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
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费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1. 流通中的货币量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因素。
(1)一定时期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
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需求量成正比。
待销售商品数量多、价值大,则待销售商品金额总额高,货币需要量多,反之则少。
(2)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的需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货币流通次数越多,所需货币越少。
【例】一定时期销售商品价格总额为2000亿,货币流通速度4次,则货币需要量为2000/4=500亿。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到5次,则货币需要减少到2000/5=400亿。
2. 执行流通与支付手段的流通中货币量
货币支付手段主要用于:
一是商品的赊销,当时不需要货币量;
二是到期应偿付的债务,本期需要货币;
三是有商品交易形成的债权、债务相互冲销,需要货币量。
一定时期内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需要量=(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支付的总额-相互抵消的总额)/同名货币流通次数。
【例】假设流通中待售商品价格总额2000亿,赊销商品总额40亿,到期应付总额30亿,相互冲销总额50亿,原货币流通速度5次不变,货币需要量为:
(2000-40+30-50)/5=280亿
3. 流通中全部的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
流通中的全部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
单位银行券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银行券流通总量
银行券的发行量一旦超过足值金属本位币客观需要量,单位银行券就会贬值,物价上涨。
【例】流通中货币需要量1000亿,发行银行券3000亿,则单位银行券只能代表其所规定的含金量1/3进行流通,即:
单位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1000/3000=1/3