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下半年心理咨询师考试报名进行中,小编特编辑整理心理咨询师考试相关资料、试题,希望对您的考试有所帮助!
六、 童年期心理发展
(一) 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逐渐掌握书面言语,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2)有意识的从事集体活动
3)学习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活动;
(二) 童年期儿童的学习
1) 学习的作用:(1)在这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中,使儿童产生了责任感与义务感,同时意志力也得到了培养;
(2)儿童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明显的发展起来,并且思维也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3)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发展了社会交往技能,提高了社会认知水平,培养了互助,合作的集体的精神,并且自我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 学习动机: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更多地与兴趣相联系;
3)学习兴趣地发展:
(1) 从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到对学习内容以及需要独立思考完成的作业感兴趣;
(2) 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出现分化(小学三年级)
(3) 游戏因素在学习兴趣中的作用逐渐降低;
(4) 从对关于具体事实经验的知识感兴趣,到对关于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初步发展;
(5) 阅读兴趣从对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对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普读物和;
(6) 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扩大和加深;
4) 对学习的态度
(1) 小学低年级儿童对老师具有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但到了中年级后,对老师产生怀疑和选择,只有那些好老师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
(2) 学龄初的儿童并未形成集体观念,但从中年级开始,集体观念开始形成;
(3) 学龄初的儿童还不知道作业的意义,还未把作业当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渐形成对作业自觉负责的态度;
(4) 学龄初期儿童逐渐了解了分数的客观意义,从中年级开始,儿童把获得一个优良的分数,作为高质量的完成学习这一社会任务的客观表现;
5) 学习障碍
①差异性:儿童实际行为与所期望行为之间有显着差异
②缺陷性:学习障碍的儿童有特殊的行动障碍
③集中性:缺陷往往集中在包括语言和算术的基本心理过程中
④排出性:障碍问题不是由听力、视力或普通心理发育迟缓以及情绪问题或缺乏学习机会引起的
(三) 儿童期儿童言语的发展
1) 书面言语的发展
从识字——阅读——写作阶段;
其中写作发展分为:准备阶段——过渡阶段——独立写作阶段;
2) 内部言语的发展
(1)内部言语的发展是在口头言语即出声言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内部言语的发展与书面言语的发展密切联系,书面言语的发展促进内部言语更快的发展,另外内部语言的发展使书面言语的发展更为完善;
(3)内部言语的发展与智力发展水平特别是思维发展水平相联系,内部言语的发展是智力活动的重要前提,智力活动的发展也促进内部言语的发展;
内部言语的发展阶段:出声思维阶段;过渡阶段;无声思维阶段;
(四) 童年期儿童认知的发展
1) 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的思维形式,但仍具有具体形象性;
(2)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存在着关键年龄,小学四年级(10——11岁);
(3)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存在着不平衡性;(7——8岁辩证思维的萌芽)
(4)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但这种结构仍不完善,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2)具体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1)思维的基本发展过程,其中
a.概括能力的发展:从直观形象(低年级儿童)——形象抽象(中年及儿童)——初步本质抽象(高年级儿童);
b.比较能力的发展:从区分具体事物的异同到区分抽象事物的异同;从区分个别部分的异同,到区分许多部分关系的异同;从直观感知条件下进行比较,到运用言语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比较;
c.分类能力的发展:小学二年级可以完成自己熟悉的关于具体事物的字词分类;三四年级是从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向本质特征分类转折的年龄;
(2)概念的发展:概念的深刻化;系统化;丰富化;
(3) 推理能力的发展
a.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小学1,2年级第一发展阶段;
小学3,4年级第二发展阶段;
小学5年级第三发展阶段;
其中4——5年级时发展的转折期;
b.演绎推理的发展: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应用演绎推理解释个别现象,但如果解释与事实不相似性,推理中的逻辑关系将受到破坏;
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不仅能对直观感知的事实,而且能对言语提供的事实运用演绎推理进行解释,只要其解释的概念与事实具有相似性,就能比较容易得进行演绎推理,如果完全缺乏相似,会感到困难;
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能以较快的速度进行演绎推理,但是这是未展开的,不完全的;
(3)归纳推理:(略)
4) 思维品质的发展:思维的敏捷性:运算速度不断提高;
灵活性:表现为一题多解;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在增加;组合分析水平在提高;其发展是稳步的,没有突变转折;
深刻性:(三四年级的转折期)
独创性:比其他思维品质发展晚,要复杂,涉及因素更多;
2) 元认知的发展(元记忆知识最早出现在5——10岁左右的儿童身上;小学四年级对自己记忆广度的估计已经达到成熟水平;)
元认知被认为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元认知包括:
(1)元认知知识:包括
a.有关个人作为学习者的知识;
b.有关学习任务方面的知识;
c.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知识;
(2) 元认知监控:是指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的积极的自觉地监视,调节和控制;
包括三个阶段:a.计划
b.监视
c.调节
(3) 元认知体验:伴随元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
(五) 童年期儿童的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1) 自我意识的发展
童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在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客观化时期;1——2年级和5——6年级处于上升期,其中1-2年级上升幅度最大)
(1)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像,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自己的能力,性格,行为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价值和行为标准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发展的主要标志和主要成分,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基础上产生的。
主要特点是:a.由顺从他人的评价,到有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提高;
b.从对自己比较笼统的评价道对自己个别方面,甚至多方面优缺点的评价;
c.出现对内心品质评价的初步倾向;
d.评价由具体性向抽象性,从对外显行为到内部世界发展;
e.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自我体验: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具有一致性,其中,愉快,愤怒发展比较早,而自尊,内疚发展比较晚;
2) 社会认知与交往技能
(1) 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趋势
a. 从表面到内部
b. 从简单到复杂
c. 从对事物呆板的认识到对事物灵活的认识
d. 从对自己及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对他人及长远利益的关心;
e. 从对事物具体的思考到对事物抽象的思考;
f. 从弥散性,间断性想法到有组织,有系统的综合性想法;
(2) 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观点采择,即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
a.弗拉维尔关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模式
第一,存在阶段
第二,需要阶段
第三,推断阶段
第四,应用阶段
b.塞尔曼关于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阶段模式
阶段0:自我中心或无差别的观点(3——6岁):儿童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不同;
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6——8岁):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产生的原因;
阶段2:自我反省式角色采择(8-10岁):儿童能认识到即使面临同样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冲突,已经能考虑他人的观点,但还不能同时考虑到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阶段3:相互性角色采择(10——12岁):儿童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事件进行解释;
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角色替换(12——15岁):儿童能够利用社会标准和信息去衡量和判断事件;
(3) 社会交往的发展特点
a. 与父母的关系:第一,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时间和内容发生了变化;
第二,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了变化;
第三,儿童与父母间的冲突减少;
第四,父母的控制模式发生了变化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
b.同伴交往与团体形成
①童年期儿童的友谊:第一阶段(3——7岁)还未形成友谊的概念;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共享阶段,此时的友谊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
第五阶段(12岁以后)最高阶段;
②童年儿童的同伴团体
a.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具有几个基本特点:第一,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形式更复杂;
第二,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能力增强
第三,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
第四,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
b.同伴团体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第一,在一定的规则基础上进行交往;
第二,具有明确或暗含的行为标准;
第三,限制成员的归属感;
第四,发展了使成员朝向完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
③师生关系:
儿童对教师的态度从入学的绝对服从逐渐转变为辩证的批判。同时,教师的期望也对学生具有广泛的影响。
这一点有着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实验为证:
为了证明实验者的偏见会影响研究结果。罗森塔尔及其同事,要求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之后告诉教师们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罗森塔尔认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事实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单,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着不同。可是当学期之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着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罗森塔尔认为,实验结果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大器晚成的学生开始崭露头角,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以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这就是着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④对权威的认识
达蒙考察了4——9岁的儿童对权威的认识发展状况;
水平0(4——7岁):不能区分自己的愿望和权威的要求;
水平1(7——9岁):开始重视服从权威的道德定向;
水平2(9岁以后):认识到对权威的服从既可以是自觉自愿的,也可以是被迫的;
3) 品德发展
(1) 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品德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协调性;
a. 逐渐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知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b. 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渐分化;
c. 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着的地位;
d.品德发展中存在转折的"关键年龄",三年级下学期(与思维过渡的"关键年龄"相同。——MJ注
(2) 道德动机的发展
a. 从服从向独立发展;
b. 从具体的近景向抽象远景发展;(区别教育心理学中学习动机的分类里的直接的近景和间接的远景)
c. 逐步产生道德动机的斗争;
(3) 道德意识的发展
小学儿童对道德意识的理解是比较肤浅和表面的;比如把"勇敢"和"冒险"相混淆;
皮亚杰认为,在具体运算阶段,6,7岁的儿童主要是从行为的结果来进行道德判断;而10——12岁的儿童更看重行为的动机;皮亚杰认为,9岁左右的儿童,大体处在由效果判断向动机判断的过渡阶段;
但在我国,7岁时主观判断已有明显的发展,9岁时的主观判断已占绝对优势,从外部客观判断到内部主观判断的转折年龄在6——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