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强对测试规则的学习,明确评分标准。
这是普通话测试员理论培训班的第二项学习重点。在实际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中,我们发现,不明确评分规则,也是在测试员(尤其是新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不少测试员常常忽略了对系统性缺陷或错误的评判;在有些应试者第1题扣分超过了1.2分,第2题扣分超过了2.2分的情况下,如果总分超过了92分,不少测试员仍将其水平等级列入一级乙等(按照《江西省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修订试行)》要求,第1题扣分超过了1.2分,第2题扣分超过了2.2分不能进入一级乙等);在朗读环节,不少测试员对朗读要领不清楚,对音变理论不熟悉,致使所评出的分数出入很大;更有甚者则出现在说话环节,居然有的测试员在听应试者说了三分钟后,定不出相应的档次。有些虽然确定了档次,但他们却无法解释出个所以然,只是说“凭感觉”、“凭经验”,“因为这种测试本来就是主观性的测试”等等。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认为,必须督促测试员加强对测试规则的学习,明确评分标准,严格按规则操作,杜绝主观盲目性,力争把测试工作建立在客观、准确、公正、负责的基础上。
(二)加强对测试员辨音能力的培训。
应该说,语音表达能力与辨音能力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有时,二者却绝对不能划等号。
一名合格的测试员不仅应该具备标准的普通话语音表达能力,而且应该具备很强的辨音能力,能够迅速对听到的语音做出准确的判断,敏锐地发现语音问题所在,明确区分语音缺陷与错误,并马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做不到这些,即便是普通话水平很高的人,也不能从事测试员工作。我省对省级测试员的培训工作今年才刚刚起步,由于经验不足,在对测试员辨音能力的培训上,时间安排不是很充足,所以非常有必要在定期的理论培训班上,把这一环节列入学习重点之一。诚如前文所提,不少测试员在测试过程中,不能给应试者定出相应的水平等级,笔者认为,除了语音理论肤浅,评分规则不明确这两个原因外,缺乏基本的辨音能力未尝不是一个令人警觉、亟需重视的问题。
三、测试操作环节的管理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件新生事物,从它产生伊始就伴随着如何测试,如何操作的问题。就测试操作环节的管理有:测试员、工作人员、应试人员、巡视人员操作环节的管理等。在这里笔者谈谈测试员的操作环节。一个测试员不仅要具备较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较强的业务理论水平,还要熟练掌握测试过程中每一个操作环节,才能保证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测试小组的配置。
我省目前有40个国家级测试员、118个省级测试员,他们大多来自教育和广电系统,均属兼职测试员。每次测试,我们在各单位抽调人员组成临时测试小组。这些测试员来自不同的单位,就是同一个单位也是工作种类不同。比如,同是中文系教师,但不一定都是语音教师;即使都是语音教师,他们各自的学历、职称也有不同。此外,还有一个测试员资格获取时间长短不一的问题。因此,在测试前,要根据现有测试员的不同级别(国家级、省级)、不同单位、不同工种、参加测试工作时间长短等,对测试小组3个测试员进行合理的配置,这是测试操作管理的第一个环节。
(二)要求测试员统一评分标准,做到公正公平。
为了使普通话测试工作规范化,我们在总结第一期普通话水平等级和测试员培训班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江西省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试行)》、《江西省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表》,发至各测试站,要求除正常组织学习外,每次测试前,均要求组织测试员用10—30分钟学习评分细则,每一个测评组,对前3名应试者进行试评,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统一了评分标准,才能对应试人员做到公平、对测试事业的公正,这是测试工作规范化的真正体现。 在组织学习的同时,还要求测试员要虚心向有经验的同行学习,不仅应具有娴熟的业务技能,还要能坚持测试原则,公正廉洁,不打人情分。
(三)要求测试员尊重测试对象,缩小测试中与应试人员之间的距离。
普通话水平测试不只是单纯的测试过程,而是测试者和应试者双向交流的过程。测试员了解了应试人员的心理状态及其一般变化规律,就能在测试过程中帮助他们克服胆怯和焦虑心理,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来。事实上,测试员的一个默默的点头,一个宽容的微笑,一个信任的眼光,在测试过程中,都会给应试人员带来心理上的抚慰,使他们感到亲切、轻松,从而能更顺利地完成测试。
四、建立定期考核制度
根据《江西省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细则(试行)》的要求,在各设区和有关高等院校语委办的主持下,各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应定期对测试员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工作态度、测试质量、测试工作量、遵纪守法情况等等。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对优秀测试员进行表彰奖励,激发广大测试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普通话测试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