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考试内容的主要变化是:在强调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合理设置必考内容与选考内容,满足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契合课程标准的修订方向。”10月15日,教育部正式公布新修订的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在谈及考试大纲有哪些修订时说。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修订和颁布年度考试大纲是一项例行工作,教育部有关部门每年都邀请专家,依据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国家课程标准调整以及考生实际水平变化,对考试大纲进行修订。据该中心负责人透露,与过去10年的考试大纲修订不同,本次大纲修订幅度较大,比如对一些学科的必考和选考内容进行了针对性修改和设置,删除了部分选考内容,以减少重复考查。
新大纲将优化考试内容,着力提高质量。科学设计考试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同时,做好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衔接,在高考考核目标中适当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体现素养导向。”该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大纲的修订工作是在广泛调研、听取包括高考命题专家、课程标准修订专家、教育测量专家、中学教学研究人员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意见基础上形成的。
减少繁难 体现立德树人导向
大纲修订最核心的原则是什么?
清华大学教授、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高等教育学科评审组组长谢维和一言以蔽之:“立德树人。”在他看来,这是2017高考考试大纲反复出现并不断强化的非常核心的理念,正是因为大纲将“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作为高考的核心立场与基本功能,所以设计和制定了现有的高考评价体系,在考试大纲中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育人导向。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汉语中增加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等等。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高考所承载的“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更重要的是,这种立德树人的导向也渗透和体现在相关学科的考试要求中。
与此同时,大纲调整和修订的地方都是内容优化之处,更有利于保持知识的连贯性。语文科是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设为必考内容;物理科是将以往的部分选考内容列为必考,数学、历史、地理、化学等科删除了部分选考内容,以减少重复考查。
以物理为例,修订后的物理考试大纲将动量、近代物理等内容纳入必考,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有利于学生进入高校后的继续学习,满足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动量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几乎所有经典力学教材乃至牛顿的整个经典力学体系,都是以动量作为最基础的物理概念建立起来的。对动量的学习,不仅有利于理解力学现象、掌握力学规律,而且有利于深入理解其他内容。”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张国辉说。
以数学为例,修订后的数学考试大纲删除了选考模块“几何证明选讲”的内容,体现了削枝强干,减少重复考查,强化学科体系的导向。在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刘和平看来,删除“几何证明选讲”模块,并不意味削弱了对推理论证能力的考查,反而体现了对数学教育更深层次的认识。
回应课改 关注能力素养
2017年,国家要全面推进考试招生制度各项改革,考试大纲作为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进行适当的修订调整。而修订后的大纲对课改的热点话题给予了积极呼应。
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的话说,此次大纲修订,着力于澄清“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层次与关系,探索能力目标设计的学科化,对语文教学有着特别值得思考的意义。
在余党绪看来,本次大纲修订所涉及的内容,都是目前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或热点。比如,改善学生的阅读素养,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注重高阶思维的培养,突出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内容的修订,既是对一线教学教研的回应、总结与肯定,也是语文教学改革走向深入和具体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从具体内容看,将“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由以前的选考其一改为二者必考,多元化阅读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为学生未来的个性化发展奠定宽厚扎实的基础。
清华附中校长、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王殿军也认为,本次数学考试大纲修订首先明确提出了从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数学科学与人文价值三个方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体现了知识与能力并重、科学与人文兼顾的精神,特别是明确提出了在数学考试中增加数学文化的要求,有利于引导中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思想性、文化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实现全面提升和培养学生综合的数学素养。
“应试”纠偏 发挥“指挥棒”导向
众所周知,高考是指挥棒,深度影响教育教学改革的走向。
在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看来,此次修订考试大纲,从考核目标到考试内容,以及规范格式体例,甚至对阅卷都做了清晰的描述,是对高考改革一次系统的思考与回应,
陈志文特别提到,此次大纲修订,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地方:第一,在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下,高考将更好地为高校人才选拔服务,同时发挥对基础教育教学的重要导向作用。第二,新的大纲配合高考改革,对我国高考的评价体系进行了一次系统的顶层设计。
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修订专家组召集人温儒敏深有同感,他认为,2017年的语文考试大纲做了一些调整,这些调整是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将有利于提升高考语文试卷命制的质量,更好地满足高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同时也有积极的导向性,将发挥高考“指挥棒”正面的“指挥”作用,有针对性地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某些问题。温儒敏特别列举了现代文阅读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由以前的选考其一改为二者必考的例子。“以前,要求考生二选一。由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更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累,很难‘速成’。因此,历年高考选‘文学类文本’的考生很少,许多学校也都不重视‘文学类文本’的教学,甚至基本放弃了这方面的学习。而从人才培养的语文综合素质要求看,不仅要有语言运用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信息筛选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也要有审美鉴赏能力。所以,文学审美教育是语文不可或缺的内容。这次大纲修订把两类文本的二选一形式,改为必考形式,意义重大。这不仅能对考生素质做更全面的考查,也将对一线教学存在的轻视文学审美教育的倾向起到纠偏作用。”
读书太少始终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病,如果高考能适当增加考阅读速度和阅读量,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和比较好的阅读能力,也有助于语文教学的改进。”温儒敏一再强调。
而针对这次大纲修订会不会加重负担的问题,陈志文表示,这是多虑了。在他看来,一味以降低高考难度来降低负担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像高考这种重要的选拔性考试,如果试题容易了,不仅不利于选拔人才,也会在客观上鼓励更多的人‘刷题’,过度分分计较”。
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但指挥棒并不一定就是阻碍和限制。余党绪认为,高考不仅是“指挥棒”,还要成为教学的“撬棒”。他期待这个大纲能够成为这样的支点,“撬”起广大一线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