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下半年心理咨询师考试报名进行中,小编特编辑整理心理咨询师考试相关资料、试题,希望对您的考试有所帮助!
四、婴儿心理发展(0——3岁)
(一)婴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学会了独立行走,手的动作也有了很好的发展;
2)言语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
3)各种心理活动还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
4)开始最初的游戏活动;
(二) 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1) 婴儿大脑结构的发展
(1) 闹重和脑围:出生时脑重为成人的25%,6个月后为成人的50%(700g——800g),2岁时达到成人脑重的75%,3岁时进入成人脑重范围,15岁时达到成人水平;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刚出生时,头围为34cm,成人的60%;
(2) 大脑皮质:胎儿在6——7个月时,脑的结构基本就已经具备,2岁时,脑内各部位大小的比例已基本上类似于成人的大脑;
2) 大脑机能的发展
(1) 脑电图的情况:5个月时的胎儿已显示出脑电活动;8个月后则呈现出与新生儿相同的脑电波;其中同步节律波α波常作为婴儿脑成熟的标志;出生后5个月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12——36个月,婴儿脑电活动逐渐成熟(脑电活动是婴儿脑发展的重要标志)
(2) 皮质中枢:婴儿大脑是按照其基因结构的顺序而发展的,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婴儿脑的发展中速度最快的区域是脑干和中脑;婴儿刚出生时大脑皮质功能尚不正常,皮质兴奋还处于弥漫状态,仍然是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优势;
(3) 大脑单侧化:
(三) 婴儿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1) 动作发展的规律
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从躯干到四肢;
2) 婴儿动作发展的阶段:
(1) 手的动作的发展;
(2) 行走动作的发展;
3)动作发展的训练: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双生子爬梯实验;得出结论,在儿童尚不成熟时,学习的效用很小,只有当儿童的内在条件准备好后,学习才能起作用;
4)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1)"预先成熟"与"可能成熟"之争:"预先成熟"认为动作是预先成熟的结果,后天经验在动作发展中只扮演最普通的支持者角色;而"可能成熟"认为,机能的发展可以引发或转换出新的结构来;认为,运动经验是心理发展的必要前提,动作发展诱导心理的发展,故被称为"诱导论者";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经验只是加速或提前了心理的发展,动作发展促进了心理的发展,故被称作"助长论者".
(四) 婴儿言语的发展(08年考过大题)
1) 言语发展的理论:(1)强化说:认为言语的获得过程就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强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斯金纳强调强化依随;
(2)模仿说(言语获得机制最早的理论) :
奥尔波特认为,婴儿的言语只是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
班杜拉认为,婴儿的言语能力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而获得的,并且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怀特赫斯特则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理论,认为婴儿对成人的言语是有所选择的,和有创造的;
(3)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而不是简单的通过强化和模仿获得的,他认为婴儿先天就具有一种普遍的语法,言语的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的转换过程,这一过程是由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认为每个句子都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通过转化规则而变为表层结构,从而被传达与感知;
(4)认知理论:皮亚杰认为环境和主体的相互作用对婴儿言语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作为婴儿的一种符号功能,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在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由于动作的发展与协调产生了逻辑,而逻辑进一步导致的语言的产生,因此语言并不是构成逻辑的根源,而是由逻辑构成的;
2) 婴儿言语的发展阶段:
(1)前言语阶段(出生后0——12个月):是从出生到第一个有真正意义的此产生之前的时期,表现为咿呀学语; 具有目的性,约定性,指代性的三大基本特性;
(2)言语发生阶段(10——14个月):在词语掌握方面,表现为,继续掌握一些场合限制性较强的词;已掌握的词开始摆脱场合限制,具有初步的概括意义;直接掌握一些具有概括性和指代性的词;
(3)言语发展阶段:10——15个月期间,每个月掌握1——3个新词,19个月时,每月掌握25个新词,从而出现"语词爆炸现象";1岁左右出现单词句,2岁左右出现双词句,20——30个月是掌握语法的关键期,36个月时基本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出现规则扩大化现象(与自我中心有关);
(五)婴儿心理过程的发展
1)婴儿感觉的发展
触觉发生于胚胎2个月,出生时已发展得相当完好,有很多触觉反射;
味觉发生于胚胎3个月,出生时已较为完好;在婴儿和儿童期,味觉系统最发达,以后逐渐衰退;
视觉发生于胎儿中晚期,4,5个月的胎儿已经具有了视觉反应能力,以及相应的生理基础,同时,立体觉也有了显着的发展,至少在6个月前婴儿就以确实具有了立体觉;2——4个月的婴儿已经发展出良好的颜色知觉,婴儿4个月已经有颜色偏好;
听觉发生于胎儿中晚期,5,6个月的胎儿已经开始建立听觉系统,新生儿已能分辨范围很广的各种声音,对人类的语音很敏感
嗅觉发生于胎儿晚期,胎儿7,8个月时已具备初步的嗅觉反应能力,新生儿有气味偏好;
2) 婴儿知觉的发展
(1) 形状知觉的发展:一般来说随着婴儿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偏爱复杂的刺激;
(2) 大小知觉的发展:一般来说,4个月以前的婴儿就具有了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3) 方位知觉的发展:婴儿对外界事物的方位知觉则是以自我中心来进行定位的;
(4) 深度知觉的发展:2——3个月的婴儿已经对来物具有闭眼反应;其中,吉普森和沃克的"视崖实验"最着名;
(六) 婴儿气质的发展
1)婴儿气质类型学说:(1)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学说:容易型(40%),困难型(10%),迟缓型(15%),另外35%属于中间型;
(2)布雷泽尔顿的气质类型学说:活泼型,安静型,一般型;
(3)巴斯的气质类型说:活动型,冲动型,情绪型,兴奋型,社交型;
(4)卡根的抑制非抑制学说:抑制型和非抑制型;
另外还有传统的四类型说: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巴甫洛夫的: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多血质;
强平衡迟缓型(安静型)黏液质;
强不平衡型(冲动型)胆汁质;
弱型(抑制型)抑郁质;
2) 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气质是最稳定的心理特征之一,但是由于婴儿神经系统和心理活动的高速变化和发展,因此婴儿气质也有一定可变性。
社会环境也对婴儿气质的发展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持续影响。
(七) 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1) 婴儿情绪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性微笑的发展。
其发展过程:从出生之日起就会的微笑是内源性的微笑;
从第5周开始,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能区别人和其他非社会性刺激;
从5周到3.5个月,婴儿对人的社会性微笑是不加区分的,即无差别的社会性微笑;
从3.5个月或4个月开始,婴儿对不同的人微笑不同,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
2) 婴儿的依恋
(1)依恋的概念
依恋(attachment):是指个体寻求并企图与另一个体在身体和情感上保持亲密联系的倾向;个体与主要抚养者发展出的一种特殊的、积极的情感纽带。是个体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2)依恋的标志
①婴儿试图维持与依恋对象的接触
②当依恋对象不再时,婴儿会表现出烦恼
③婴儿和依恋对象在一起会更加轻松快乐,而与他人时则会更加焦躁不安
(3)与母亲的依恋
婴儿通常依恋的对象是母亲,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以及依恋的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行为、人格特征和与人交往基本态度的形成。之所以大多以母亲为依恋对象主要是因为四点:
①照顾婴儿时间最长
②母亲照顾的反应性最强
③在婴儿身上情感投入最多,与婴儿最亲密
④经常出现在如进食、排便等关键时间段
(4)依恋的阶段
鲍尔比、艾斯沃斯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
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即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
②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对母亲、婴儿熟悉的人、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
③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
此阶段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基本形成,与母亲的关系符合依恋的标志,而对陌生人则更加排斥
(5)依恋的类型
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
①安全型
这类婴儿在与母亲一起时,能安逸的独立游戏,并不是总以为在母亲身旁,只通过偶尔的靠近或眼神注视与母亲交流,母亲在场时,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当母亲离开时,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但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接触,很容易被安抚;
②回避型
这类婴儿,母亲在与不在无所谓,自己独自游戏,也叫"无依恋婴儿";
③反抗型(矛盾型)
这类婴儿在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而当母亲回来时,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
其中,回避型与反抗型都属于不安全型依恋。
(6) 陌生情景实验
陌生情景法是由艾斯沃斯和其同事创立的,用于测量依恋的实验工具;
3) 婴儿同伴交往(在出生后的后半年即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社交行为)
分为三阶段:(1)以客体为中心的阶段
(2)简单交往阶段
(3)互补性交往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