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房地产与小区规划的浅谈(一)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8-10-09

  一、居住区的发展和房地产
  1.1.我国居住区的发展
  居住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居住区是一定规模的住宅及相关建筑的组合,是一种现代的人居环境,居住是现代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居住用地占据40%--50%的城市建设用地,居住区包括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居住用地包含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地。
  我国的居住区是从解放后发展起来的,解放初期居住区的居住建筑主要是多层建筑,有的为成片的居住小、工人新庄,有的用地拥挤,住宅标准极低,设备简陋,多为小户型,小厅小卧室或居室兼卧室、居室兼厨房。小区规模较小,同时小区基本的设施不健全,小区环境简单。80年代后小区居住标准逐渐提高,通过规划的改进,小区有了一定的环境,同时小区的规模较以前也有了一定的增加,小区的道路出现了明显的分级。在户型设计上有所改进,对家电的使用纳入了设计的考虑中。90年代居住区的规模进一步变大,同时在规划的布局上开始考虑环境与居住的关系,注重了一些必要的公共设施,户型面积和厅室面积有所改变,功能清晰,出现了单独的客、餐厅,卧室有了主次之分,同时有些地方出现了双卫生间,在住宅布置上注意了日照、消防等因素。经济发达的地方空调进入了家庭。房地产行业刚刚兴起,使居住有了不同规模的公寓和度假村等类别。大城市中高层增多,物业逐渐进入社会。
  我国居住区早期在规划设计上往往没有统一的规划,布局不合理,同时一些配套设施也十分不齐全,单体设计也是千篇一律,功能过于单一。多层均为砖混结构,60年代的邢台地震、70年代的地震将居住的抗震与安全问题提到了日程上来,各城市按当地的地震烈度设计,80年代工程质量显著提高,推广了新材料、新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国内出现了第一批居住小区的建设试点,以提高全国的住宅建设水平。规划和设计进行了统一。
  90年代提出了小康住宅计划,厨房卫生设备迅速提升,家庭装修与环境设计成了90年代后的时尚。优良的人居环境在新一代的居住区出现,部分小区的规划设计采用方案竞赛的方法,进行了多方案比较,有的小区规模达到了10公顷左右。一些小区进行专向的调查研究,及时的发现了小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居民的多方面需要,包含生理、生活的需求,如居民对日照、通风、防噪音、卫生、安全的需要:居民购物、交通、交往青少年就读的要求等。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根据各城市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小区所处环境、各地风俗、历史文脉、城市发展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
  过去许多小区虽对规划、建筑、绿化环境作了统筹考虑,但往往并没有按设计设施,单体设计与环境脱节,有的作了植物培植,缺乏整体环境,景观的完整性差。90年代后期在规划设计的同时考虑了建筑的平、立面、色彩和风格,并对整体环境空间、绿化、小品、主要景观进行了同步设计,统一规划,保证了居住区建设的统一性。使小区环境得到了可靠的保证。
  2000年以后的居住区建设在各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规划更加灵活,环境的质量不断提高,生态的概念被提了出来,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思路,可持续发展的小区建设观念形成了共识。
  1.2.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现状
  在中国80年代的以前均是计划经济(产品经济)。住房政策及房源动置均是由国家,单位统一调配,也就是房子不是商品而是福利品,通常是由单位无偿分配给个人—福利分房,一种待遇。80年代中后期房地产才逐渐踏入中国市场。1988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为房地产成为完全的商品解除了法律限制。在此期间国家对住房制度进行了多次探索,为建立房地产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93年是中国第一轮房地产热。主要体现在沿海市场。如:福建、海南、广州等地。主要原因是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要求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特别是走市场化道路。房地产作为“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重点行业得到不断扶持,这个时期的房地产市场不成熟。
  97年中国宣布宏观经济调控基本实现,经济软着陆。
  98年经济呈现出软起动,政府的口号高增长、低膨胀,房地产市场又呈现出复苏动态。又逢世纪交际。城市拉大框架和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都给房地产业的展提供了必然的趋势。
  2000年以后,房地产的兴盛时期到来了——这是房地产业界对产业前景的共同认识,房地产逐渐走出了忽冷忽热、波动不定的状况,逐渐向按需定价、供需相对平衡的市场体系发展:人们对房地产的认识更加深刻,房地产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房地产市场结构趋于合理和成熟。同时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有广泛的带动性,直接带动了建筑、设计、建材、等行业的蓬勃发展,同时间接的促进了装修、家电、家具等市场,大大拉动了国民经济。几年来,我国城镇住宅投资、全社会住宅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以往呈现出超常规的规模和增长速度。这两年住宅的供给增长明显快于需求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