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
【解题思路点拨】紧扣题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两组核心概念,就很容易排除干扰项选D.为了快速解题,本题也可以从易于区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两个概念入手,运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相关知识链接】作为唯物主义现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基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需要而诞生的,又是在实践基础上对旧哲学的全面的清算和批判的继承,它是哲学史上伟大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在:第一,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第二,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以往的一切唯物主义对于物质世界仅仅从客体方面去理解,不能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只是把物质世界当作人们直观的对象,而不是把物质世界当作人们改造的对象,抹杀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相反地,能动性原则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具有了能动性,成为生气勃勃的科学体系。第三,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以往的一切占统治地位的哲学都是剥削阶级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改造世界、解放全人类为目的,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2.【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时间还具有相对性这一特点。
【解题思路点拨】本题比较简单,抓住关键信息句“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就知答案为相对性,而不是别的,故选C.
【相关知识链接】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特性的具体性、可变性。时空的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关于时空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特性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非欧几何学和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特性随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这些都进一步证明时空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以及时空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形而上学时空观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联系,否认时空特性的相对性。相对主义时空观借口时空特性和人们时空观念的可变性、相对性,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客观性,陷入唯心主义。
3.【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具有直接现实的特性。
【解题思路点拨】本题不难,将学员和企业家的话进行对比,重点把握企业家话中的含义就可知道实践高于理论的关键所在就是它具有直接现实性,选项D正确。
【相关知识链接】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含义有二:一是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实践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的一般本质;二是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1)客观现实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2)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种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也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3)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4.【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的功能。
【解题思路点拨】同样,本题抓住关键信息句“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就可以很容易得知答案是A,“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可见,回答问题,不管是材料分析题还是选择题,紧扣关键信息句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知识链接】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1)信息功能。文化传递社会经验,从而维持社会历史的连续性。(2)教化、培育和塑造功能。文化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知识体系、行为方式等规范人的行为,使人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成为社会的人。文化造就每一代人,每一代人又创造和丰富着文化的新的形式,从而推动着人的发展,人是文化的存在物。(3)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文化作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中介推动着社会的前进。人类社会就是在基本需要(初级需要)——文化活动模式——新的高级需要——新的文化活动模式的不断循环中进步和发展的。(4)认识功能。人类的认识过程总是受到文化的制约和规范。文化的认识功能表现为文化扩大人的认识的主体性,使主体由个体提升为“类”;文化提供人的认识背景,它作为各民族既得的思维传统,以一种潜在的惯性力量制约着人的思维过程,形成该民族特定的认识背景;文化还是各民族自我认识、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
5.【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工人劳动时间的划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解题思路点拨】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值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和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自身的价值,这就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故D正确。
【相关知识链接】(1)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再生产出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那部分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则是指工人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所花费的那部分时间。(2)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在其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3)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实质,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的经济规律。
6.【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银行存款利息率和土地价格的计算公式的掌握应用情况。
【解题思路点拨】存款利息率=地租/土地价格=200万元/4000万元=5%;。假如存款利息率不变,在新形势下的土地价格为=地租/存款利息率=300万元/5%=6000万元,B项正确。
【相关知识链接】土地价格:①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土地被私人占有,能够给它的所有者带来地租收入,因而也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买卖,也有价格。②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即为了获取这样一笔收入(地租)所需要投入的资本量。③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从理论上说,主要有两个:一是地租收入的多少(成正比);二是银行利息率的高低(成反比)。所以,土地价格的计算公式是: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资本主义制度下,地租有上涨趋势,利息率有下降趋势,因而土地价格也有上涨趋势。
7.【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目标。
【解题思路点拨】本题属于概念识记性试题,难度不大。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基本目标是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选A.
【相关知识链接】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基本要求是我国目前加速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是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障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目标是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8.【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孙中山思想中“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所属范畴。
【解题思路点拨】此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基本知识点的识记,没有什么技巧。即就是记得不熟也没关系,分析“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含义可知道二者属于经济层面,而不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主主义等范畴,用排除法可以很快得到答案C.
【相关知识链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看,孙中山主张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主观社会主义的学理体系”包容着革命民主主义的合理内核。因为一方面,就其要在当时防止资本主义、“真挚地同情欧洲社会主义”来说,这种“主观的社会主义”把群众的“社会存在”的现实表现,亦即现实社会生活状态所催生的诉求、意愿和“理想”提到了直接政治实践的日程,在思想上和政治上是激进的,亦即革命民主的;另一方面,从中国政治发展面临的社会结构性客观制约来看,这种旨在防止资本主义,企图避免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的理论或思想是反动的,在学理上是《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小生产者(或“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的、反动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根据这种“防止”资本主义的反动理论实行的“平均地权”,亦即实现土地国有,尽量消除农业和农村社会中的东方专制主义(“封建主义”或宗法、礼教形式的皇权-绅权专制主义)社会关系,使土地流转适应工业化、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需要自由化,连同原先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劳动力一起成为市场经济形态的配置性资源,而不再是原先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经济形态的权威性资源(人身依附或宗法统治权力关系)的经济基础。在这个意义上,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具有“革命民主主义的内核”。
二、多项选择题
17.【答案】AB
【考点】本题考查人与自然的关系。
【解题思路点拨】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热门考点,一般来说问题还是比较容易回答的。本题C、D明显错误,分别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和“依附于自然”两组关键词。
【相关知识链接】从表面上看,生态失衡、全球危机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上它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严重失衡,因为这种危机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进入自然系统而导致的,它是以“天灾”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祸”。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18.【答案】ABD
【考点】本题考查对俗语、言语中蕴含的哲学道理的理解。
【解题思路点拨】仔细分析一下题干中句子的含义,说的还是实践高于理论之意,仔细对比发现只有C项含义不符,排除。
【相关知识链接】(略)
19.【答案】ABC
【考点】本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本质上一致性的理解。
【解题思路点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认识从实践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辩证法的“个别——一般——个别”、认识论的“实践——认识——实践”、群众路线的“群众——领导——群众”,这三个公式是一致的。所以,选ABC.
【相关知识链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区别是: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它们的联系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0.【答案】ABCD
【考点】本题考查人类交往的作用。
【解题思路点拨】本题所考知识点属于2008年新增考点,难度不大,将题干与备选项联在一起直接判断即可得到答案,经判断知备选项都正确。
【相关知识链接】交往的社会作用:(1)交往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是这些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有机结合而产生的总体能力。交往能推动生产力各要素的合理配置,发挥最佳功能。(2)交往推动社会关系变革和改善。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如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都是由相应领域中人们交往活动产生的,交往活动是各种社会关系产生、发展、变革、改善的重要动力和源泉。(3)交往是科学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任何一个国家的科学文化,无不是依赖继承前人的科学文化遗产而发展起来的,人类正是依赖同代人异地交往和不同代人代际交往才能把科学文化传承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4)交往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只有通过交往,人们才能扩大活动的范围,拓宽视野,获取更多信息,使智力、体力得到充分锻炼,从而获得全面发展。在交往中,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别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充实自己,使自身得到发展。(5)全球化时代的交往活动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人们的交往活动既方便快捷又范围广大,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广泛交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并对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1.【答案】AB
【考点】本题考查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之间的关系。
【解题思路点拨】部门劳动生率提高,在单位时间里就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即使用价值;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变,即单位时间里创造的价值量一定,那么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下降。所以AB正确。
【相关知识链接】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会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2)这里要注意,无论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一段时间内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但它在这段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会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3)因此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的现实意义:(1)现实生活中,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使企业获得比同行业中其他企业更多的价值,这看上去似乎和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相矛盾,实际上这并不矛盾。(2)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中的劳动生产率,指的是社会劳动生产率,而不是单个企业的个别劳动生产率,由于单个企业提高其个别劳动生产率,单位时间内会比同行业其他企业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但这些产品仍按照由社会劳动生产率所决定的产品的社会价值出售,因此这时企业会获得更多的赢利。
22.【答案】AB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对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过程的理解。
【解题思路点拨】通过对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知道这一过程包括了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和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三个环节,也就是备选项中的ABD所表示的过程,其中,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最为关键。
【相关知识链接】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I(v+m)=IIc,这个公式体现了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两大部类之间的平衡条件。
由上述这个公式还可以引申出两个补充公式:①I(c+v+m)=I c+IIc,这个公式表明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第1部类平衡条件;②II(c+v+m)=I(v+m)+II(v+m),这个公式表明消费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第II部类的平衡条件。
34.【答案要点】(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们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直接经验;从辩证法角度看,换位思考反映了对立面的统一,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3分)(注:考生从其中任一角度回答均可得分)
(2)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类一切活动在本质上都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医生在治病的过程中,既要“看病”,更要“看人”。(3分)
(3)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4分)
【考点】本题考查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原理以及人的本质属性。
【解题思路点拨】由材料中表述的是一对在现实生活中既有矛盾又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对立双方的关系就可以推知本题考查的是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原理。第二问题干表述得非常明白——人的本质属性,联系课本知识可知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就可反应过来,“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和“更要看到生病的人”分别说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问题强调的是后半句“人的社会性”,运用所学知识顺着思路分析作答就行了。第三问可以说是运用相关原理分析回答现实问题,灵活性相对比较大,组织好语言按先原理、后实例,然后将二者结合的思路回答即可。
【相关知识链接】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地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统一性。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不同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斗争形式,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斗争形式也不同。不能把斗争性归结为一种形式,也不能把斗争形式的改变误认为斗争的消失。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