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邓小平理论概论考试大纲

来源:招考信息网发布时间:2017-01-04
课程代码:0002
导论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考核要求

(一)时代和时代主题
1、识记: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2、领会:(1)两个时代的不同特点;(2)时代主题的转换;(3)世界新技术革命的社会经济后果。
3、应用:(1)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特色;(2)在未来世纪随着时代变化发展邓小平理论。

(二)苏联模式
1、识记:(1)苏联模式的特点;(2)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局限。
2、领会: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衰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的内在关系。

(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和成熟
1、识记:(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建设有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3)"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4)"邓小平理论";(5)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列入党章和宪法。
2、领会:(1)农村改革和对外开主物伟大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的两大推动力;(2)全面改革的两大理论基石和邓小平理论形成轮廓;(3)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
3、应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与邓小平理论诞生的关系。

(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起与邓小平理论
1、识记:(1)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2)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领会:(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2)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3)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4)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应用:学习邓小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五)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1、识记:(1)中共十三大从12个方面对邓小平理论的概括;(2)中共十四大从9个方面对邓小平理论的概括。
2、领会:邓小平理论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体态。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考核要求

(一)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1、识记:(1)实事求是的含义;(2)解放思想的含义;(3)两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听"宣言书"。
2、领会:(1)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和重新确立;(2)邓小平批判"两个凡是"和领导真理标准讨论中阐述的主要观点;(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3、应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二)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1、识记:(1)生产力标准的含义;(2)"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含义。
2、领会:(1)"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深化;(2)"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3)"三个有利于"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4)"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在联系性。
3、应用:破除姓"社"姓"资"抽象争论的干扰,加快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1、识记:(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2)"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内涵。
2、领会:(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2)邓小平对苏联模式的批判和反思;(3)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深层次的矛盾;(4)中国走向市场经济道路的特点。
3、应用:(1)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2)中国的现代化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第二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考核要求

(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1、识记:邓小平反复强调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内涵。
2、领会:(1)"搞清楚"这两个基本理论问题的重要性;(2)为什么我们长期没有搞清楚这两个问题。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
1、识记:社会主义本质的含义。
2、领会:(1)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提出;(2)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3)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3、应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三)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
1、识记:(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目标;(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目标。
2、领会:(1)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3、应用:生产力目标与价值目标的关系。

(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识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2、领会:(1)马克思主主最注重发展生产力;(2)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生产力的不同方式和不同目的;(3)发展生产力与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4)始终扭住发展力这个根本环节放松。
3、应用:(1)社会主义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2)坚持发展生产力不动摇。

(五)发展才是硬道理
1、识记:发展才是硬道理所包含的内容。
2、领会:(1)处理和解决国际国内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2)只有发展起来了,人民才能真正拥护社会主义;(3)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3、应用:(1)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2)中国只有发展起来了,才能有效维护国家主权。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考核要求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识记:(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
2、领会:(1)基本国情与初级阶段;(2)我国对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的曲折过程;(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3、应用:(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2)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识记:(1)基本路线或总路线的含义;(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简明概括。
2、领会;(1)我们党的历史上五次提出的基本路线;(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3、应用:(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2)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
1、识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2、领会:(1)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的关系;(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要性。

(四)四项基本原则
1、识记:(1)"两个基本点"的含义;(2)四项基本原则的含义。
2、领会:(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2)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3、应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统一。

(五)改革开放
1、识记:(1)改革的目的;(2)改革的范围。
2、领会:(1)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与改革的关系;(2)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3)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4)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应用: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六)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识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涵。
2、领会:(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意义。
3、应用:基本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第四章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考核要求

(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识记:(1)"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的主要内容;(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
2、领会:(1)我国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2)我国发展战略体现的实事求是原则。
3、应用:(1)我国的发展战略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2)我国的发展战略是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3)我国的发展战略既坚持实事求是,又具有雄心状志。

(二)战略重点和优化产业结构
1、识记:(1)合理的产业结构的含义;(2)我国的战略重点;(3)当前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
2、领会:(1)优化产业结构的意义;(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3)我国加快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4)当前发展农业,全面振兴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5)乡镇企业的重要作用;(6)发展支柱产业的重要意义;(7)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必要性;(8)我国发展第三产业的潜力和重要意义。
3、应用:(1)农业是根本的重要含义;(2)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原因。

(三)地区经济及其发展
1、识记:(1)地区经济结构的含义;(2)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原因。
2、领会:(1)优化地区经济结构的重要意义;(2)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应遵循的原则;(3)我国发展地区经验教训;(4)加快中西部地区确发展的主要措施。
3、应用: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

(四)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
1、识记:经济规律的含义。
2、领会:(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2)统筹兼顾的必要性;(3)鼓实劲,不鼓虚劲的实践意义。
3、应用:邓小平关于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主要思想。

(五)"台阶式"的发展思想
1、领会:(1)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2)抓住机遇的重要性;(3)适宜的发展速度的含义。
2、应用:分析邓小平关于"台阶式"的发展思想。

(六)速度、比例、效益的关系
1、识记:(1)相对平衡的含义;(2)经济效益的含义。
2、领会:(1)比例协调的意义;(2)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
3、应用:正确处理速度、比例、效益的关系。

(七)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
1、识记:(1)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含义;(2)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含义;(3)实现战略目标必须完成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2、领会:(1)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2)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措施。
3、应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必要性。

(八)科教兴国战略
1、识记:(1)知识经济的含义;(2)科教兴国的含义;(3)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教育的战略方针。
2、领会:(1)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2)科学技术对现代经济发展的作用;(3)当前加速科技进步的主要措施;(4)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必要性。
3、应用:(1)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内涵和重要意义;(2)实施科教兴国的深远意义和主要措施。

(九)可持续发展战略
1、识记:(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2)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
2、领会:(1)可持续发展提出的缘由;(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3、应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远意义。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考核要求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1、识记:(1)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内涵;(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2、领会:(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必然性;(3)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关系。
3、应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识记:(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2)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两个根本原则;(3)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2、领会: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必要性。
3、应用:正确认识改革以来我国所有制经构的变化。

(三)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1、领会:(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客观必然性;(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意义。
2、应用:如何理解评价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否优越的标准。

(四)公有制济的含义及其实现形式
1、识记:(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2)国有经济的含义;(3)集体经济的含义;(4)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5)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含义;(6)生产资料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含义。
2、领会:(1)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及其体现;(2)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和作用;(3)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4)发展股份制经济的作用;(5)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的作用。
3、应用:(1)分析股份制的性质;(2)分析股份合作制的性质;(3)股份制与国有企业的改革。

(五)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改革
1、识记:(1)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2)"抓大放小"的含义;(3)"三改一加强"的内容。
2、领会:(1)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2)国有企业从放权让利到制度创新的改革历程。(3)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4)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5)国有企业的科学管理;(6)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机制和技术创新机制。
3、应用:(1)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

(六)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识记:(1)家庭承包经营;(2)双层经营体制。
2、领会:(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及其意义;(2)两个飞跃。
3、应用: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政策。

(七)社会主义初级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1、识记:(1)个体经济的性质、地位;(2)私营经济的性质、地位;(3)外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的性质、地位。
2、领会:(1)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作用;(3)外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的作用。
3、应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核要求

(一)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1、识记:(1)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种类;(2)计划机制的含义和特点;(3)市场机制的含义和特点;(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领会:(1)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2)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和弊端;(3)计划与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和社会制度的关系;(4)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3、应用:(1)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2)中国选择市场经济的必然性;(3)计划与市场的结合。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识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领会:(1)市场经济的共性;(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3、应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
1、识记:(1)企业;(2)企业制度;(3)个人业主制企业;(4)合伙制企业;(5)公司制企业;(6)有限责任公司;(7)股份有限公司。
2、领会:(1)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特征;(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功能。
3、应用:(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2)现代企业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

(四)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识记:(1)市场;(2)社会主义市场体系;(3)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构成;(4)是介机构。
2、领会:(1)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征;(2)我国价格改革的目标。
3、应用:(1)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作用;(2)培育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五)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
1、识记:(1)宏观调控;(2)宏观调控的主体;(3)宏观调控的客体;(4)社会总供给;(5)社会总需求;(6)经济计划;(7)经济手段;(8)经济杠杆;(9)经济政策(10)宏观经济调控的法律手段;(11)宏观调控的必要的行政手段;(12)宏观经济调控方式。
2、领会:(1)市场失灵的表现;(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要求宏观调控;(3)社会总量平衡;(4)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的运用;(5)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的运用;(6)宏观调控的方式;(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3、应用:(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的必要性;(2)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目标;(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4)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方式的转变;(5)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

考核要求

(一)按劳分配原则
1、识记:(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2)按劳分配的内涵;(3)按劳分配的前提;(4)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5)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领会:(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客观必然性;(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主体;(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尺度。
3、应用: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实现特点。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1、识记:(1)按劳分配以外劳动收入的含义;(2)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含义;(3)资产收益的含义;(4)按资本分配得到的利润收入的含义。
2、领会:(1)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2)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3、应用: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
1、领会:(1)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政策的提出及其含义;(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客观必然性;(3)大原则是共同富裕;(4)在社会主义现阶段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两极分化的区别。
2、应用:(1)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2)邓小平提出"先富"与"共富"思想的重要意义。

(四)公平与效率
1、识记:(1)效率的含义;(2)公平的含义。
2、领会:(1)效率优先的内涵;(2)兼顾公平的内涵。
3、应用:(1)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2)防止两极分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五)社会保障制度
1、识记:(1)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2)社会救助的含义;(3)社会保险的含义;(4)社会优抚的含义;(5)社会福利的含义。
2、领会:(1)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的原因;(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3)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3、应用:(1)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目标。

第八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

考核要求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识记:(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2)民主是目的,又是手段。
2、领会:(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治主张和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和支持。
3、应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

(二)人民民主专政
1、识记:无产阶级专政的含义。
2、领会:(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2)科学粉析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
3、应用: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识记:(1)我国的国体和政体;(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
2、领会:(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2)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的表现;(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原则;(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组织形式;(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3、应用: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不动摇。

(四)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识记:(1)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含义;(2)八字方针;(3)十六字方针。
2、领会:(1)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的原因;(2)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的相互关系;(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3、应用:比较说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点。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识记:(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2)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
2、领会:(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3、应用:联系实际说明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实意义。

(六)政治体制改革
1、识记:(1)政治体制的含义;(2)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和近期的具体目标;(3)政治体制与根本政治制度的关系。
2、领会:(1)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2)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3)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的必要性;(4)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的意义。
3、应用:(1)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说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体制改革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2)积级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原则。

(七)依法治国
1、识记:依法治国的含义。
2、领会:(1)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2)依法治国同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的关系;(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4)健全社会主义法律的主要内容;(5)加强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3、应用: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

第九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考核要求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识记:(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含义;(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作用。
2、领会:(1)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异同;(2)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必要性;(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长期性和紧迫性。
3、应用:(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很需要保证;(2)两个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
1、识记:(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的表述;(2)"四有"公民的内涵;(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2、领会:(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的意义;(2)加强马克思主义对精神文明建设指导的必要性;(3)培育"四有"公民的重要意义。
3、应用:联系实际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两方面内容的相互关系。

(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识记:(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2)理想的含义;(3)理想的层次性;(4)道德的含义;(5)道德的层次性;(6)爱国主义的内涵;(7)为人民服务的内涵;(8)集体主义内涵。
2、领会:(1)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3)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4)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5)弘扬爱国主义与反对狭隘民族主义的关系;(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7)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主要内容。
3、应用:(1)为人民服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2)集体主义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四)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识记:(1)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问题;(2)"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2、领会:(1)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2)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3)文化的繁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五)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1、识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方针的表述。
2、领会:(1)精神文明要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就是要"以立为本";(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
3、应用: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方针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具体指导意义。

第十章 我国的外交战略与对外开放

考核要求

(一)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
1、识记: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
2、领会:(1)对世界大战爆发可能性的判断及其意义;(2)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必要性;(3)世界格局变化的趋势。
3、应用:(1)国际环境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2)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相互关系;(3)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论断的依据和重要意义。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识记:(1)独立自主的含义;(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2、领会:(1)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必要性;(2)独立自主与不结盟的关系;(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意义;(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3、应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准则及其意义。

(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1、领会:(1)加强国际经济联系的必然性;(2)开放的世界与我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2、应用: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的深刻含义。

(四)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识记:对外开放的含义。
2、领会:(1)闭关自守政策给我国带来的后果;(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3、应用:(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深刻含义;(2)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的含义。

(五)吸收和借鉴外国的文明成果
1、领会:(1)一切文明成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2)吸收外国文明成果方面的中外历史经验教训。
2、应用:(1)吸收和借鉴外国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2)优秀文明成果与阶级性的关系。

(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统一
1、识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含义。
2、领会:(1)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必要性;(2)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相互关系。

(七)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1、领会:(1)对外开放可能带来的消极因素;(2)对外开放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依据;(3)对外开放与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的关系。
2、应用:(1)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深刻含义;(2)防止和克服对外开放可能带来的消极因素的主要措施。

(八)经济特区
1、识记:(1)经济特区的含义;(2)经济特区的主要形式;(3)我国经济特区的建立过程。
2、领会:(1)经济特区的性质;(2)经济特区的"特"的含义;(3)兴办经济特区的意义。

(九)对外开放格局
1、识记:(1)全方位的含义;(2)多层次的含义;(3)宽领域的含义。
2、领会: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十)对外经济关系
1、识记:(1)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2)对外贸易的含义;(3)引进先进技术的含义;(4)引进外资的含义;(5)对外承包工程的含义;(6)对外劳务合作的含义。
2、领会:(1)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作用;(2)引进先进技术的必要性和正确措施;(3)引进外资的作用和应当注意的问题;(4)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的意义;(5)发展国际旅游业的意义。
3、应用:(1)当前发展对外贸易应采取的主要所向措施;(2)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必要性和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第十一章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考核要求

(一)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
1、识记:(1)香港问题的由来;(2)澳门问题的由来;(3)台湾问题的由来。
2、领会:(1)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的区别;(2)新中国政府关于解决港、澳、台问题的基本立场;(3)毛泽东和周恩来关于和平解放台湾的思路。

(二)"一国两制"
1、识记:(1)"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但首先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2)"一国两制"概念的最早提出;(3)"一国两制"的含义;(4)和平共处;(5)"搁置主权,共同开发"。
2、领会:(1)"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2)以"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

(三)祖国统一
1、识记:(1)"叶必条";(2)"邓六条";(3)"江八条";(4)"汪辜会谈"。
2、领会:(1)台湾的前途和命运系于统一;(2)"一国两制"是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3)"江八条"的重要意义。
3、应用:坚决反对"一中一台"和"台湾独立",反对西方反华势力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奋斗。

(四)基本法
1、识记:香港基本法和澳门基本法的起草和通过。
2、领会:邓小平对香港基本法的评价。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考核要求

(一)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识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
2、领会:(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经过长期历史实践考验形成的;(2)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3)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4)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的关系
1、识记:党的领导的内涵。
2、领会:(1)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2)改善党的领导与改革政治体制的关系。
3、应用:说明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反对腐败
1、识记:腐败的本质。
2、领会:(1)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的原因;(2)腐败现象的危害性;(3)如何加大反对腐败的力度。
3、应用: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四)党的建设是新的伟大工程
1、识记:(1)现阶段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三个方面的考验;(2)加强思想建设的意义和主要内容;(3)党的三大作风。
2、领会:(1)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加强思想建设的意义和主要内容;(3)加强组织建设的意义和主要内容;(4)加强作风建设的意义和主要内容;(5)"三讲"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3、应用:从严治党的重要意义。

(五)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识记:我国的领导阶级。
2、领会:(1)人民群众是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2)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3)广大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4)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是科教兴国的主力军;(5)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六)加强各族人民大团结
1、识记:(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3)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领会:(1)加强各族人民团结的重要意义;(2)民族平等及其意义;(3)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

(七)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1、识记:(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2)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2、领会:(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及其相互关系;(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4)加强、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5)人民政协的重要作用;(6)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