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普通心理学第六章

来源:中大网校发布时间:2012-02-20

  为了帮助考生系统的复习心理咨询师考试,全面的了解心理咨询师考试教材的相关重点,小编特编辑汇总了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资料,希望对您参加本次考试有所帮助!

  第六章 记忆

  1、什么是外显和内隐记忆?它们之间的区别?

  答: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之间有许多不同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工深度对两者的影响不同

  1984年Graf等人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对刺激项目的加工深度并不影响被试的内隐记忆效果,却对外显记忆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如图:

  (2)两者保持时间不同

  在外显记忆的研究中,人们都发现回忆量会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但是,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得多。

  (3)记忆负荷的变化对两者产生的影响不同

  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这是记忆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研究表明,这一规律仅适用于外显记忆,而内隐记忆则不然。

  (4)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

  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时,这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5)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

  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的存在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内隐记忆的情况则有所不同。

  2、试比较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异同,并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家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即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被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或感觉登记(sensory register)。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感觉记忆的存储时间大约为0.25秒~2秒。例如,当人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虽然呈现在屏幕上的是一幅幅静止的图像,但是我们却可以将这些图像看成是在运动的,这就是由于感觉记忆存在的结果。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个成分是直接记忆,即输人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 7士2个单位。编码方式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即输人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由于与长时记忆中已经储存的信息发生了意义上的联系,编码后的信息进人了长时记忆。必要时还能将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出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储。它的保存时间长,从 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信息的来源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的。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区分只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任何信息都必须经过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才可能转入长时记忆,没有感觉记忆的登记和短时记忆的加工,信息就不可能长时间存储在头脑中。

  3、简要说明内隐记忆的特点,你认为研究内隐记忆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内隐记忆即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由于这种记忆对行为的影响是自动发生的,个体无法意识到,因此又可称为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研究内隐记忆的意义是:和外显记忆相比,内隐记忆不受加工深度、间隔时间、记忆负荷和干扰等因素的影响。许多研究证明了过去的经验可以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影响人的行为。内因记忆的研究不仅扩充、丰富了记忆研究的方法、技术和内容,而且使我们对人类记忆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4、论述记忆研究的历史,并说明不同历史阶段记忆研究的侧重点

  答:(1)1875年后,艾宾浩斯在费希纳《心理物理学》的启发下开始了记忆的研究。他的目标是用精心控制的自然科学方法去研究德国经验主义所描述的联想过程。1885年出版了《记忆论》。

  (2)自20世纪20年代起到50年代的30余年,是行为主义的盛行时期,行为主义坚持以动物研究为主,故以人为对象的记忆心理研究受到了影响。这种影响的结果不仅是研究内容方面的限制,而且实际进行的研究数量也非常有限。记忆研究工作呈现螺旋上升的特点,从早期的“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研究再回到更深入的“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研究阶段,直到“瞬时记忆”的研究。

  (3)50年代中期以后,许多心理学家倾向于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去解释记忆,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输入到提取所经历的时间间隔不同,对信息的编码方法有不同的特点,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采用了回忆法、再认法、再学法、重建法、部分报告法、记忆广度法、分散注意法等传统方法对材料的存储、遗忘等进行研究。

  (4)近些年来,研究者认为存在着“多重记忆结构”,提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概念,并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对再学时的节省、阈下编码刺激、无意识学习、启动效应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5)新近研究者又提出了前瞻记忆,这是一种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的记忆类型,是指对预定事件或未来要执行行为的记忆,即对于将来的某种意向和计划的记忆,它指向于将来的情况,使人们记得要做某事。前瞻记忆已成为记忆乃至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前沿和特点问题,其中探讨最多的领域是前瞻记忆的老化问题,此外,还有其理论模型以及影响因素等。

  5、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不同表现在那些方面

  参见第一题。

  6、人的长时记忆内容是否是事实的真实再现?为什么?

  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存储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存储阶段,已保持的经验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在量的方面,存储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迁移而逐渐下降;在质的方面,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不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也不同,人们存储的经验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变化:①内容简略和概括,不重要的细节将逐渐趋于消失;②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③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者更为夸张和突出。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既再现以前的情景活动,有两种基本形式:再认和回忆。

  再认指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情,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再认有感知和思维两种水平,并表现为压缩和展开的两中形式。感知水平的再认往往以压缩的形式表现出来,它的发生是迅速而直接的。例如对歌曲的再认。思维水平的再认是以展开的形式进行的,它依赖于某些再认线索,并包含了回忆、比较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再认有时会出错,对熟悉的事物不能再认或认错对象。发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接受信息不准确、对相似的对象不能分化;有的错误则是由于情绪紧张或疾病等原因。

  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因此,人的长时记忆的内容往往并不是真实生活的重现,而是经过了一些变形加工过程。

  7、情景记忆

  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会议或曾去过的地方。由于情景记忆受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存储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记忆不够稳固,也不够确定。

  8、深度加工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认知加工深度是影响记忆编码的因素。由于信息加工的深度不同,记忆的效果是不同的。下面是另外一个实验及其结果。在实验中将被试分为两组:第一组被试要记住一些具有“主一谓一宾”结构的简单句子;第二组被试用句子中的主语和宾语另造句子,然后进行回忆。检查时只给两组被试提示主语,要求他们回忆宾语。结果表明,第一组的回忆率为29%,第二组为58%,两组之间的差异是显着的。这是因为第二组被试的句子是由自己编造的,他们对句子的主谓宾作了较深入地分析和考虑,比第一组被试对材料的加工深一些,因而记忆的效果也要好一些。

  9、简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点和差异

  短时记忆对信息的保持时间大约为一分钟左右,作为三级记忆系统的中间环节,短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短时记忆有以下几个特点(1)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有人把短时记忆比作电话号码式记忆。美国的彼得森夫妇做了有关实验,证明在无复述条件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约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得不到复述将迅速遗忘。(2)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 短时记忆的容量又叫记忆广度。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被试能回忆的最大数量。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提出记忆的广度为7+/-2.他还提出组块的概念,即由若干个较小的单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短时记忆以组块为单位进行加工。(3)短时记忆的信息可被意识到。信息在感觉通道内是被自动地登记下来的,内容不易为人们所意识。只有对感觉信息给以格外地注意或进行模式识别,并赋予一定意义时,才能被意识到,此时信息已转入短时记忆,正处在人们当前的意识中。长时记忆是备用性的,静态的记忆,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内容,如果不是有意义地回忆,也不能被人意识到。(4)短时记忆的信息通过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的时间既短又易受干扰,只要插入新的识记活动,阻止复述,信息很快会消失,而且不能恢复。如果通过内部言语形式默默地复述,可以使即将消失的微弱信息重新强化,变得清晰稳定,再经精细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中加以保持。那些未经复述的信息或超容量的信息则随时间的流逝而自然衰退被遗忘。可见,复述是使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长时记忆中存储着我们过去的所有经验和知识,为所有心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长时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储的时间长,容量没有限制。信息的来源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的。长时记忆有以下两个特点:(1)记忆容量无限。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记忆容量似乎没有限度,它可以储存一个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为他的所有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2)信息保持的时间很长。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甚至数年乃至终生,是一种长久性的存储。

  10.作为一个心理学家,你对提高记忆成绩有什么建议?

  要想提高记忆成绩,可以利用心理活动规律,以及有效的记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有效的学习。与遗忘进行斗争的首要条件是组织识记后的复习。复习再保持中有很大的作用。刺激物的重复出现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没有复述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的。

  ①复习要及时。俄罗斯着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指出,我们应当“巩固建筑物”,而不要等待去“修补已经崩溃的建筑物”。

  ②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复习在时间上的正确分配对记忆效果有很重要的影响。连续进行的复习成为集中复习;复习之后间隔一定时间的称为分散复习。很是实验证明,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的效果好。分散复习时间间隔的长短,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数量、识记已经达到的水平等确定。一般认为开始复习时,时间间隔要短,以后可以长一些。

  ③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重现能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看到成绩,增强信心,发现问题和错误,有利于及时纠正。抓住材料的重点和难点,使复习更具有目的性。实验也证明,这种复习方法比连续诵读的效果好。

  ④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复习时要注意材料的序列位置效应。对材料的中间部分要加强复习。

  (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为了更好地存储记忆的内容,人们还可采取一些外部记忆的手段,如记笔记、记卡片和编提纲,有时还可将需要存储的内容存人计算机等。这些方式有助于我们保持识记的内容。

  (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人脑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记忆的好坏,严重营养不良,特别是缺乏蛋白质,将使记忆力下降。另外,吸毒、酒精中毒及脑外伤等,都会给记忆带来不良的影响。

  11.谈谈如何改善记忆?根据有关理论、概念加以说明

  同10题。

  12.内隐记忆研究常运用的间接测试

  答案要点:内隐记忆的测定也称为间接测定,常见的测验有:词汇知觉辨认、词干补充)、偏好判断、词汇联想、用类别范例产生等。

  间接测验的主要方法是补笔测验和知觉辨认两个方面。

  (1)补笔测验

  补笔测验主要包括词干补笔(偏旁补笔)、残词补笔、残图补全等。词干补笔的实验程序是:首先要求被试学习一系列单词,而后主试向被试呈现每个单词的前三个字母,并要求被试用想到的单词填写出来。主试提供的词干可填写成多个有意义的单词。结果被试多用学习阶段呈现的单词补笔,被试用呈现单词补笔的概率减去用未呈现单词补笔的概率,就是所学单词的启动量。残词补笔和残图补全的实验程序与词干补笔基本相同。

  虽然补笔测验中使用的都是一些长时记忆信息或知识,但研究发现,这些知识的提取也依赖于实验前期所发生过的事件。例如,在完成ele   时,如果被试最近学过“elephant”这个词,尽管可以有多种完成的方法(如element,electric,elephant),但他们有更大可能会用“elephant”这个词来完成词干补笔或残词补全。通过在这些测验中所表现出来的启动量就可以衡量内隐记忆的效应。

  (2)知觉辨认

  知觉辨认法的测验程序是:在学习阶段,向被试依次呈现一系列项目,然后将这些呈现过的项目与未呈现过的项目混淆在一起,在速示仪或电脑显示器屏幕上以极短的时间(小于5ms)一个一个地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加以辨认。一般来说,被试将学习阶段呈现过的项目辨认出的概率高于未呈现项目,两者的概率之差就是呈现项目的启动量。知觉辨认的材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不是文字的,如单词、伪词、无意义音节、图画、乐曲等。知觉辨认的另一种变式为模糊字辨认,是指在测验时所呈现单字的字母很模糊,要求被试将它们辨认出来。

  雅各比(Jacoby,1983)采用再认和知觉辨认两种方法进行了实验。他在三种条件下让被试学习反义词:无上下文条件,被试看到“×××——冷”便大声说出“冷”字,这里要求被试加工的是“冷”字的字形;有上下文条件,被试看到“热——冷”并大声读出“冷”,在这里是要求被试加工“冷”字的语义;产生(generation)条件,被试看到“热——???”,而要求被试说出“冷”字,这是前两种条件的结合,要求被试既要加工字形,也要加工语义。在这三种条件下,他均将被试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被试使用直接测量法进行测验,即再认;另一组被试则用间接测量法进行测验,即知觉辨认。结果发现,采用直接测量的一组被试在产生条件下的击中概率最高,有上下文条件次之,无上下文条件最差;而采用间接测量的一组被试所得结果正好相反:无上下文条件下击中概率最高,有上下文条件次之,产生条件最差。这一实验研究有效地观察到了实验性分离的记忆结果。

  13.试述工作记忆的模型

  工作记忆是对信息暂时保持与操作的系统。它是由英国心理学家Baddeley等人于1974年提出的一个记忆模型。30多年来的研究表明,它不仅在表象、言语、学习、推理、思维、问题解决和决策等高级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在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和发展心理学等领域也有很大影响。

  根据Baddeley的工作记忆模型,短时记忆不是一个单独的系统,而是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复杂系统。工作记忆包括注意控制系统——中枢执行系统,以及为它服务的另外两个子系统——负责视觉材料暂时存贮和处理的视空间初步加工系统和负责口语材料暂时存贮和处理的语音回路。中枢执行体统起到了控制作用。它保证大脑将注意集中在相关信息及加工过程上,而对无关信息进行抑制;负责在复杂任务中的各个不同过程间进行转换;对工作记忆中的内容进行监控等。语音回路用于储存与复述言语信息。在获得言语词汇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视觉空间模板则对视觉图像信息进行操作,负责视觉信息的保持和控制。

  14.试述长时记忆的表象系统及言语系统

  按照佩奥的双重信息编码理论,同时存在表象和言语符号两种信息编码和贮存系统的假设。表象码更适合加工具体的信息,言语码更适合加工抽象信息。言语码加工信息是有序加工,表象码则似乎是空间加工。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两种系统可能是重叠的,也可能是其中一种占优势。表象系统用表象材料进行信息加工;言语符号系统用言语听觉、抽象概念或命题的形式进行信息加工。在一定条件下,表象编码和言语编码可以互译,言语编码可以通过译码以感性形象再现,表象编码也可以用言语形式贮存起来。

  佩维奥以大量的实验来证明双重编码理论,图片和具体单词比抽象单词容易学习;同时采用两种编码形式时,记忆效果比单用其中一种好;如果长时记忆存在视觉编码,则比例不和谐的图像配对将形成冲突,而比例不和谐的文字配对却不会造成这种冲突。比如其中一个实验表明,对图形的回忆比抽象的词进行回忆要好得多:图形在一周后的偶然回忆成绩比抽象词在5分钟后的有意回忆还要好。有趣的是,对具体词的回忆比对抽象词的回忆多75%,原因可能是具体词可以诱发它所代表的事物的心理表象。这些实验充分证明了两种编码系统的存在。目前。这一理论已为大家接受。

  15.你如何看待短时记忆容量问题?什么是工作记忆?为什么它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短时记忆的容量又叫记忆广度。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被试能回忆的最大数量。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提出记忆的广度为7+/-2.他还提出组块的概念,即由若干个较小的单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短时记忆以组块为单位进行加工。

  短时记忆的另一种成分是工作记忆,即输入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由于与长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发生了意义上的联系,编码后的信息进入了长时记忆,必要时还能将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出来解决面临的问题。也有人认为,工作记忆是人在当前一刻的意识状态。

  16.试述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阐述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同10题。

  17.试述记忆研究的新发展

  答案要点:在当今心理学的研究中,记忆课题已成为最为活跃的领域,尤其是在研究方法上的日新月异,引人注目。从传统的记忆研究,到信息加工的观点,这些都把记忆堪称人们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的恢复。近十年来,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的理论和大量研究者主张的一个共同点是认为存在着“多重记忆结构”。他意味着记忆的不同类别或组合。导致人们主张存在多重记忆结构的根本原因在于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有意识的外显恢复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的记忆系统,即内隐记忆。

  所谓的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其根本特征是被试者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故这种记忆也被称作无意识记忆(或潜意识记忆)(unconscious mem-ory)或无察觉记忆(unaware memory)。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流露出先前经验的记忆而意识不到是在对这些经验进行回忆?这种内隐记忆的证据是什么?它们又以什么方式影响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和行动?内隐记忆的存在又向我们提示了些什么呢?近几十年以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在解答这些问题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内隐记忆的研究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对过去经验的结果的评估方式以及我们对记忆性质的看法

  70年代以前,涉及前瞻记忆的研究仅把它作为记忆任务的一种,没有独立出来成为和回溯记忆互补的一个记忆研究领域。70年代开始,人们对自艾宾浩斯以来的记忆研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近百年来传统的记忆研究并没有解决有关记忆的真正重要的问题,不少人对记忆研究没有走入生活、指导生活的状况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在这种时代精神的召唤下,涌现出了诸如自传体记忆、证人证词记忆、闪光灯记忆等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记忆课题,前瞻记忆是其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个,并在近年成为记忆心理学的热点问题。有关前瞻记忆的研究论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并深入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在认知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教育心理学中都能看到对前瞻记忆日益浓厚的研究兴趣。不仅如此,2000年7月将在英国Hertfordshire大学召开第一届国际前瞻记忆学术研讨会,2001年《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将就此出版一个特刊,这些都显示前瞻记忆的重要性已获得广泛认同,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前瞻记忆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前瞻记忆的方法论探讨;(2)影响前瞻记忆的因素;(3)前瞻记忆的神经心理学研究;(4)前瞻记忆的认知加工机制等。(详细参考实验心理学前瞻记忆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