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初级经济师考试金融知识辅导讲义39

来源:中大网校发布时间:2012-03-21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治理

    一、治理通货膨胀的必要性

    (一)通货膨胀对社会再生产的负面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不利于生产的正常发展。通货膨胀初期,会对生产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这种刺激作用是递减的,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生产的破坏性影响。

    其次,通货膨胀打乱了正常的商品流通秩序。

    第三,通货膨胀是一种强制性的国民收入再分配。

    第四,通货膨胀降低了人们的实际消费水平。

    「例题。单选题」通货膨胀初期对生产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这种刺激作用是( )。

    A.递减的

    B.递增的

    C.无效的

    D.有效的

    「正确答案」A

    (二)通货膨胀对金融秩序的负面影响

    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当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为负值时,贷出货币得不偿失,常常会引发居民挤提存款,而企业争相贷款,将贷款所得资金用于囤积商品,赚取暴利。

    (三)通货膨胀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

    二、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一)紧缩的需求政策

    通货膨胀的一个基本原因在于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因此,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总需求的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紧缩总需求的政策包括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1.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增收节支、减少赤字。一般包括以下措施:(1) 减少政府支出。两个方面:一是削减购买性支出;二是削减转移性支出。(2)增加税收。 (3)发行公债。

    2.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有以下措施:(1)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 (2)提高再贴现率。(3)公开市场卖出业务。 (4)直接提高利率。

    (二)积极的供给政策

    其主要措施有:

    1.减税

    2.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3.适当增加货币供给,发展生产

    4.精简规章制度

    (三)从严的收入政策

    确切地说,收入政策应被称为“工资—价格政策”。收入政策主要针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通过对工资和物价上涨进行直接干预来降低通货膨胀。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收入政策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1.工资—物价指导线

    政府根据长期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来确定工资和物价的增长标准,并要求各部门将工资—物价的增长控制在这一标准之内。

    2.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政府规定一个恰当的物价和工资增长率,然后运用税收的方式来罚物价和工资超过恰当增长度的企业和个人。

    3.工资—价格管制及冻结

    (四)其它治理措施

    为治理通货膨胀,在一些国家还采取了收入指数化、币制改革等政策措施。

    1.收入指数化

    收入指数化政策只能减轻通货膨胀给收入阶层带来的损失,但不能消除通货膨胀本身。

    好处在于:第一,指数化政策可以缓解通货膨胀造成的收入再分配不公平的现象,从而消除许多不必要的扭曲。第二,指数化条款加重了作为净债务人的政府的还本付息负担,从而减少了政府从通货膨胀中获得的好处。由此可见,政府实行通货膨胀性政策的动机并不强烈。第三,当政府的紧缩性政策使得实际通货膨胀率低于签订劳动合同时的预期通货膨胀率时,指数化条款会使名义工资相应地下降,从而避免因实际工资上升而造成的失业增加。

    2.币制改革

    它一般是针对恶性通货膨胀而采取

    「例题1.单选题」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会使商业银行的( )。

    A.效益提高

    B.效益下降

    C.创造货币能力提高

    D.创造货币能力下降

    「正确答案」D

    「例题2.多选题」西方供给学派经济学家主张治理通货膨胀用刺激生产的方法增加供给,其主要措施有()。

    A.降低边际税率

    B.刺激出口

    C.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D.适当增加货币供给,发展生产

    E.减少政府对企业活动的限制

    「正确答案」ACDE

    三、我国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了四次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和2007年的非典型性通货膨胀。

    (一)1993——1996年

    “八五”期间,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增长过快,通货膨胀问题又接踵而至。

    这一阶段通货膨胀的成因很复杂,有过度追求经济的高速度发展而引致的财政赤字、信用膨胀问题,即“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有国家调整物价结构、提高农产品物价而引致物价总水平上升,即“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有我国长期未得到解决的经济结构问题,瓶颈产业的短线产品物价上涨而引致的物价总水平上升,即“结构型通货膨胀”;还有我国国际收支连年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而引致的中央银行货币供给增加,即“输入型通货膨胀”。

    国家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于1996年基本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二)2007——2008年

    2007——2008年的物价持续上涨被称为非典型性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因为此次持续近一年的物价上涨结构性明显,持续时间不长,且成因也是多方面的。

    2007-2008年物价上涨原因有多方面:①供需失衡,比如食品的行业,这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胀;②成本拉动比如原油铁矿等国际价格上升,国内某些行业的价格上涨;③国内投资过热,大量流动性资本流向楼市股市,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胀压力加大;④国内突发事故灾难,如雪灾、地震等造成短期物价反弹压力;⑤对外贸易失衡,巨额顺差的长期存在,外汇占款过多,人民币投放多;⑥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大量国际资本流入国内。治理措施表现在:2007-2008年初,中央银行采取连续1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多次加息、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等从紧货币政策,同时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税收手段的运用,还有对房地产和股市的调控等。

    (三)2009—2010年

    2010年GDP增长10.3%,CPI涨3.3%.

    2010年出现较大通胀压力的原因是复杂的:①货币超发是推动物价上涨的最根本因素。②通胀主要表现为重要农产品和关键生产或生活用品的价格上涨。③成本推进型物价上涨是引发全面通胀风险的主要因素。主要诱因来自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动,也即输入性通胀的延伸影响。④共同理性预期的形成放大通胀效应。

    通货膨胀预期管理是2010年第三季度以来的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政策措施主要在两方面:一是自2010年第三季度起,我国货币政策开始转向。二是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对通胀的心理预期,推动社会形成正确的“通胀心理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