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考生系统的复习心理咨询师考试,全面的了解心理咨询师考试教材的相关重点,小编特编辑汇总了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资料,希望对您参加本次考试有所帮助!
第五章 知觉
1.用实例说明为什么知觉要比感觉复杂得多?
感觉和知觉是两种联系非常紧密的心理现象,都是属于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但知觉比感觉要复杂得多。这是因为,第一,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外部世界的大量刺激冲击我们的感官,我们倾向于有选择地输入信息,把感觉信息整合、组织起来,形成稳定、清晰的完整映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意识到孤立的感觉,我们的头脑总是不断对感觉信息加以组织的。第二,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在知觉一个客体时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它归为某一类,说出它的名称或赋予它某种意义。因此,在知觉中除了包含感觉之外,还包含记忆、思维和言语活动等等。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是比感觉复杂得多的心理过程。例如,人们感觉到面前苹果的颜色、香味、硬度和甜味等个别属性,然后把感觉到的个别属性的信息进行综合,加上经验的参与就形成了苹果这一整体的映象,这咎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可见,知觉的产生,必须是以种种形式的感觉遥存在为前提,并且是与感觉一起进行的,而且比感觉复杂得多。
2.用实验事实说明知觉整体加工的优越性
在知觉过程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辨证的、互相依存的。实验证明,人们对整体的知觉可能优先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例如:我们对一辆急驰而来的汽车的知觉,最先看到的是汽车的整体,然后才是它的具体细节。
勒温用实验证明了知觉整体加工的优越性。给被试短暂地呈现由许多小字母组成的一个大字母,如由小字母“H”和“S”组成大字母“H”,或者组成大字母“S”,被试的反应有两种:局部反应和整体反应。在局部反应中,要求被试判断小字母(“H”或“S”);在整体反应中,要求被试判断大字母(“H”或“S”)。结果发现,当注意小字母时(局部反应),如果小字母与大字母不一致(如小字母为“S”,大字母为“H”),被试的反应时将变慢;相反,当被试判断大字母时(整体反应),被试的反应不受组成的小字母的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为整体优先,即整体水平的加工先于局部水平的加工。
如果在视觉呈现刺激图形后,让被试同时确定从听觉接受的一个字母,结果是当听觉接受的刺激与视觉呈现的大字母一致时,反应时短;而当听到的字母与视觉呈现的小字母一致时,反应时长。这同样说明,被试对整体特征比对局部特征更敏感。
3.什么是控制加工和自主加工?他们在知觉过程中起怎样的作用?
在资源限制理论的基础上,谢夫林等人进一步提出了双重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信息加工方式有两种: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自动加工是由刺激自动引发的无意识的加工过程,不需要有意注意,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自动加工的速度很快,由于不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所以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控制加工是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它需要注意的积极参与,要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和自动加工相比,控制加工更为主动和灵活,它可以随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资源分配的策略。
双重加工理论是对资源限制理论的有益补充,它们共同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有时能同时做好几件事,如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或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等。因为人类认知加工系统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同时执行两种以上的加工任务时,往往会发生困难。而如果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加工已经变得自动化了,不需要占用加工资源,个体就可以将注:意更多地集中于其他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之上。
控制加工经过充分的练习之后,有可能转化为自动加工。熟练技能的形成过程,就是动作信息由控制加工向自动加工转化的过程。例如,人在初学骑自行车的时候,注意高度集中于自身,动作僵硬,全身紧张。这时,头脑中对骑车动作的控制属于控制加工。经过充分的练习,骑车技能达到熟练后,头脑中对骑车动作的控制变为自动加工。这时骑车者的部分注意资源就可以分配于其他活动。
4.试结合实例分析知觉是对输入信息的组织和解释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的整合和解释,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外部世界的大量刺激冲击着我们的感官,我们倾向于有选择的输入信息,把感觉整合、组织起来,形成稳定、清晰的完整映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意识到孤立的感觉,我们的头脑总是不断的对感觉信息加以阻止。例如,听觉刺激是一个复杂的序列,被我们知觉为言语、或流水声,或汽车声等各种各样有意义的声音。
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在知觉一个客体时,我们总是感觉自己的经验把他归为某一类,说出它的名称或赋予它某种意义。我们对感觉信息地解释,通常采取假设验证的方式,即从提出假设到检验假设的过程。
5.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相对不变。
在视觉范围内,恒常性的种类有:
①形状恒常性是指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的变化。
②大小恒常性是指对物体大小的知觉映像不因距离远近的不同而变化。
③亮度恒常性是指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亮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
④颜色恒常性是指在不同的照明条件下人对物体的颜色知觉映像相对不变。
知觉的恒常性不仅表现在视知觉上,还表现在方位知觉、听知觉等方面。
6.结构优势效应
知觉是个体对当前刺激意义的理解,其机制为模式识别,由于人们对过去知识经验在知觉过程中作用的看法不同,因而提出了多种模式识别的理论或模型。但无论在哪种实验中,一个知觉过程的共有现象均被研究者注意到了。这就是知觉过程中的结构优势应。结构优势效应表明,在知觉过程,整体的结构在模式识别中可起到有利作用,位于整体结构中的对象的知觉速度高快于结构不严密的组织中知觉对象的知觉速度。这种结构优势效应主要表现为字词优势效应、客体优势效应以及构型优势效应等。
7.简述知觉研究的三种主要导向:假说考验说、直接知觉(刺激物说)、格式塔心理学
知觉研究的三种主要导向:假说考验说、直接知觉(刺激物说)、格式塔心理学。
(1)假设检验说假设考验说认为:过去的知识经验主要是以假设、期望或因式的形式在知觉中起作用的。人在知觉时,接收感觉输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当前的刺激是什么(Bruner,1957;Gregory,1970),或者激活一定的知识单元而形成对某种客体的期望(Neisser,1967)。知觉是在这些假设、期望等的引导和规划下进行的。依照 Gregory的看法,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这被称作知觉的假设考验说。照这个学说看来,感觉刺激的物理特征、刺激的上下文和有关的概念都可激活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而形成各种假设。知觉因而是以假设为纽带的现实刺激信息和记忆信息相结合的再造。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知觉时意识不到假设的参与,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在弱的照明下看东西,有时是可以体验到这种假设考验的。假设考验说赋予知觉过程以主动性和智慧性的色彩,是目前在认知心理学中有相当影响的知觉理论。
(2)直接知觉刺激物说与假设考验说相反,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其着名代表人Gibson(1950,1966,1979)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
(3)格式塔心理学。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格式塔心理学,更强调内在结构——先天的-在知觉经验中的作用。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成员主张心理现象只有被看成是组织和结构的整体而不是分解成原始的知觉单元时才可以理解。他们认为,对世界的这种整体知觉的产生是由于大脑皮层被组织成用这种方式来工作。人用这种方式来组织感觉信息,是因为对大脑特定的结构和生理来说,这是一种最经济简单的组织感觉输入方式。
8.模式识别
所谓模式,是指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当人们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1)模板说
核心思想是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这些袖珍复本即称作模板(Template),它们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了。
(2)原型说
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一对一的模板,而是原型,即一类客体基本特征的概括表征。模式识别过程,外部刺激与原型比较,不需要严格的准确匹配,只需近似即可。这意味着只要有相应的原型,新的,不熟悉的模式可以识别。减轻了记忆的负担,使模式识别更加灵活,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3)特征说
组成模式的元素或成分称为特征(Feature)。特征说认为,模式可以分解为特征。在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9.图形掩蔽
由于刺激在时间和空间上接近,而引起的刺激之间相互干扰或掩蔽对方的知觉的现象。
根据掩蔽刺激物呈现的时间不同,可将之分为前项掩蔽和后项掩蔽。我们把目标刺激物出现之前较短时间内,呈现掩蔽刺激物所产生干扰的实验条件成为前项掩蔽,把在目标刺激物出现之后较短时间内,呈现掩蔽刺激物所产生干扰的实验条件叫做后项掩蔽。
10.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的基本体征主要包括: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以及知觉的恒常性四个特点。分别介绍如下: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知觉的理解性与知觉选择性、整体性有密切的关系。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理解也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把刺激物知觉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人们对自己理解和熟悉的东西,容易当成一个整体来感知。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许多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知觉整体性的组织反映出一定的规则,格式塔学派将它们归纳为几条定律:①接近律,即空间、时间上接近的客体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②相似律,即刺激物在强度、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相似的客体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③连续律,即具有连续性的客体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知觉的整体性不仅与刺激物的特性有关,也与个体的主观状态有关,过去的知识、经验可对当前知觉活动提供补充信息。
所谓知觉的选择性,在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复杂的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的背景。实际上,知觉过程就是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的过程。知觉的选择性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为人的实践服务的。知觉的选择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地说,强度较大、色彩鲜明、活动性、变化性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对象;组合比较规律的刺激物(即良好图形)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相对不变。
11.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了哪些知觉组织原则,请举一实例说明其中任一原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考夫卡认为,我们自然而然地观察到的经验,都带有格式塔的特点,它们均属于心物场和同型论。以心物场和同型论为格式塔的总纲,由此派生出若干亚原则,称作组织律。在考夫卡看来,每一个人,包括儿童和未开化的人,都是依照组织律经验到有意义的知觉场的。这些良好的组织原则包括:
(1)图形与背景。在具有一定配置的场内,有些对象突现出来形成图形,有些对象退居到衬托地位而成为背景。一般说来,图形与背景的区分度越大,图形就越可突出而成为我们的知觉对象。
(2)接近性和连续性。某些距离较短或互相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
(3)完整和闭合倾向。知觉印象随环境而呈现最为完善的形式。彼此相属的部分,容易组合成整体,反之,彼此不相属的部分,则容易被隔离开来。
(4)相似性。如果各部分的距离相等,但它的颜色有异,那么颜色相同的部分就自然组合成为整体。这说明相似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
(5)转换律。按照同型论,由于格式塔与刺激型式同型,格式塔可以经历广泛的改变而不失其本身的特性。
(6)共同方向运动。一个整体中的部分,如果作共同方向的移动,则这些作共同方向移动的部分容易组成新的整体。
下面是一些例子,考生可以任选一个做为参考,最好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阐述。
图形与背景原则的例子:例如,我们在寂静中比较容易听到清脆的钟声,在绿叶中比较容易发现红花。反之,图形与背景的区分度越小,就越是难以把图形与背景分开,军事上的伪装便是如此。要使图形成为知觉的对象,不仅要具备突出的特点,而且应具有明确的轮廓。明暗度和统一性。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特征不是物理刺激物的特性,而是心理场的特性。一个物体,例如一块冰,就物理意义而言,具有轮廓、硬度、高度,以及其他一些特性,但如果此物没有成为注意的中心,它就不会成为图形,而只能成为背景,从而在观察者的心理场内缺乏轮廓、硬度、高度等等。一俟它成为观察者的注意中心,便又成为图形,呈现轮廓、硬度、高度等等。
转换律的例子:例如,一个曲调变调后仍可保持同样的曲调,尽管组成曲子的音符全都不同。一个不大会歌唱的人走调了,听者通过转换仍能知觉到他在唱什么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