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初级人力资源专业复习指南第一章(7)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9-12-15

第三节 情绪

情绪是一种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人总是与周围世界的事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这些联系一旦建立,人们就会依据客观事物对自己的价值,对事物抱有不同的态度,这些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存在七种基本的情绪分类,他们分别是高兴、惊奇、生气、厌恶、害怕、悲伤以及轻蔑。

一、情绪和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把情绪和情感一起称呼,但在心理学家看来它们并不相同,这些区别表现在:①情绪是与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被满足相联系的体验,情感则是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复杂而高级的体验;②从产生顺序来看,情绪反应在先,情感体验发生在后;③从引起原因上讲,情绪往往由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带有冲动性和爆发性,并伴有生理变化,而情感则与人对事物的深刻体验和认识联系在一起。
尽管二者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但二者仍然属于同一性质的心理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离开具体的情绪表现,人的情感就无从表达;其次,情绪的变化受情感的制约,在特定的时候,那些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因为受情感的社会内容的影响而改变它的原始形式。

二、情绪的两极性
情绪的两极性是指人的每一种情绪都可以找到与它对立的一极,如爱与憎、喜与悲等对立的情绪。这种两极性如果从情绪对人的意义来划分的话,我们可以把情绪分为积极的、增力的、肯定的情绪和消极的、减力的、否定的情绪。当外部事物与人的愿望一致时,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它对人的活动有促进作用,能够起到增力的作用,如愉快、爱慕、振奋等情绪使人容光焕发,充满活力,大大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相反,如果外部事物与人的愿望不一致,人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消沉、绝望、厌恶等情绪使人精神不振,心灰意冷,对人所从事的活动起减力作用。
情绪的两极性还可以从快感度、紧张度、激动度和强度来区分。根据快感度,情绪被分为愉快和不愉快,当美好的事情出现时,人会觉得愉快,而当令人厌恶的事情出现时,人会体验到不愉快。根据紧张度我们把情绪分为轻松和紧张,一诹情况下,当没有压力出现的时候,人们会觉得轻松,而当重大事件出现的时候,人们常常会伴随着极度紧张。根据激动度我们可以把情绪分为平静和激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处于平静的状态,我们的很多活动都是在平静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发生时,人容易激动。根据强度我们可以把愤怒分为一般愤怒和大怒、暴怒等,随着强度的增加,情绪对自我的支配作用越大。

三、情绪的表现——表情
情绪往往通过表情来表现,表情是情绪主观体验的外部表现形式。心理学家常常把人类的表情分为三种:面部表情、身体表情和言语表情。一般说来,面部表情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反应一个人情绪状态的。相同的面部表情表达了相同的情绪状态(不同的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着微小的差异),比如不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高兴时的面部表情基本一致。除了面部表情,一个人身体的姿势也在传递着情绪信息,比如点头表示满意,而摇头表示反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身体姿势都带有明确的情绪含义。言语表情是指言语中除了说话内容之外,说话的语调、速度、节奏等所包含的情绪信息。比如一个愉快的人说话的时候常常轻松流畅,而一个郁闷的人则措辞呆滞。当然,仅仅依靠表情来判断人的情绪是不够的,因为对一个人情绪的判断必须与其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所以我们在看待他人表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这些局限。

四、情绪状态
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人的情绪还可以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心境也叫心情,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而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心境不针对具体的事物,而是在特定时间内使人的心理活动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的体验状态,如忧郁、得意等。与心境相比,激情是一种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比如狂喜、绝望等。激情具有激动性和冲动性的特点,当客观事物与人的要求发生异乎寻常的冲突时,常常会使人产生激情,比如过度的惊喜常常使人说不出话或泪流满面。应激是指由于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而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生活中的突如其来的事件,如丧偶、生病等都有可能使人产生应激。在应激状态下,人的生化和免疫系统会发生剧烈的变化,激活水平明显提高。与激情相比波激的激动水平更高、更强烈,而认知范围更窄,理智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下降。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的人,免疫系统的作用会受到损害,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

五、情绪的基本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威廉·詹姆斯和卡尔·兰格各自分别提出了强调外周生理活动的情绪理论。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兰格则强调血液系统的作用例如血管的扩张和收缩等。他们都认为外周的生理活动是产生情绪变化的原因。
汤姆金斯认为,情绪就是动机,他否定了把动机归结为内驱力的看法,指出内驱力信号需要一种放大的媒介来激发有机体的行动,这种放大的媒介就是情绪过程,而且情绪是比内驱力更加灵活和强有力的驱动因素,本身可以离开内驱力信号而起到动机作用。
拉扎勒斯认为,情绪的体验不能简单理解成在个人或大脑中发生了什么,而要考虑评估环境的交互作用。他还强调评价通常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这是一种认知评价理论。

六、情绪在理解个体上的作用与局限性
现今普遍的结论是,全世界的人们,不管文化、种族、性别和教育差异,都会以相同的方式表达基本情绪,同时,可以根据他人的面部表情推断他们正在体验的情绪。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普遍性的主张是针对七种基本情绪的,并不是所有的表情都有普遍性,也不是所有文化都以同种方式来表达所有情绪。这被艾克曼称为“中性文化理论”,反映了脑和文化在情绪表达中的结合。当一种特定情绪被唤起时,大脑控制某块面部肌肉运动,作出特定表情。然而,不同的文化把它们文化的局限强加在普遍的生物学上。各种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在一致普遍的背景下表达情绪是有差异的,比如日本人识别生气的能力要比美国人、匈牙利人、波兰人和越南人差,越南人在识别厌恶表情时要比其他国家的人差,所以情绪在理解个体上有一定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