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全景观察

来源:天利高考信息网发布时间:2017-03-05


高考历来受到教育界以及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而高考面纱甫一揭开,人们最关心的就是作文题。如果说2005年全国各地的作文命题渐显个性,那么2006年已表现为个性的激情张扬。综观17道试题,不难看出高考命题的新思维、新特点和新趋势。
 
一、从命题形式看,进一步打破了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所有试题中,话题作文7道(分别是:福建卷———“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等三选一、浙江卷———“生有所息/生无所息”、重庆卷大作文———“走与停”、江西卷———“雨燕减肥”、广东卷———“雕琢心中的天使”、安徽卷———“读”、四川卷———“问”),命题作文6道(分别是: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北京卷———“北京的符号”、天津卷———“愿景”、辽宁卷———“肩膀”、江苏卷———“人与路”、湖南卷———“谈意气”),材料作文 3道(全国卷一、卷二以及山东卷),题意作文 1道(湖北卷;所谓“题意作文”,即提供一则材料并略作提示,要求考生根据对材料的獉獉獉獉“感悟”“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作文)。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全国卷在连续三年、持续考查8道关系型话题后,今年“旧貌换新颜”。
 
二、从思想内容的指向看,突出了四个方面
一是继续强调学生作文要贴近自己、贴近生活。比如上海卷的考题,意图在于引导考生在真情中感悟生活,反映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提倡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成员之间的融合;题目中一个“我”字,充满了感性色彩。
二是强调考生对主体感情的体验、对客体的感知判断能力。比如江苏卷的“人与路”、重庆卷的“走与停”等,命题思想指向本我与生活,体现出对人生百态的关注,加强了对考生人文修养的检测力度,一般考生临场作文时应该会有“条条道路通罗马”的良好感觉。
三是重视对创造性思维的考查,强调论理中的一种思辨能力。比如全国卷一的试题,引导考生用创新视角看待学老鹰抓羊的那只“乌鸦”;福建卷的三个话题,出现的总背景是“创新思维课上”;浙江卷提供了三个备选话题(“生有所息”“生无所息”及“‘生有所息’与‘生无所息’”),供自由选择———这些都充分体现出高考命题的开放视野与人文关怀。
四是注重引导考生从社会现象中体察人生,并在思考过程中澄清自己的灵魂。比如全国卷二关于“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材料作文,针对当前存在的阅读危机设题,内涵上富于深意;而广东卷的“雕琢心中的天使”,重在引导考生发掘人性之美,题目本身可以说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符合时代精神。
 
三、从文体选择看,相对前些年的“文体不限”,已适当增加了限制性
比如山东卷、上海卷、北京卷、辽宁卷、江苏卷、浙江卷、重庆卷、广东卷等,都规定不能写成诗歌;湖南卷则限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四、从题目材料的来源看,呈现两个特点
特点之一,是拓宽了情景材料的来源:有的是调查结果(比如全国卷二),有的是寓言故事(比如全国卷一),有的是名言警句(比如江苏卷),有的是新诗(比如山东卷),还有些是现实生活的镜头(比如重庆卷、北京卷)……所选材料形式广泛,表面看来是信息来源问题,其实反映出高考命题走进现实的思想和贴近考生实际的方向。
特点之二,是多道试题与中学课本有关联。比如浙江卷的话题,脱胎于高中第五册课文《人是什么》;福建卷备选话题之一的“戈多今天已经来了”,其中戈多是高中第五册《等待戈多(节选)》的主人公。
 
五、少数题目存在缺陷
比如安徽卷要求以“读”为话题作文、四川卷要求以“问”为话题作文,或宽泛无边,或了无新意,这就使考生套题写作有了可乘之机。这样的试题,不符合“猜不着”的命题原则,不是今后高考作文发展的方向。
综上所述,高考作文命题已进入一个“一元(话题作文)为主,多元(各种命题形式)并存”的阶段。在2007年的备考中,话题作文等四种形式的训练要兼顾,对它们的写作要领都应了然于胸(特别是那些已连年考查话题作文的省份———如广东、江西、浙江的考生,一定要多练练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及题意作文)。此外,从命题导向看,高中作文教学,还是要在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健康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这条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