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人力考试辅导:个体心理与行为

来源:微学网发布时间:2014-03-17

  (一)个体心理与行为

  同学们应当重点掌握:人格的概念和决定因素,人格、情境与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能力、智力的概念,常用的智力维度,躯体能力的概念,能力与知识和技能的区别,情绪的性质、表情以及情绪状态的特点,态度的概念与相关的理论、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价值观的概念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取向。

  了解:人格的稳定性,能力的意义,有关智力结构的基本理论(斯皮尔曼、瑟斯顿、吉尔福特、加德纳),躯体能力的维度,情绪的基本理论(詹姆斯、汤姆金斯、拉扎勒斯)

  (1) 人格的概念和决定因素

  概念:心理学所说的人格是指个体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是一个人在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动力系统,人格是一个心理特征。

  决定因素:1、遗传:个体的人格是由其基因决定的,遗传奠定了人格赖以生成的物质基础。

  2、环境:许多环境因素对人格起着塑造作用,这些因素包括:教养方式、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基础、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体验等。

  3、情境:人格是相对稳定的,但在不同情境中随条件改变而采取不同的态度与行为反应方式。

  例题:下面关于人格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完全由先天遗传决定B、完全由后天环境造成C、先天、后天共同作用D、在具体情景中与各种变式。

  (2) 人格、情境与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

  首先人格是一种结构化的内在系统,他的形成受到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且对个体的反映特点和体验特点进行调控。其次,人格是稳定的。第三,行为的跨情景一致性。

  (3) 人格具有稳定性。

  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不构成人格。

  例题:佛罗伊德描绘了一场人格的两个不同部分( )和( )之间无休止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由( )来协调

  A、 自我、本我、超我B本我、超我、自我C自我、超我、本我D超我、自我、本我

  对待基本趋力方式不同,本我和超我的矛盾

  (4) 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心理学理论流派对人格的观点。

  佛罗伊德理论中人格的差异在于人们对待基本趋力方式的不同,人本主义从个人、意识经验与成长潜能整合角度理解人格,其核心强调自我实现的驱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马斯洛和霍尼认为,个体先天或者后天的追求自我实现的动机会驱动个人意志积极的方向发展。

  (5) 西方的“大五”人格理论和中国人的“大七”理论

  外向性、和悦性、公正性、情绪性和创造性

  外向性、人际关系、行事风格、善良、情绪性、智慧和处世态度

  例题:西方的“大五”人格理论包括外向性、( )公正性、情绪性和创造性。

  A、开放性B、和悦性、C忠诚性、D独立性

  (6) 人格特质在组织管理中的价值

  研究重点是人格特质与能否成为领导的关系上,豪斯提出来魅力性领导者的四个特征,魅力、激发动机、智力激发和个人化考虑。

  (7) 能力、智力的概念

  能力:从事各种活动、适应生存所必须的且影响活动效果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在组织行为学中,能力决定了员工可以达到的绩效水平。能力分为智力和躯体能力。

  智力:一般的心理能力,是个体从事心智活动的要素,包括等多方面的能力。

  (8) 常用的智力维度,躯体能力的概念

  智力维度:言语能力、数学能力、推理能力、演绎能力、关系类比能力、记忆力、空间认识能力和知觉能力。

  躯体能力:包括精力、体力、肢体灵活性、躯体平衡性等。越是不需要技术或越是机械性的工作,越需要躯体能力。

  例题:下面属于智力维度的能力是( )

  A、 语言能力B、数学能力C、平衡能力 D、知觉能力

  智力结构的基本理论

  查里斯.斯皮尔曼 观点:一般智力要素和特殊智力要素

  瑟斯顿 观点:7种原始能力:词的理解、词的流畅性、计数、空间知觉、记忆、直觉速度、推理。

  吉尔福特 观点:智力三维度:智力操作的方式、内容、产品

  加德纳 观点:智力是多元的

  员工的能力结构和水平与工作绩效有直接联系。

  (9) 领导胜任特征的理论和模型

  (10) 能力与知识和技能的区别

  知识和技能这两个概念和能力有关但又有所不同;知识是概括化的经验系统,技能是概括化的行为模式,而能力则是概括化的心理特征。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定型,但知识和技能却可以不断积累。

  例题:关于能力、知识和技能说法正确是( )

  A、知识是概括化的经验系统B、技能是概括化的行为模式C、能力是概括化的心理特征D、能力能不断积累

  (11) 情绪的性质、表情以及情绪状态的特点

  情绪的性质:情绪是一种复杂的高级心理活动,它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人总是与周围世界的事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这些联系一旦建立,人们就会依据客观事物对自己的价值,对事物抱有不同态度,这些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情绪具有两极性,一种情绪总可以找到它对立的一极。

  表情的特点:情绪往往通过表情来表现,表情是情绪主观体验的外部表现形式。心理学家常常把人类的表情分为三种:面部表情、身体表情和言语表情。一般来说,面部表情最直接反应人的情绪状态,除此之外,身体表情和言语表情也在传递着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的特点:情绪状态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心境也叫心情,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而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激情是一种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应激是指由于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例题:情绪的状态可以分为( )

  A、心境B、激情C、应激D、情感

  (12) 态度的概念与相关的理论、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

  态度——阿尔波特定义: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绪的反应。

  态度——克里赫定义: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

  态度——弗里德曼定义: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态度的相关理论:1、条件作用论,认为态度是习惯,是通过学习的原理形成的。

  2、诱因论,认为一个人采取的态度受他对收益多少的考虑决定。

  3、认知一致论,认为人将采取符合他们总体认知结构的态度。

  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我们经常从他人的态度来预测其行为。但是,态度与行为之间并非一对一的关系,态度只是一种行为倾向,他并不等于行为。通过态度预测行为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态度的特殊性水平、时间因素、自我意识、态度强度、态度的可接近性。

  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人们经常通过说服来改变他人的态度,说服成了改变他人态度的最有效的方法。影响说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说服者的因素(说服者的可信度和说服者的吸引力)、说服信息的因素(倡导态度和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信息唤起的恐惧感、信息的呈现形式)、被说服者的因素(被说服者的人格、被说服者的心情、被说服者的介入程度、被说服者的自身免疫力、个体差异)、情景因素(预先警告、分散注意)。

  例题:影响说服的因素中说服者的因素有( )

  A、说服者的可信度B、说服者的心情C、说服者的吸引力D、说服者的介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