念(领会)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的客体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它具有评价性。
内在性态度是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尚未显现于外的内心历程或状态;
对象性态度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具有针对性,没有无目标的态度;
稳定性态度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不易随便改变。
1.态度的成分
2.态度与价值
要点:态度的成分(识记,领会)
1.认知成分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判断与评价;
2.情感成分
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反应或情感体验;
3.行为倾向成分
个体对态度对象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
以上三种成分的英语词首分别为C(认知)、A(情感)、B(行为倾向),因而对态度的三成分说有人称其为态度的A.B.C模式。
一般地,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往往决定行为倾向。
知识点:态度的功能
1.工具性功能
2.自我防御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
4.认知功能
知识点:态度的维度
1.方向
即态度指向,个体对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或是否定指向。在态度测量中大多涉及这个维度。包括是与否、赞同与反对、接纳与拒绝、喜欢与厌恶等;
2.强度
即态度方向的程度。大多数人格量表涉及的是态度强度的测量;
3.深度
个体对某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
4.向中度
某种态度在态度体系及相关价值系统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5.外显度来自www.Examw.com
个体在某一态度上的外显度是在其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的外露程度。
知识点:态度的形成(识记)
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包括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一)服从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此时行为受外因控制,服从是表面的、暂时的;
(二)认同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在认同阶段,个体虽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已超脱外部控制的奖惩,而主动趋同于对象。在这一阶段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
(三)内化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内化是个体原有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过程,其中情感成分是中介因素,认同基于情感上的喜欢。而内化过程是以理智,即认知成分为基础的。
个体态度的形成,从服从到认同,再到内化成为稳定性的心理倾向,不易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