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系统家庭治疗
系统家庭治疗(systematic family therapy)认为在家庭中,个体、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以外的大系统,制约着个人的行为及内在的心理过程;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基本联系机制是信息反馈机制(包括言语及非言语机制)。因此,个人的病态行为,可以破坏家庭系统的内稳态,造成不良的变化。为了促进家庭系统的建设性变化,系统治疗利用一切可以产生信息、传递信息的有效手段,包括灵活运用各种心理治疗学派的方法,把心理咨询师看成既是参与者,又是保持中立的观察者和良好关系推动者,以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和调整整个家庭系统的平衡。系统家庭治疗适用于神经 症、心身疾病、少年儿童心理一行为障碍的治疗,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和药物依赖的康复治疗,以及普通人群中的婚姻辅导、教育辅导、组织管理等方面。系统家庭治疗的干预技术有以下几种:
(1)系统家庭治疗的言语性干预技术
1)循环提问。轮流而且反复地请每一位家庭成员表达他对另外一个成员行为的观察,或者对另外两个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看法。提问一个人的行为与另外一个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2)差异性提问。涉及压缩症状,扩展无症状的时间、场合或人事的情景性问题,使当事人受到启示,理解症状性行为的出现是有条件的。
3)前馈提问。未来取向的提问,对病态行为的积极赋义投射到将来,刺激家庭构想对于未来的人、事、行为、关系等的计划,故意诱导这些计划成为将会“自我应验的预言”。
4)假设提问。基于对家庭背景的了解,心理咨询师从多个角度提出,有时是出乎意料的关于家庭的疑问。这些假设须在治疗会谈中不断验证、修订,并逐步接近现实。
5)积极赋义和改释。对目前的症状、系统从积极的方面重新进行描述,以一种新的看问题的观点,理解到情景是相对的,一种现象的意义也是相对的,依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可以改变。
6)去除诊断标签。将咨客从病态标签的压抑下解放出来,解除患者角色。
(2)系统家庭治疗的非言语性干预技术
1)家庭作业。为来访的家庭布置治疗性家庭作业。这些作业一般都是针对访谈时采取的干预措施,为巩固其效果,促进家庭内关系的改进而设计的。留给家庭较长的间歇期,使其有较充裕的时间发生变化。布置这些扰动作用强大的作业需要有良好的治疗关系作为基础,否则很容易引起阻抗、治疗关系中断。常用的有:悖论(反常)干预与症状处方,单、双日作业,记秘密红账,角色互换练习,厌恶刺激。
2)家庭塑像与家庭“星座”。按照某一家庭成员对自己家庭典型关系模式的看法,在访谈现场将每一位家庭成员按其个人的典型看法,摆成一组“家庭雕像”,使家庭结
构可视化。然后,心理咨询师引导讨论、引入自己的评论,也可按照假设的治疗目标,对“家庭塑像”加以合理调整。
(3)注意事项
1)心理咨询师须同时处理多重的人际关系,保持中立位置或与家庭成员多边结盟。
2)干预对象和靶问题不一定就是作为患者的家庭成员的症状,因此,首次访谈时加以澄清,并合理使用关系技术中的“结构”和“引导”。
3)部分干预技术有强大的激化作用,应在治疗关系良好的基础上使用,否则易于激起阻抗,甚至导致治疗关系中断。
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Morita Therapy)是日本森田正马(1874-1938)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一种基于东方文化背景的心理治疗方法。森田生前称之为对神经症的特殊疗法。后其弟子以其姓“森田”命名,并进一步完善、发展而成今日的森田疗法。其本质是通过亲自体验和理解,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治疗要点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所以又称“顺其自然疗法”“不问疗法”。
1.基本理论
采取的行动,即:“与其想,不如做。”
此外,还需认识并接受的是,人对生的欲望和对死亡的恐惧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心理状态,不必为出现对死亡的恐怖而恐惧不安,以致拼命排除这些令人恐惧的念头,即“不安常在”。如,人伫高处,恐被摔下去,此乃常情,神经质者却认为这是异常现象而与之对抗,越对抗,越感到要被摔下来。要改变这种症状,只有从思想上放弃对对立观念的抗拒,接受“不安常在”“唯事实为真实”的观点。
3)认清症状形成和发展规律,接受症状。森田认为神经质者本无任何心身异常,只因其疑病素质,将某种正常的感觉视为异常,并将注意固着在这些感觉上,造成感觉增敏,结果感觉与注意彼此促进,相互加强,不断恶化,这种精神交互作用,是症状形成并使之继续的主要原因。
认清这一点并接受症状,就不会再强化对症状的主观感觉;同时,接受这种症状的感觉,逐渐注意也就不再固着在症状上,进而“忘却”症状的存在,以此来打破精神交互作用而减轻或消除症状。
例如,社交焦虑障碍者,见人则觉脸红、气促、发抖,越怕就越注意自己的表现,越注意就越紧张,越紧张脸越红,虽然反复自我告诫“不要脸红”。这样恐惧症状就固着、发展了。相反,接受脸红、气促、发抖的状态,带着“红就红、抖就抖”的态度与人交往,会使自己不再注意这些感受,从而使脸红、气促、发抖的反应慢慢消退,即“不安心即安心”“烦恼即解脱”。
4)认清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接受事物的客观规律。按照森田疗法的观点,疑病素质是神经质症状形成的基础,精神交互作用是症状形成的原因,而其根源在于个体不能够“顺应自然”而产生的思想矛盾。主观上的“应该如此”,客观上却“事实如此”二者之间的矛盾形成思想矛盾。出现思想矛盾的人精神十分痛苦,又企图消除痛苦,最终疲惫不堪,犹如抽刀断水,想一浪平静一浪,反出现更多的波浪。如何破除思想矛盾呢?森田指出:“一言以蔽之,应该放弃徒劳的人为拙策,服从自然。想依靠人为的办法,任意支配自己的情感,就如同要使鸡毛上天、河水逆流一样,不仅不能如愿,反而徒增烦恼。”何谓自然,冬寒夏暑乃自然,想冬不寒、夏不热,悖其道而行之,就是人为的拙策。按照自然规律,服从之,忍受之,就是顺应自然。因此,顺应自然,就是认清任何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活动规律,包括每个人的感觉、情感、精神活动以及神经质症状的形成与改变都有一定的规律,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即“事实为真”。
(2)“为所当为”的原则。森田疗法把与人相关的事物分为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两大类。通过个体的主观意志可以调控和改变的事物称为可控制的事物;相反,个人主观意志不能决定者称为不可控制的事物。森田疗法要求神经质者接受顺应自然的观点,不去控制那些不可控制之事,如人的情感;但还要注意为所当为,即控制那些可以控制之事,例如人的行动。所以,为所当为就是在顺应自然的观念指导下的行动。如高良武久所述:“顺应自然的态度并不是说对自己的一切活动都放任自流、无所作为,而是要一方面对自己的症状和不良情绪听之任之;另一方面要靠自己本来固有的上进心,努力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1)忍受痛苦,为所当为。神经质者本来具有强烈的生的欲望,但为死的恐怖所束缚,原有的精神能量均投入到对症状的关注上,从而影响了其正常社会功能的发挥。社会功能越差,注意就越固着在症状上,越把症状当做必须排除的异物看待,进而加重其症状。
要改变症状,一方面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接受症状;另一方面要随着本来固有的生的欲望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即虽然症状存在,并且痛苦,也要接纳忍受,采取行动,做当做之事。这样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动上,有助于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所谓做当做之事,就是按照生的欲望所表现出的上进心,认为自己应该做的那些事情。这样就会把一直指向内心的精神能量引向外部世界;同时,因为注意不再固着在症状上而使症状得到改善,也不必等症状消失,而是带着症状行动,虽然痛苦,但行动本身会增强信心,原来自己并非一事无成。
例如,特殊场合恐怖的不敢坐车者,想到坐车都害怕,因此回避——“我会紧张,我会受不了的”。森田疗法要求忍受痛苦,为所当为。害怕没关系,但该坐还得坐。带着恐惧行动,注意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注意自己是否紧张了。坚持以往,恐惧就会逐渐减轻。
2)面对现实,陶冶性情。人的行动会影响其性格,一定的性格又会指导人做出一定的事情。行动会造就我们的性格,神经质性格是可以通过行动得以陶冶的。重要的是要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不逃避现实。
实际行动是提高对现实生活适应能力的最直接的催化剂。所以,要求神经质者无论怎样痛苦也要忍受痛苦投入到实际生活中去。如恐惧坐车,只有坚持坐车,在实际过程 中采用顺应自然的态度,才能使恐惧感减弱。
许多神经质者固执地认为,只有先除掉症状,才能做好要做之事。“等我不害怕,敢坐车了再坐车”,为此他们其实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为不做事情或少做事情,减少了实际生活的机会,并且使精神能量更集中指向内部,只关注自己的症状,使疑病素质进一步发展。
为所当为有助于症状的改善。重要的一点是,将注意由主观世界引向客观,精神能量移向外部世界,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使内向型性格产生某种改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